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2013)二年级下册第三十三课 当别人欺负你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3)二年级下册第三十三课 当别人欺负你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延伸,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8岁,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正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开始建立同伴关系,但在人际交往中还存在诸多困惑。
(一)认知发展特点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认识动物时,通过观看动物图片或视频,能快速记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如“欺负”的深层次含义,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20分钟左右,在课堂上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其注意力。
(二)情绪情感特点
这一阶段学生情绪表达直接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当被别人欺负时,可能会立刻表现出愤怒、委屈、害怕等情绪。例如,在游戏中被其他同学抢走玩具,有的学生会马上大哭,有的则会愤怒地去争抢。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难以独立应对负面情绪。
(三)人际交往特点
二年级学生开始渴望与同伴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在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部分学生可能过于自我中心,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导致无意间欺负到别人;而有的学生则较为内向、胆小,面对欺负不知如何应对。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文具,或者在排队时插队,引发同学间的矛盾。
综合以上学情,设计本节课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正确认识“欺负”行为,学会恰当表达和调节自己在被欺负时的情绪,掌握应对欺负的有效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形式的欺负行为,如身体上的推搡、言语上的嘲笑、社交上的孤立等。
2. 学会在被欺负时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你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请不要这样对我”等。
3. 掌握至少三种应对欺负的方法,如大声制止、寻求他人帮助、暂时离开现场等,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看动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在模拟情境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欺负时保持冷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帮助学生克服面对欺负时的恐惧和无助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面对欺负的积极态度。
2.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不欺负别人,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清晰认识各种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理解欺负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 教授学生实用的应对欺负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二)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在实际遭遇欺负时,能够克服紧张、害怕等情绪,勇敢、果断地运用所学方法应对。
2. 引导学生从内心树立尊重他人、不欺负他人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四、教学方法
1. 动画演示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欺负行为及应对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 角色扮演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被欺负和应对欺负的过程,亲身体验并掌握应对技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话题,如“遇到欺负时,为什么不能默默忍受”“怎样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害他人”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
4. 游戏教学法:设计与应对欺负相关的游戏,如“应对策略大比拼”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用于展示欺负行为的类型、危害及应对方法。
2.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不同角色的头饰、模拟场景的小道具(如玩具、书本等),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
3.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学习资料,包括欺负行为识别卡片、应对方法记录手册、自我评价表等。
4. 准备游戏道具,如卡片、小贴纸、小奖品(如卡通橡皮、精美书签等),用于课堂互动和奖励。
5. 布置教室,营造温馨、安全的教学氛围,可在教室周围张贴一些鼓励友好相处的图片或标语。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 播放动画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为:在一个美丽的校园里,小朋友们正在开心地玩耍。突然,一个强壮的小朋友抢走了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被抢玩具的小朋友一脸委屈。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动画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场景。
2. 引出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强壮的小朋友这样做,对被抢玩具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是不太好呀?这种行为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欺负’行为。当别人欺负你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个重要的本领。”(板书课题:当别人欺负你时)
(二)认识欺负行为
1. 讲解欺负行为的类型
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欺负行为的图片,包括身体欺负(如推搡、打人)、言语欺负(如嘲笑、辱骂)、社交欺负(如孤立、排挤),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例如,指着推搡的图片说:“小朋友们看,像这样一个小朋友用力推另一个小朋友,让他摔倒,这就是身体欺负,会让被推的小朋友身体受伤。”指着嘲笑的图片说:“这个小朋友对着另一个小朋友做鬼脸,还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就是言语欺负,会让对方心里很难过。”
讲解完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能说一说什么是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社交欺负了吗?”邀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欺负行为的理解。
2. 小组讨论与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或者看到过这些欺负行为呢?和小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中提到的欺负行为案例。
对于学生分享的案例,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如“你分享的这个案例很典型,言语欺负确实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那大家想一想,被欺负的小朋友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体会被欺负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被欺负时的感受
1. 角色扮演体验
教师创设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情境:“现在,老师要请几位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假设在教室里,有小朋友被其他同学嘲笑了,大家来演一演被嘲笑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和心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扮演被嘲笑小朋友的学生:“你刚才被嘲笑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呀?”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如“难过”“生气”“害怕”等。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回应和确认,如“对呀,被别人嘲笑心里肯定不好受,会很难过。”
2. 小组交流与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如果你们遇到被欺负的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每个小组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交流的结果。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当被别人欺负时,大家会有各种各样不好的感受,比如难过、生气、害怕、委屈等等。这些感受都很正常,说明欺负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伤害。那我们该怎么应对,才能让自己不这么难受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应对的方法。”
(四)应对欺负的方法
1. 大声制止
教师通过动画展示一个场景:在操场上,一个小朋友正在跳绳,另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故意撞了他一下,跳绳的小朋友站稳后,大声对撞他的小朋友说:“你不能这样撞我,这是不对的,我很疼!”撞人的小朋友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教师讲解大声制止的方法:“当别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大声说出来,告诉对方他的行为是不对的,让他停止这种行为。就像动画里的小朋友一样,声音要响亮,让对方能清楚地听到我们的不满。”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大声制止欺负行为的场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如“你的声音可以再大一点,要表现出坚定的态度”“你可以加上一些表情,让对方更能感受到你的生气”。
2. 寻求他人帮助
教师讲述一个故事:“有一天,小花在学校的角落里被几个同学欺负,他们抢走了小花的文具。小花很害怕,但是她马上想到了老师。于是,小花跑到老师的办公室,把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很快就来到教室,批评了那几个欺负小花的同学,帮小花要回了文具。”
教师讲解寻求他人帮助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欺负,自己没办法解决的时候,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可靠的大人求助。他们有经验,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保护我们。”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求他人帮助呢?除了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向谁求助呢?”每个小组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如“当欺负行为比较严重,或者对方不听我们的制止时,就要赶紧寻求大人的帮助。除了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向保安叔叔、警察叔叔求助。”
3. 暂时离开现场
教师展示图片,图片上一个小朋友在楼梯口被其他同学拦住不让走,这个小朋友没有和他们争吵,而是转身从另一个楼梯离开了。
教师讲解暂时离开现场的方法:“如果我们遇到欺负,感觉对方很强势,或者周围的环境让我们觉得不安全,我们可以先暂时离开现场,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等找到安全的地方,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在哪些场景下,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离开现场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引导,如“在人少的地方被欺负,或者对方人比较多的时候,暂时离开现场是个好办法。”
(五)情境模拟与实践
1. 情境设置
教师设置以下几个情境,写在卡片上:
情境一:在课间休息时,有同学故意把你的书本扔到地上,还嘲笑你。
情境二:在操场上排队时,有同学不停地推你,让你差点摔倒。
情境三:在美术课上,你发现同桌故意不和你一起合作,还拉拢其他同学也不理你。
2. 小组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个情境卡片,然后小组成员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其他学生扮演欺负者或旁观者,尝试运用所学的应对方法进行表演。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表演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例如,当某个小组在表演情境一时,教师可能提示:“被欺负的小朋友,可以试着大声制止对方哦,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扮演欺负者的小朋友,当对方大声制止你时,你的反应可以再真实一些。”
3. 展示与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组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刚才的表演中,他们用了哪些应对方法?这些方法合适吗?如果你遇到同样的情况,还会有其他更好的做法吗?”邀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应对方法。对表演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发放小贴纸、赠送卡通橡皮等。
(六)总结与强化
1.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知识。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类型的欺负行为呢?”邀请学生回答,回顾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社交欺负等类型。
教师接着问:“那当我们被欺负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应对呢?”引导学生说出大声制止、寻求他人帮助、暂时离开现场等方法。
2. 强化与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小朋友们都学得很认真!当我们遇到欺负时,不要害怕,要勇敢地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保护自己。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不能去欺负别人,大家要友好相处。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做到,成为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的小勇士!”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应对欺负的方法,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在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哪些欺负行为,应该怎么应对。
七、教学延伸
1. 在班级设立“友善小天使”评选活动,每周评选出在与同学相处中表现友善、能帮助他人应对欺负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友善小天使”徽章,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行为。
2. 开展“不欺负,友好相处”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友好相处的场景,将优秀作品展示在教室的文化墙上,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3.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的矛盾,鼓励孩子分享在学校的经历,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欺负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欺负行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应对欺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画演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然而,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方法时可能会出现遗忘或紧张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演练和情境模拟,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应对欺负的能力,营造友善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第二十七课 发现别人的优点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心理健康北师大版 (2013)一年级下册第十九课 我能原谅他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团体暖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3)二年级下册第三十三课 当别人欺负你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档案馆,咨询台,活动区,实践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