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共21页。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诗人在欣赏明媚春光时表达人生感怀,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晏殊《浣溪沙》)
2.(15分)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很可爱】
2024年12月2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巳升升”。为了帮助同学们摆脱“谈蛇色变”的误区,小玄精心准备了下面的材料。
(1)请你帮助小玄补充材料中空缺的字音、字形。(2分)
①橘 黄
②yìng 衬
(2)小玄以“可爱”为关键词,向同学们介绍“巳升升”的形象特征。请你根据以上图文,在横线上填入适当内容,使介绍内容完整,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3分)
相比于传统的“蛇”形象,“已升升”的“可爱”表现在 。
【可以更热闹】
(3)小武代表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了参加“我看蛇年春晚”在线交流活动邀请。
主色调:青绿色,象征生意盎然、欣喜欢愉。
头部造型: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为“如意”纹样,头顶有寓意“遍福”的蝙蝠装饰。
其他配色:鹦哥绿、品绿、吐绶蓝、青金石、荷花白、橘( )黄、龙膏烛等中国传统色彩。
尾部造型:尾巴点缀“寿”字盘长结,与头部“如意”相yìng( )衬,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邀请函
①小玄对“邀请函”的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修改意见,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你们好!”另起一行并空两格。
B.“必须”一词改为“请”,表达诚恳态度。
C.“1月28日”后添加具体时间。
D.落款处“班委会”和“时间”位置对换。
②对“邀请函”划线句的句子成分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语句的主语是“我们”。
B.语句的谓语是“邀请.”。
C.语句的宾语是“参加”。
D.句中“诚挚地”是状语。
【祝福最美好】
(4)小玄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中输入适当的关键词,得到了一条蛇年新春祝福语。
蛇年到,福气到,愿你的生活如灵蛇般灵动,被智慧与幸运围绕。
请你根据对祝福语的理解,将小玄输入的关键词补充完整。(3分)
A
B
C
②请你在以上祝福语的基础上自主续写一句祝福语,送给即将迎来中考的学长学姐们。(3分)
二、(45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即将到来的寒假里,我们将迎来蛇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参加“我看蛇年春晚”在线交流活动。如你有意参加,必须于1月28日登录班级QQ群,参与交流活动。
班委会
2025年1月7日
3.(16分)古诗文阅读。
小玄发现南京某书城门口有龙形卡通塑像,很感兴趣。他和小组同学搜集了材料,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注】①睚(yá)眦(zì):龙二子;②狻(suān)猊(ní):龙五子;③狴(bì)犴(àn):龙七子;④赑(bì)屃(xì):龙八子;⑤蚩(chī)吻:龙九子;⑥隽:指科举考中。
(1)小玄辑录了下列字词,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材料一:
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秦•孔鲋《孔丛子》)
材料二:
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圣贤其似之乎□
(晋•刘琬《神龙赋》)
材料三:
宿珠桥见龙上天
升天旧说有神龙,今睹蜿蜒在目中。
莫道已腾霄况下,愿施霖雨作年丰。
(宋•姚勉《姚勉集》)
材料四: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囚牛,好音乐,胡琴上所刻是。二曰睚眦①,刀柄龙吞头是。三曰嘲风,性好险,殿角走兽是。四曰蒲牢,好鸣,钟上兽纽是。五曰狻猊②,好坐,佛座狮子是。六曰霸下,好负重,碑座兽是。七曰狴犴③,好讼,狱门所画兽是。八曰赑屃④,好文,石碑两旁所画龙是。九曰蚩吻⑤,好吞,殿脊兽头是。
(清•褚人获《坚瓠集》)
材料五:
东安孝子唐逊负米养亲,见江中有物如大堤,迫视之,则云气滃起,鳞甲森然。归语母,母曰:“龙也,见之当登第。”果以是秋隽⑥秋闱,洪武丙子科也。
(清•吕恩湛、宗锁辰《道光永州府志》)
(2)小玄发现整理的材料有缺漏,请按要求完善。
①材料一中画横线句有断句,从下列A到D中选出正确的两处。(2分)
天子A布德B将致太平C则麟凤龟龙D先为之呈祥
材料二中有一处标点模糊不清,请你结合内容,从“!”和“?”中选择恰当的标点还原到“□”处,并给小玄阐述理由。(3分)
圣贤其似之乎□
填入标点“ ”,因为 。
(3)请你和小玄结合搜集的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①依据材料四,书城门口龙形卡通塑像主体的原型是龙九子中的哪一个呢?请探究并说明理由。(4分)
②小玄不理解书城门口的卡通塑像为何设计为龙形,请你结合以上五则材料与生活经验为他阐释。(4分)
4.(13分)散文阅读。
小武邀请你在寒假去南京重建的芥子园游玩,他提前搜集了关于芥子园的资料以增加了解,请你一起阅读并思考。
【甲】芥子园在什么地方(节选)
叶兆言
浙江朋友来南京玩,狡黠地问芥子园在什么地方,我一时答不出来。他笑着说在兰溪,我连声嚷嚷不可能,芥子园在南京,众所周知。
朋友说,上网搜索就知道它在哪了。查寻后果然跳出许多崭新的图片,我看了不以为然,原来是个货真价实的假货。朋友说,有谁能拿出一个真货。芥子园早没了,它曾经辉煌一时,然后无影无踪。今天,专家或许能告诉你大致什么地方,譬如南京城的西南处,说白了,也就是给人一点历史信息和文化破烂。
李渔搁历史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多才多艺,戏曲和小说都玩得不错。他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被誉为园林艺术的经典,而他在这儿编辑出版的《芥子园画谱》,成了中国画的教科书。
近年来重建芥子园,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梦想。浙江人捷足先登,南京方面也在喋喋不休,为选址暗暗较劲。为此,我的观点很简单,真迹既然不存在,赝品建哪都多余。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各有所好
【成语联想】好高骛远
①
负米养亲
【课内迁移】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
归语母
【词类活用】周亚夫军细柳
③
不妨把芥子园建在内心深处,人的脑袋只有椰子那么大,却能装下万卷诗书。如果我们的心里有,现实世界是否重建一个芥子园,已根本不重要。重建芥子园,完全可以成为虚拟的事实,按照这个思路,尽可能地出版李渔原著,多写一些与他有关的文字,充分发表不同观点,让物质的芥子园变成精神的文化家园,少花钱,多办事,何乐不为。
(选自《生有热烈,藏与俗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有删改)
【乙】从周处台到芥子园(节选)
薛冰
近年以来,读小说、读诗读戏、读画,几无处不遭逢李笠翁①,尤其一部《闲情偶寄》,令人拍案。不由动了心念,决意访一访明知早已湮没的芥子园。要找芥子园,最明显的标识是赤石矶和老虎头,自然还有周处读书台了。康熙初年,笠翁芥子园建成前夕,余宾硕作《金陵览古》,曾极力铺陈那一带的自然景观:周处台“高接城巅,下俯赤石矶,左带芳园,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右凭南冈,丹岩霞驳,有若缋焉”。李笠翁选中此地经营他的艺术小天地,是别具慧眼的。
沿着小心桥东街走到底,便是“周处读书台”的石门楼了。进门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两侧密匝匝盖了些简易住房,当院空空如也。院子深处有零乱的石阶,拾级而上,原本应该是周孝侯享堂的建筑内部已彻底改造为民居。只有伸向天井的前檐,依稀残留着旧时光景,再就是院中铺地的破碎石板勾起人破碎的思古之情。
出了周处台,逼仄的陋巷两侧紧凑地挤满了民房。向几位当地老人打听李笠翁和芥子园,却不约而同地瞠目摇头。按说李渔生活的年代比周处晚一千四百多年,至今不过三百余年;芥子园的艺术价值远过于周孝侯享堂;读过《默语》和《风土记》的人,怎么也不会比看过李渔《风筝误》传奇的人多,至于京剧《凤还巢》就更加脍炙人口了;芥子园竟被人们遗忘得如此迅速而彻底,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李笠翁曾对人说,他“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这倒不是“老王卖瓜”。他的朋友、也是戏曲家的尤侗曾说:“入芥子园者,见所未见。读《闲情偶寄》者,闻所未闻。”
一代名园了无痕迹,在我总有些于心不甘,继续钻进赤石矶下的小巷中徘徊,终于在一个叫作“转龙车”的地方,发现了几座古老的建筑。透过那重重叠叠被岁月浸泡得泛白的桶扇门,可以看到屋后的一片低凹地,生长着浓密的灌木杂草,间有一两株合抱大树拔地而起,直插云天,衬得背后周处台上的赤石矶格外鲜丽。我想,或许这里倒真是芥子园遗址呢?至少,由此多少可以领略到几分芥子园遗迹的氛围意境吧!
南京城内这西南一隅,兴盛的顶峰要数六朝,那时它曾是最集中的士大夫萃聚之所;而周处台与芥子园,约略正代表了文人荟萃历史的犖端和终结。周处台的修复与芥子园的重建恐怕都是很难办到也不必办到的事情。但是多留下一点文化历史的痕迹、则是举手之劳即可奏功的,比如为它们树立一些标识增加一
点说明,让游人在饱览东西水关间的绮罗金粉香艳之余也看一看另一种风格的传统。了解历史变迀,领略人世沧桑,比起现今的只能作纸上游,岂不更多兴味么!
(选自2021年《江南时报》第158期,有删改)
【注】①李笠翁:李渔。
(1)根据材料,完成以下图片。(4分)
(1分)
(2分)
③ (1分)
(2)两文语言各具特色,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A.我看了不以为然,原来是个货真价实的假货。
B.只有伸向天井的前檐,依稀残留着旧时光景,再就是院中铺地的破碎石板勾起人破碎的思古之情。
选 , 。
(3)乙文主要写“芥子园”,为何要用一定笔墨写“周处台”的相关内容?(3分)
(4)南京已经重建了芥子园,如果想让物质的芥子园同时能变成游客的精神文化家园,下列建议中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李渔的《闲情偶寄》,体会芥子园所体现的江南园林艺术之美。
B.阅读余宾硕的《金陵览古》,体会芥子园建造选址方面的慧眼独具。
C.邀请专家在芥子园举办“《芥子园画谱》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
D.在芥子园中建立商业旅拍基地,吸引旅游者购票入园拍摄国风美照。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记录单。
材料一:
11月12日,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新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
视频展示的是一件她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漆器衣柜,其上绘有金色麒麟图案,寓意紫气东来、吉祥长寿,更融入了她个人的情感寄托。
李子柒的作品深受网友们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她的视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影响力并非止步于国内,她在海外同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
(选自微信公众号“央视频”,有删改)
材料二:
漆器,是将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涂在木制器物表面,能带给器物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漆器由此诞生。
人们进一步尝试,将漆液与各种有色矿物粉末相结合,创造出朱、黑、黄、绿等多彩色漆。这些色漆的髹涂,打破了器物的单色和枯寂,也为人类生活带来璀璨的色彩。
战国时期,色漆工艺日臻成熟。湖北省博物馆珍宝之一的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51只鸟兽形象,其中大蟒20条,小蛇17条,均形成婉转而对称的造型,座屏下部两蛇盘成的对称花结,曲折剔透,展现了战国时期色漆艺术的巅峰水平。
在秦汉,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漆器。漆器制成的食具、酒具、梳妆奁广泛流行,建筑上有大漆装饰的雕梁画栋。
漆器发展到明清,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漆器的装饰手段、表现手法基本成形,各种工艺也非常成熟。除了色漆,蚌贝珠牙、金银玉石等材料也被巧妙融入漆器之中,提升漆器的华丽感。
(选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选自《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增刊》,有删改)
材料四:
漆树产漆量很少,所谓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又受特定季节的限制,每棵漆树所产生漆分量有限。
漆器主要是手工制作,从选木、人工雕刻、打磨上漆到绘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件作品就报废。元明清雕漆的漆层,至少要几十遍漆才能达到可供雕刻的厚度,多的则要上百道。
传统的造物工艺主要强调实用,漆器作品虽较为丰富,但传统器具如屏风、器皿、砚台等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
同时,大漆发展到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以颜色为例,红色和黑色依旧是大漆文创产品的主色调,缺乏当代审美的“流行色”研究设计;此外,大漆相关产品的装饰图案较为陈旧,依旧是数千年以来流行的龙凤造型、民间流行的吉祥物和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
(选自段炜刚《论大漆艺术在当前民众中的认知困境与推广》,有删改)
6.(每空2分,共6分)小玄在阅读《昆虫记》时,发现不少昆虫的特性与平常认知存在反差,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卡片。
三、(34分)
7.(34分,含书写4分)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探究记录单
走近漆器
(1)四则材料围绕漆器,分别从漆器的文化价值、 、 、
四个方面进行介绍。(3分)
探究漆器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世界级传播符号”,说明李子柒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B.材料二举“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之例,说明战国时期色漆工艺日臻成熟。
C.材料三中,漆器制作工序严格,只有在制胎之后才能进行割漆、制漆步骤。
D.材料四中,画线句中的“至少”强调了工艺复杂,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
推广漆器
(3)小玄研究发现,漆器在当代并不流行。请你结合材料,为漆器推广提供一些合理建议。(4分)
昆虫
读之前
读之后
探究结论
蝉
钟情于歌唱,懒惰虚荣。
勤劳能干,是甘愿分享甘露的能工巧匠。
法布尔的独特发现源于他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3)
蚂蚁
朴实善良,自食其力。
(1)
萤火虫
可爱而且柔弱。
(2)
寒假到来,面对家长、老师“谨慎使用手机”的善意劝告,你曾做出过怎样的正确选择,又获得了怎样的美好体验?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引导大家让寒假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以《放下手机过好寒假》或《带上手机过好寒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21分)
1.(6分)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1)采菊东篱下, 似曾相识燕归来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诗人在欣赏明媚春光时表达人生感怀,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悠然见南山
(2)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携”的书写)
(3)东风不与周郎便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5分)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很可爱】
2024年12月2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巳升升”。为了帮助同学们摆脱
“谈蛇色变”的误区,小玄精心准备了下面的材料。
(1)请你帮助小玄补充材料中空缺的字音、字形。
①橘 jú 黄
②yìng 映 衬
(2)小玄以“可爱”为关键词,向同学们介绍“巳升升”的形象特征。请你根据以上图文,在横线上填入适当内容,使介绍内容完整,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蛇”形象,“已升升”的“可爱”表现在 首先,它的主色调是青绿色,象征着生意盎然和欣喜欢愉。其次,造型也别具一格。最后,配色丰富多彩,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可以更热闹】
(3)小武代表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了参加“我看蛇年春晚”在线交流活动邀请。
①小玄对“邀请函”的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修改意见,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你们好!”另起一行并空两格。
B.“必须”一词改为“请”,表达诚恳态度。
主色调:青绿色,象征生意盎然、欣喜欢愉。
头部造型: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为“如意”纹样,头顶有寓意“遍福”的蝙蝠装饰。
其他配色:鹦哥绿、品绿、吐绶蓝、青金石、荷花白、橘( )黄、龙膏烛等中国传统色彩。
尾部造型:尾巴点缀“寿”字盘长结,与头部“如意”相yìng( )衬,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即将到来的寒假里,我们将迎来蛇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参加“我看蛇年春晚”在线交流活动。如你有意参加,必须于1月28日登录班级QQ群,参与交流活动。
班委会
2025年1月7日
C.“1月28日”后添加具体时间。
D.落款处“班委会”和“时间”位置对换。
②对“邀请函”划线句的句子成分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语句的主语是“我们”。
B.语句的谓语是“邀请.”。
C.语句的宾语是“参加”。
D.句中“诚挚地”是状语。
【祝福最美好】
(4)小玄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中输入适当的关键词,得到了一条蛇年新春祝福语。
蛇年到,福气到,愿你的生活如灵蛇般灵动,被智慧与幸运围绕。
①请你根据对祝福语的理解,将小玄输入的关键词补充完整。
A 蛇年
B 生活
C 新春
②请你在以上祝福语的基础上自主续写一句祝福语,送给即将迎来中考的学长学姐们。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橘黄”中的“橘”读作“jú”。
②“yìng衬”写作“映衬”。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相比于传统的“蛇”形象,“巳升升”的“可爱”表现在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它的主色调是青绿色,象征着生意盎然和欣喜欢愉,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其次,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为“如意”纹样,头顶还有寓意“遍福”的蝙蝠装饰,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吉祥的意味,还让整个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巳升升”的尾部造型也别具一格,尾巴上点缀着“寿”字盘长结,与头部的“如意”相呼应,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富有文化内涵。最后,其他配色如鹦哥绿、品绿、吐绶蓝、青金石、荷花白、橘黄、龙膏烛等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使得“巳升升”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元素,“巳升升”不仅摆脱了传统蛇形象可能带来的恐惧感,还以其可爱的形象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3)本题考查应用文。
①ABC.正确。
D.有误,落款无误。
故选:D。
②ABD.正确。
C.有误,语句的宾语是“大家”。
故选:C。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①根据“蛇年到,福气到,愿你的生活如灵蛇般灵动,被智慧与幸运围绕”的提示,可以推知,小玄输入的关键词应该包括蛇年、祝福、新春、生活等。
②根据“迎来中考的学长学姐们”的提示,如愿你在中考中如灵蛇般敏捷,取得优异的成绩。
【解答】答案:
(1)①jú ②映
(2)示例:首先,它的主色调是青绿色,象征着生意盎然和欣喜欢愉。其次,造型也别具一格。最后,配色丰富多彩,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①D ②C
(4)①A.蛇年 B.生活 C.新春
②示例:愿你在中考中如灵蛇般敏捷,取得优异的成绩。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45分)
3.(16分)古诗文阅读。
小玄发现南京某书城门口有龙形卡通塑像,很感兴趣。他和小组同学搜集了材料,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材料一:
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秦•孔鲋《孔丛子》)
材料二:
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圣贤其似之乎□
(晋•刘琬《神龙赋》)
【注】①睚(yá)眦(zì):龙二子;②狻(suān)猊(ní):龙五子;③狴(bì)犴(àn):龙七子;④赑(bì)屃(xì):龙八子;⑤蚩(chī)吻:龙九子;⑥隽:指科举考中。
(1)小玄辑录了下列字词,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小玄发现整理的材料有缺漏,请按要求完善。
材料三:
宿珠桥见龙上天
升天旧说有神龙,今睹蜿蜒在目中。
莫道已腾霄况下,愿施霖雨作年丰。
(宋•姚勉《姚勉集》)
材料四: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囚牛,好音乐,胡琴上所刻是。二曰睚眦①,刀柄龙吞头是。三曰嘲风,性好险,殿角走兽是。四曰蒲牢,好鸣,钟上兽纽是。五曰狻猊②,好坐,佛座狮子是。六曰霸下,好负重,碑座兽是。七曰狴犴③,好讼,狱门所画兽是。八曰赑屃④,好文,石碑两旁所画龙是。九曰蚩吻⑤,好吞,殿脊兽头是。
(清•褚人获《坚瓠集》)
材料五:
东安孝子唐逊负米养亲,见江中有物如大堤,迫视之,则云气滃起,鳞甲森然。归语母,母曰:“龙也,见之当登第。”果以是秋隽⑥秋闱,洪武丙子科也。
(清•吕恩湛、宗锁辰《道光永州府志》)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各有所好
【成语联想】好高骛远
① 喜好,爱好
负米养亲
【课内迁移】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 背着
归语母
【词类活用】周亚夫军细柳
③ 告诉
①材料一中画横线句有断句,从下列A到D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天子A布德B将致太平C则麟凤龟龙D先为之呈祥
②材料二中有一处标点模糊不清,请你结合内容,从“!”和“?”中选择恰当的标点还原到“□”处,并给小玄阐述理由。
圣贤其似之乎□
填入标点“ ! ”,因为 这句话是对龙德的赞美,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
(3)请你和小玄结合搜集的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①依据材料四,书城门口龙形卡通塑像主体的原型是龙九子中的哪一个呢?请探究并说明理由。
②小玄不理解书城门口的卡通塑像为何设计为龙形,请你结合以上五则材料与生活经验为他阐释。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当天子广布德政,将带来太平盛世时,麒麟、凤凰、乌龟和龙会先出现,作为吉祥的征兆。
【材料二】龙的德行真是伟大啊!它能够变化自如,屈伸有度,隐藏时可以潜至黄泉,出现时则升腾云霄。圣贤之人大概也像龙一样吧?
【材料三】过去常说升天有神龙出现,如今真的看见它在眼前蜿蜒。不要说它已经腾空而起,只愿它能降下甘霖,让年成丰收。
【材料四】龙生下的九个儿子并没有变成龙,而是各有各的爱好……大儿子叫囚牛,喜欢音乐,胡琴上雕刻的就是它。二儿子叫睚眦,刀柄上的吞口就是它。三儿子叫嘲风,生性喜好冒险,殿角上的走兽就是它。四儿子叫蒲牢,喜欢鸣叫,钟上的兽形钮就是它。五儿子叫狻猊,喜欢蹲坐,佛座上的狮子就是它。六儿子叫霸下,喜欢背负重物,碑座兽就是它。七儿子叫狴犴,喜欢打官司,监狱门上所画的兽就是它。八儿子叫赑屃,喜欢文字,石碑两旁所画的龙就是它。九儿子叫蚩吻,喜欢吞食,殿脊兽头就是它。
【材料五】东安孝子唐逊背米供养亲人,看见江中有个东西像大堤一样,靠近一看,就见云气滃起,鳞甲森然。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这是龙啊,见到它应当考中。”果然在秋天乡试中举,是洪武丙子科。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句意为:各有各的爱好。好:喜好,爱好。
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句意为:背米供养亲人。负:背着。
③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在细柳营驻军。句意为:回家告诉母亲。语:告诉。
(2)①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当天子广布德政,将带来太平盛世时,麒麟、凤凰、乌龟和龙会先出现,作为吉祥的征兆。据此断句为: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故选:BC。
②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圣贤其似之乎”意思是圣贤之人大概也像龙一样吧?
这句话是对龙德的赞美,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所以句末用感叹号。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①根据“一曰囚牛,好音乐”可以推知,囚牛喜欢音乐,而读书和音乐都属于文化范畴,所以,书城门口龙形卡通塑像主体的原型是龙九子中的囚牛。
②从“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圣贤其似之乎”“龙也,见之当登第”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尊荣、智慧、成功等,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卡通塑像设计为龙形,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美好的寓意。
答案:
(1)①喜好,爱好 ②背着 ③告诉
(2)①BC
②!这句话是对龙德的赞美,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3)①囚牛,因为书城是读书的地方,囚牛喜欢音乐,而读书和音乐都属于文化范畴。
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贵、尊荣、智慧、成功等,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卡通塑像设计为龙形,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美好的寓意。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13分)散文阅读。
小武邀请你在寒假去南京重建的芥子园游玩,他提前搜集了关于芥子园的资料以增加了解,请你一起阅读并思考。
【甲】芥子园在什么地方(节选)
叶兆言
浙江朋友来南京玩,狡黠地问芥子园在什么地方,我一时答不出来。他笑着说在兰溪,我连声嚷嚷不
可能,芥子园在南京,众所周知。
朋友说,上网搜索就知道它在哪了。查寻后果然跳出许多崭新的图片,我看了不以为然,原来是个货真价实的假货。朋友说,有谁能拿出一个真货。芥子园早没了,它曾经辉煌一时,然后无影无踪。今天,专家或许能告诉你大致什么地方,譬如南京城的西南处,说白了,也就是给人一点历史信息和文化破烂。
李渔搁历史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多才多艺,戏曲和小说都玩得不错。他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被誉为园林艺术的经典,而他在这儿编辑出版的《芥子园画谱》,成了中国画的教科书。
近年来重建芥子园,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梦想。浙江人捷足先登,南京方面也在喋喋不休,为选址暗暗较劲。为此,我的观点很简单,真迹既然不存在,赝品建哪都多余。
不妨把芥子园建在内心深处,人的脑袋只有椰子那么大,却能装下万卷诗书。如果我们的心里有,现实世界是否重建一个芥子园,已根本不重要。重建芥子园,完全可以成为虚拟的事实,按照这个思路,尽可能地出版李渔原著,多写一些与他有关的文字,充分发表不同观点,让物质的芥子园变成精神的文化家园,少花钱,多办事,何乐不为。
(选自《生有热烈,藏与俗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有删改)
【乙】从周处台到芥子园(节选)
薛冰
近年以来,读小说、读诗读戏、读画,几无处不遭逢李笠翁①,尤其一部《闲情偶寄》,令人拍案。不由动了心念,决意访一访明知早已湮没的芥子园。要找芥子园,最明显的标识是赤石矶和老虎头,自然还有周处读书台了。康熙初年,笠翁芥子园建成前夕,余宾硕作《金陵览古》,曾极力铺陈那一带的自然景观:周处台“高接城巅,下俯赤石矶,左带芳园,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右凭南冈,丹岩霞驳,有若缋焉”。李笠翁选中此地经营他的艺术小天地,是别具慧眼的。
沿着小心桥东街走到底,便是“周处读书台”的石门楼了。进门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两侧密匝匝盖了些简易住房,当院空空如也。院子深处有零乱的石阶,拾级而上,原本应该是周孝侯享堂的建筑内部已彻底改造为民居。只有伸向天井的前檐,依稀残留着旧时光景,再就是院中铺地的破碎石板勾起人破碎的思古之情。
出了周处台,逼仄的陋巷两侧紧凑地挤满了民房。向几位当地老人打听李笠翁和芥子园,却不约而同地瞠目摇头。按说李渔生活的年代比周处晚一千四百多年,至今不过三百余年;芥子园的艺术价值远过于周孝侯享堂;读过《默语》和《风土记》的人,怎么也不会比看过李渔《风筝误》传奇的人多,至于京剧《凤还巢》就更加脍炙人口了;芥子园竟被人们遗忘得如此迅速而彻底,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李笠翁曾对人说,他“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这倒不是“老王卖瓜”。他的朋友、也是戏曲家的尤侗曾说:“入芥子园者,见所未见。读《闲情偶寄》者,闻所未闻。”
一代名园了无痕迹,在我总有些于心不甘,继续钻进赤石矶下的小巷中徘徊,终于在一个叫作“转龙车”的地方,发现了几座古老的建筑。透过那重重叠叠被岁月浸泡得泛白的桶扇门,可以看到屋后的一片低凹地,生长着浓密的灌木杂草,间有一两株合抱大树拔地而起,直插云天,衬得背后周处台上的赤石矶格外鲜丽。我想,或许这里倒真是芥子园遗址呢?至少,由此多少可以领略到几分芥子园遗迹的氛围意境吧!
南京城内这西南一隅,兴盛的顶峰要数六朝,那时它曾是最集中的士大夫萃聚之所;而周处台与芥子园,约略正代表了文人荟萃历史的犖端和终结。周处台的修复与芥子园的重建恐怕都是很难办到也不必办到的事情。但是多留下一点文化历史的痕迹、则是举手之劳即可奏功的,比如为它们树立一些标识增加一点说明,让游人在饱览东西水关间的绮罗金粉香艳之余也看一看另一种风格的传统。了解历史变迀,领略人世沧桑,比起现今的只能作纸上游,岂不更多兴味么!
(选自2021年《江南时报》第158期,有删改)
【注】①李笠翁:李渔。
(1)根据材料,完成以下图片。
① 探访芥子园遗址的过程与感慨。
② 芥子园已经湮没(或芥子园不再存在)。
③ 为芥子园树立标识、增加说明,让游人了解历史变迁。
(2)两文语言各具特色,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妙处。
A.我看了不以为然,原来是个货真价实的假货。
B.只有伸向天井的前檐,依稀残留着旧时光景,再就是院中铺地的破碎石板勾起人破碎的思古之情。
选 A , “货真价实”一词巧妙地反讽了所谓的“芥子园”其实是个假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意味 。
(3)乙文主要写“芥子园”,为何要用一定笔墨写“周处台”的相关内容?
(4)南京已经重建了芥子园,如果想让物质的芥子园同时能变成游客的精神文化家园,下列建议中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D
A.阅读李渔的《闲情偶寄》,体会芥子园所体现的江南园林艺术之美。
B.阅读余宾硕的《金陵览古》,体会芥子园建造选址方面的慧眼独具。
C.邀请专家在芥子园举办“《芥子园画谱》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
D.在芥子园中建立商业旅拍基地,吸引旅游者购票入园拍摄国风美照。
【分析】【甲】文章主要讨论了芥子园的位置及其重建问题。作者首先纠正了朋友对芥子园位置的误解,指出芥子园原在南京但已消失。接着,作者提到芥子园和李渔的关联,包括其园林艺术的经典地位和李渔在此编辑出版的《芥子园画谱》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重建芥子园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芥子园已不存在,重建是多余的,并提出将芥子园建在人们内心深处,将其变为精神的文化家园的观点。
【乙】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寻找芥子园遗址的经历和感受。作者先提到对李渔及其作品的喜爱,决定探访芥子园。接着,作者描述了寻找芥子园的过程,包括询问当地老人和探访相关地点。尽管芥子园已湮没,但作者仍不放弃寻找,最终在一个叫“转龙车”的地方感受到了芥子园遗迹的氛围意境。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保留文化历史痕迹的看法,认为应该为芥子园等历史文化遗址树立标识,增加说明,让游人能够了解历史变迁,领略人世沧桑。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甲文主要围绕芥子园的位置、历史以及是否应该重建进行了讨论,其中重点介绍了芥子园已经消失,成为了一个遗址的现状。乙文则通过作者的探访经历,描述了寻找芥子园遗址的过程,并对芥子园的消失和周处台的遗忘表达了感慨。两篇文章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得出了芥子园已经湮没、不再存在的结论。在对待芥子园的态度上,甲文作者提出了让物质的芥子园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主张,即通过出版李渔原著、多写相关文字等方式,将芥子园的精神内涵传承下去。而乙文作者则主张多留下一些文化历史的痕迹,比如为芥子园等历史文化遗址树立标识、增加说明等,让游人能够了解历史变迁,领略人世沧桑。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A句:“货真价实”原意是指商品质量完全符合其价值,但在这里却用在了“假货”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讽刺意味。作者用“货真价实”来形容这个并非真正的芥子园的“假货”,实际上是在强烈地表达对这个所谓“芥子园”的不满和批评。这种用词上的巧妙搭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B句:第一个“破碎”是用来形容石板的物理状态,即石板已经破碎不堪。而第二个“破碎”则是用来形容人的情感状态,即因为看到这些破碎的石板而勾起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也变得破碎不堪。这里作者通过“破碎”一词的双关运用,巧妙地将物理景象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乙文主要写“芥子园”,但用一定笔墨写“周处台”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周处台与芥子园在地理位置上相近,都是南京城西南一隅的重要文化遗址。通过
描写周处台,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物,帮助读者更好地定位和理解芥子园的位置和历史背景。其次,周处台和芥子园都代表了南京文人荟萃的历史。周处台作为更早的历史遗迹,其修复与芥子园的重建问题相呼应,共同体现了南京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比两者的现状,可以引发读者对文化遗址保护和传承的深思。最后,通过描写周处台的现状,如被民居改造、被遗忘等,与芥子园的湮没形成类比,进一步强调了芥子园作为文化遗址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合理,选项提到阅读李渔的《闲情偶寄》,这可以帮助游客体会芥子园所体现的江南园林艺术之美,增强文化体验。
B.合理,选项提到阅读余宾硕的《金陵览古》,这可以了解芥子园建造选址的独具慧眼,同样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文化认知。
C.合理,选项邀请专家在芥子园举办“《芥子园画谱》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这不仅能够展示芥子园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D.不合理,选项在芥子园中建立商业旅拍基地,虽然可能吸引旅游者购票入园拍摄国风美照,但这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与将芥子园变成游客的精神文化家园的目标相去甚远。它可能削弱了芥子园作为文化遗址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
故选:D。
答案:
(1)①探访芥子园遗址的过程与感慨。②芥子园已经湮没(或芥子园不再存在)。③为芥子园树立标识、增加说明,让游人了解历史变迁。
(2)A句:“货真价实”一词巧妙地反讽了所谓的“芥子园”其实是个假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意味。
B句:两个“破碎”分别形容了石板的物理状态和人的情感状态,通过双关的运用,营造出凄凉、哀婉的氛围。
(3)乙文写“周处台”是为了提供地理参照、呼应文化历史传承,并通过类比强调芥子园保护的重要性。
(4)D
【点评】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记录单。
材料一:
11月12日,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新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漆器”为主题。
视频展示的是一件她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漆器衣柜,其上绘有金色麒麟图案,寓意紫气东来、吉祥长寿,更融入了她个人的情感寄托。
李子柒的作品深受网友们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她的视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影响力并非止步于国内,她在海外同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
(选自微信公众号“央视频”,有删改)
材料二:
漆器,是将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涂在木制器物表面,能带给器物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漆器由此诞生。
人们进一步尝试,将漆液与各种有色矿物粉末相结合,创造出朱、黑、黄、绿等多彩色漆。这些色漆的髹涂,打破了器物的单色和枯寂,也为人类生活带来璀璨的色彩。
战国时期,色漆工艺日臻成熟。湖北省博物馆珍宝之一的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51只鸟兽形象,其中大蟒20条,小蛇17条,均形成婉转而对称的造型,座屏下部两蛇盘成的对称花结,曲折剔透,展现了战国时期色漆艺术的巅峰水平。
在秦汉,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漆器。漆器制成的食具、酒具、梳妆奁广泛流行,建筑上有大漆装饰的雕梁画栋。
漆器发展到明清,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漆器的装饰手段、表现手法基本成形,各种工艺也非常成熟。除了色漆,蚌贝珠牙、金银玉石等材料也被巧妙融入漆器之中,提升漆器的华丽感。
(选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选自《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增刊》,有删改)
材料四:
漆树产漆量很少,所谓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又受特定季节的限制,每棵漆树所产生漆分量有限。
漆器主要是手工制作,从选木、人工雕刻、打磨上漆到绘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件作品就报废。元明清雕漆的漆层,至少要几十遍漆才能达到可供雕刻的厚度,多的则要上百道。
传统的造物工艺主要强调实用,漆器作品虽较为丰富,但传统器具如屏风、器皿、砚台等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
同时,大漆发展到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以颜色为例,红色和黑色依旧是大漆文创产品的主色调,缺乏当代审美的“流行色”研究设计;此外,大漆相关产品的装饰图案较为陈旧,依旧是数千年以来流行的龙凤造型、民间流行的吉祥物和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
(选自段炜刚《论大漆艺术在当前民众中的认知困境与推广》,有删改)
探究记录单
走近漆器
(1)四则材料围绕漆器,分别从漆器的文化价值、 发展历史 、 制作工艺 、 发展困境 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探究漆器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中的“世界级传播符号”,说明李子柒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B.材料二举“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之例,说明战国时期色漆工艺日臻成熟。
【分析】这是一组关于漆器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
【解答】(1)结合材料二“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漆器由此诞生”“战国时期,色漆工艺日臻成熟”“在秦汉,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漆器”“漆器发展到明清,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等语句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漆器的发展历史;结合材料三“成都漆艺的传统制作技艺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原料……一件成品往往需要经过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可知,材料三主要介绍了漆器的制作工艺;结合材料四“漆树产漆量很少……每棵漆树所产生漆分量有限”“漆器主要是手工制作……整件作品就报废”“传统的造物工艺主要强调实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同时,大漆发展到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等语句可知,材料四主要介绍了漆器的发展困境。
(2)ABD.正确;
C.有误,结合材料三“成都漆艺的传统制作技艺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序繁多且严格……割漆、制漆、木胎制作(即制胎)、髹漆等几十道”可知,割漆、制漆步骤在制胎之前就已经进行,选项“只有在制胎之后才能进行割漆、制漆步骤”表述错误。
故选:C。
(3)结合材料四“传统的造物工艺主要强调实用,漆器作品虽较为丰富,但传统器具如屏风、器皿、砚台等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可知,应结合现代审美,开发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产品;结合“大漆发展到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以颜色为例,红色和黑色依旧是大漆文创产品的主色调,缺乏当代审美的‘流行色’研究设计;此外,大漆相关产品的装饰图案较为陈旧,依旧是数千年以来流行的龙凤造型、民间流行的吉祥物和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可知,应创新装饰图案,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材料一“李子柒的作品深受网友们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她的视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影响力并非止步于国内,她在海外同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可知,应加强宣传,通过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对漆器的认知和兴趣。据此作答即可。
C.材料三中,漆器制作工序严格,只有在制胎之后才能进行割漆、制漆步骤。
D.材料四中,画线句中的“至少”强调了工艺复杂,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
推广漆器
(3)小玄研究发现,漆器在当代并不流行。请你结合材料,为漆器推广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答案:
(1)发展历史 制作工艺 发展困境
(2)C
(3)建议:①结合现代审美,开发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产品;②创新装饰图案,融入现代流行元素;③加强宣传,通过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对漆器的认知和兴趣。
【点评】信息筛选与辨析,要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总结,归纳分析。
6.(6分)小玄在阅读《昆虫记》时,发现不少昆虫的特性与平常认知存在反差,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卡片。
【分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原著对蚂蚁的描述可知:蚂蚁为了侵占蝉开凿的树汁,扯蝉翅挠触角,拽吸管,将蝉肢解、弄碎,搬到自己的食物堆里去,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强盗,冷酷无情的杀手;萤火虫释放毒液,麻痹其他昆虫进而捕猎,是个阴险、手段毒辣的猎手。法布尔的独特发现源于他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答案:
(1)抢夺侵占,是冷酷无情的杀手。
(2)麻醉捕猎,是阴险、手段毒辣的猎手。
(3)野外观察和实验。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昆虫
读之前
读之后
探究结论
蝉
钟情于歌唱,懒惰虚荣。
勤劳能干,是甘愿分享甘露的能工巧匠。
法布尔的独特发现源于他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3) 野外观察和实验。
蚂蚁
朴实善良,自食其力。
(1) 抢夺侵占,是冷酷无情的杀手。
萤火虫
可爱而且柔弱。
(2) 麻醉捕猎,是阴险、手段毒辣的猎手。
三、(34分)
7.(34分)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寒假到来,面对家长、老师“谨慎使用手机”的善意劝告,你曾做出过怎样的正确选择,又获得了怎样的美好体验?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引导大家让寒假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以《放下手机过好寒假》或《带上手机过好寒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例文一:
审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在寒假期间如何面对家长、老师“谨慎使用手机”的劝告,做出正确选择,并获得美好体验的故事。题目《放下手机过好寒假》明确了文章的主题——放下手机,以及时间背景——寒假。这要求作者在叙述时,要围绕如何在不使用或减少使用手机的情况下,让寒假生活变得充实和有意义。立意分析:文章立意应积极向上,强调在数字化时代,虽然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过度依赖手机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通过放下手机,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真实而美好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增进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从而让寒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构思分析:开头简述寒假开始时的情景,以及面对手机诱惑时的内心挣扎,引出决定放下手机的契机。主体描述放下手机后,自己如何安排时间,如阅读书籍、学习新技能(如烹饪、绘画)、参与户外活动或家庭聚会等。分享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乐趣和成长,以及这些经历如何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结尾总结放下手机给寒假带来的积极变化,强调这一选择让自己收获了更加宝贵的经历和成长,鼓励同学们也尝试放下手机,让寒假生活更加有意义。
例文二:
审题:题目“带上手机过好寒假”明确了两个核心要素:“手机”和“寒假”。这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围绕这两个点展开。同时,“过好”暗示了文章应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通过手机使寒假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过程。立意:文章的立意应在于展现手机作为现代科技工具,在合理规划和使用下,如何成为促进个人成长、丰富寒假生活的积极因素。通过具体事例,强调自我管理和自律的重要性,以及科技与生活和谐共融的可能性。构思:开头可以从寒假的开始写起,简述面对家长、老师的“谨慎使用手机”劝告,自己内心的思考和决定,为下文铺垫。中间详细描述自己如何制定手机使用计划,比如设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选择有益的应用(如学习软件、阅读APP)等。通过几个具体场景,如在线学习新课程、与家人视频通话增进感情、利用手机记录寒假生活中的趣事等,展现手机带来的正面影响。结尾总结寒假生活的收获,强调合理使用手机对于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积极作用,鼓励同学们也能正确利用手机,让寒假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解答】例文一:
放下手机过好寒假
寒假,这个令人期待的假期终于到来了。往年的寒假,我总是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日复一日地刷着短视频,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然而,今年的寒假,我决定做出一个改变,那就是放下手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刚放假的那几天,我还是有些不习惯没有手机的日子。每当手不自觉地想要去拿手机时,我都会提醒自己,这个寒假,我要尝试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可以填补空闲时间的活动。我翻出了尘封已久的书籍,那些曾经因为忙碌而被我忽视的经典名著,现在成了我寒假里的好伙伴。我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
除了阅读,我还开始尝试做家务。以前,我总是觉得做家务是浪费时间,但现在我发现,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乐趣。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虽然过程中有些手忙脚乱,但当我看到整洁的房间和桌上美味的饭菜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还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了户外活动。我们一起去公园滑冰、打雪仗,感受着冬日的寒冷与欢乐。在户外活动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故事,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放下手机的快乐。
这个寒假,虽然没有手机的陪伴,但我却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成长。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去发现和体验。放下手机,我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寒假,我相信,这样的寒假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例文二:
带上手机过好寒假
寒假,这个令人期待已久的假期,终于如约而至。在假期开始前,家长和老师都纷纷提醒我们要谨慎使用手机,以免沉迷其中,虚度光阴。我深知他们的良苦用心,于是决定在这个寒假里,带上手机,但要用得有意义,让寒假生活更加充实。
寒假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我计划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并且主要用在学习和锻炼上。对于学习,我利用手机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等,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我特别喜欢那些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它们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许多新知识。
除了学习,我还用手机来记录寒假生活中的点滴。我拍下了家乡的美景,记录下了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还有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这些照片和视频,不仅让我的寒假生活变得更加多彩,也成为了我宝贵的回忆。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锻炼身体。我下载了一款健身软件,每天跟着上面的教程进行锻炼。虽然刚开始时有些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锻炼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手机进行时间管理。我设置了闹钟和提醒功能,确保自己能够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这样,我既享受了手机带来的便利,又没有让它影响到我的学习和生活。
带上手机过好寒假,并不意味着要沉迷其中。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手机,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助手。通过这个寒假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手机,就一定能够让寒假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