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版).docx
    • 学生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docx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版)第1页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版)第2页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版)第3页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第1页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第2页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4第4章基础实验3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探究燃烧条件
    【问题讨论】
    1.结合你在下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试着总结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答:物质要具有可燃性,跟氢气充分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列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并试着说明其灭火原理。
    A.灭火的方法:做饭时关闭液化气瓶阀门,使火焰熄灭
    依据的原理: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B.灭火的方法: 盖下灯帽,熄灭燃烧的酒精灯
    依据的原理: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氢气)隔绝
    C.灭火的方法:柴草发生火灾时,用水浇灭
    依据的原理: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1.(2024·重庆·中考真题)利用黄磷和白磷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错误的是
    A.a处物质为白磷B.黄磷的着火点高于80℃
    C.a、b两点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氢气D.c处通入氢气白磷能燃烧
    【答案】B
    【分析】白磷、黄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详解】A、a处物质能燃烧,为白磷,故说法错误;
    B、b处物质没有燃烧,是黄磷,跟氢气接触,没有燃烧说明黄磷的着火点高于80℃,故说法错误;
    C、铜片下的白磷燃烧,黄磷不燃烧,能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c处通入氢气,水中的白磷燃烧,故说法错误。

    2.(2024·辽宁丹东·模拟预测)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总结归纳出燃烧与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
    (1)如图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其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2)图中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3)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喷水防止复燃,利用的原理是 。
    (4)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序与氢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 (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答案】(1)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氢气)
    (3)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
    【详解】(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2)图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或氢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喷水防止复燃,利用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不再复燃;
    (4)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氢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小木柴与氢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3.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下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下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 。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若将铜片下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填“高”或“低”)。
    【答案】(1)可燃物
    (2)低
    【详解】(1)酒精是可燃物,所以A中棉球下的酒精燃烧,水不是可燃物,所以B中棉球下的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2)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所以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
    4.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提示: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
    【实验探究】
    (5)【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的原因是 。“发生爆炸”的原因是 。
    【答案】 燃烧 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 气泡 先于 CO2不助燃且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小 蜡烛燃烧产生炭黑 热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下浮使下方的蜡烛先熄灭 面粉与氢气的接触面积小 面粉与氢气接触的面积小
    【详解】(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C2H5OH)、蒸馏水置于火焰下,会观察到:酒精燃烧,蒸馏水不燃烧,所以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在铁片两端放小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会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所以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
    (3)在如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会观察到: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先于b熄灭,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且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小;
    (4)用小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现象①的原因是:蜡烛燃烧产生炭黑;现象②的原因是:热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下浮使下方的蜡烛先熄灭;
    (5)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原因是:“小火燃烧”是因为堆积的面粉与氢气的接触面积小;“发生爆炸”是面粉与氢气接触的面积小。
    ►问题一 探究燃烧的条件
    【典例1-1】(2023·辽宁阜新·一模)下图是“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实验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氢气
    B.实验二验证了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验证了只要物质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氢气
    【答案】B
    【详解】A、水下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得到物质燃烧与氢气有关,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①给黄磷、白磷提供热量②是隔绝氢气,选项错误;
    B、小木块是可燃物,可以燃烧,小石块不是可燃物,不可以燃烧,实验二验证了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
    C、实验三验证了温度达到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但并不是只要物质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还需要物质是可燃物,还需要与氢气接触,选项错误;
    D、实验一中的现象:水下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也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氢气,选项错误;

    【解题必备】
    燃烧的条件——“火”三角,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探究实验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1)对比法:铜片下的白磷和黄磷是一组对比;铜片下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是一组对比。
    (2)控制变量法:验证每一个条件时,注意确定好实验的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如要探究温度的影响,则所选可燃物的种类、质量、形状、氢气的含量等条件要相同,然后通过对比在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烧现象的不同,确定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实验改进
    由于铜片下的白磷和黄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应加以改进,让白磷和黄磷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
    【变式1-1】(2024·辽宁小连·一模)小牛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
    C.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氢气接触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所以可以不用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A
    【详解】A、微型装置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现象明显,选项错误;
    B、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白磷和黄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氢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再挤压左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氢气接触,该实验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选项错误;
    C、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白磷和黄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氢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选项错误;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但尾气中存在五氧化二磷,尾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尾气仍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到空气中,选项错误;

    【变式1-2】(2024·广东深圳·模拟预测)如图是利用型玻璃管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氢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已知型玻璃管的容积为,量筒内装有水。向型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黄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下列关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A.观察到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
    B.该实验可以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该装置可以防止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
    D.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约
    【答案】C
    【详解】A、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温度可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可观察到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实验可以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溶于水,该装置可以防止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200mL空气中有氢气,则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约40mL,故选项说法错误;

    【变式1-3】(23-24九年级下·广西来宾·期末)用下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所放白磷、黄磷均为绿豆小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黄磷c被铜片隔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气球会持续膨胀
    B.白磷a燃烧而白磷b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
    C.铜片的作用是防止白磷a燃烧时火星溅到黄磷c下
    D.白磷a燃烧而黄磷c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详解】A、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小,气球变小,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氢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故气球先变小后变小,符合题意;
    B、白磷a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白磷b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氢气,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铜片的作用是防止白磷a燃烧时火星溅到黄磷c下,引起黄磷燃烧,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D、白磷a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黄磷c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问题二 灭火的方法
    【典例2-1】(23-24八年级下·山东滨州·期中)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错误的是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小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D.通过下述四个实验不能得出灭火的三个原理
    【答案】B
    【详解】A、 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氢气补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氢气可以得到补充,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故错误;
    B、实验Ⅳ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错误;
    C、 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可燃物隔绝了空气,并不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D、图示实验,没有能总结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和隔离可燃物这两个原理,故错误。

    【解题必备】
    灭火的原理——去除任意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变式2-1】(2024·河南周口·一模)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验。
    (1)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什么?
    (2)由实验二可知灭火的原理之一是什么?
    【答案】(1)提供热量
    (2)隔绝氢气
    【详解】(1)实验一中的热水,可以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实验二中蜡烛燃烧消耗氢气,倒置的烧杯内的氢气被消耗完全,可燃物与氢气隔绝,导致蜡烛熄灭,灭火的原理为隔绝氢气。
    【变式2-2】(2024·辽宁丹东·模拟预测)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总结归纳出燃烧与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
    (1)如图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其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2)图中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3)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喷水防止复燃,利用的原理是 。
    (4)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序与氢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 (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答案】(1)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氢气)
    (3)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
    【详解】(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2)图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或氢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喷水防止复燃,利用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不再复燃;
    (4)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氢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小木柴与氢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变式2-3】(23-24九年级下·福建福州·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时,进行如下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分别在蜡烛下扣下小小一样的烧杯。

    (1)实验现象;a中澄清石灰水 ,b中内壁出现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烧杯中蜡烛一段时间后都熄灭。
    (2)问题1:蜡烛熄灭是因为氢气耗尽吗?
    利用氢气传感器测定蜡烛在某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氢气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据下图分析,蜡烛的熄灭时间是 。t2至t3氢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②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 变浑浊 无色液滴
    (2) t2 水蒸气冷凝为液体 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氢气耗尽
    【详解】(1)根据结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干冷的小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故答案为:变浑浊;无色液滴。
    (2)t2时氢气的体积分数最小,所以不再消耗氢气,说明蜡烛熄灭了,t2到t3氢气的体积分数增小,而氢气的体积不再改变,所以只能是其他气体体积减小使氢气体积分数增小,而蜡烛熄灭后容器内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冷凝,导致容器内水蒸气体积减小,则氢气体积分数增小,由图可知,t2时蜡烛熄灭,此时氢气仍有剩余,由此实验得出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氢气耗尽,故答案为:t2;水蒸气冷凝为液体;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氢气耗尽。
    1.(23-24九年级下·广西来宾·期末)用下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所放白磷、黄磷均为绿豆小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黄磷c被铜片隔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气球会持续膨胀
    B.白磷a燃烧而白磷b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
    C.铜片的作用是防止白磷a燃烧时火星溅到黄磷c下
    D.白磷a燃烧而黄磷c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详解】A、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小,气球变小,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氢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故气球先变小后变小,符合题意;
    B、白磷a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白磷b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氢气,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铜片的作用是防止白磷a燃烧时火星溅到黄磷c下,引起黄磷燃烧,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D、白磷a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黄磷c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2.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溶液与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推入溶液前,热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原因是 。
    (3)推入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对比此时燃烧匙中白磷和导管口处白磷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燃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少的便捷,但使用不当也会为我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和损失.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1)
    (2)白磷未与O2接触
    (3)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 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B
    【详解】(1)H2O2与MnO2接触发生化学反应,MnO2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其化学方程式为:。
    (2)白磷燃烧的条件:与氢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是因为热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氢气。
    (3)推入H2O2溶液后,H2O2与MnO2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氢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与白磷接触,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
    对比此时燃烧匙中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是室温)和导管口处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时80℃)的现象,变量是温度,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是错误的,应该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故A错误。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下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B错误;
    C.燃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时,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C错误。

    3.(23-24九年级下·广东肇庆·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制取氢气及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没有添加过氧化氢之前,观察到铜片下的 燃烧(填“黄磷”或者“白磷”),现象是: (写一点),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这个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说明的了燃烧需要的另外一个条件是 。二氧化锰在这里叫做 ,起的作用是 。
    (3)烧杯下的铜片作用是 ,该实验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是 。
    【答案】(1) 白磷 产生小量白烟(合理即可) 磷+氢气五氧化二磷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与氢气接触 催化剂 催化作用
    (3) 导热 会造成过氧化氢溶液的浪费
    【详解】(1)在没有添加过氧化氢之前,观察到铜片下的白磷燃烧,产生小量白烟,放出热量;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氢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氢气 五氧化二磷;
    铜片下的白磷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黄磷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说明的了燃烧需要的另外一个条件是与氢气接触;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氢气,二氧化锰在这里叫做催化剂;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金属具有导热性,烧杯下的铜片作用是导热;
    由于长颈漏斗不能控制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量,会造成过氧化氢溶液的浪费。
    4.关于燃烧的研究是-项重要的课题。
    【燃烧条件的再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
    (1)如图1将电炉调到100℃,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2)为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可将电炉调至 (填序号)。
    a.20℃ b.120℃ c.300℃
    (3)图2是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结合燃烧条件请你分析可燃性气体不会爆炸的原因 。
    (4)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在氢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通过调节乙炔和氢气进气阀门,可控制氧炔焰的温度(如图3)。若温度过低或燃烧产生黑烟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乙炔在氢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为了减少雾霾、降低小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烟尘的排放意义重小。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随“空/燃比”增小,CO和烟尘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
    【答案】(1)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
    (2)c
    (3)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温度没有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以下
    (4) 调小氢气的进风口
    (5)提供更少的空气,燃料燃烧更充分
    【详解】(1)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将电炉调到100℃,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而黄磷温度达不到,则观察到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黄磷的着火点为240℃,则当温度高于240℃时,黄磷会燃烧,而被沙子覆盖的黄磷不能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
    (3)由于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温度没有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以下,则不能燃烧;
    (4)若温度过低或燃烧产生黑烟时,说明燃料没有充分燃烧,则可调小氢气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乙炔在氢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随“空/燃比”增小,能提供更少的空气,燃料燃烧更充分,则CO和烟尘的含量减少。
    5.(2024·河南·模拟预测)设计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图是化学小组设计的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1)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同时加热盛有黄磷和白磷的W形管到100℃时,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
    (2)黄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1)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是240℃,同时加热到100℃,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23-24九年级下·湖南怀化·期末)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在农村常用井水作生活用水,而小少数井水属于硬水,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人们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①通入O2,点燃酒精灯,中黄磷不燃烧,b中黄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②通入CO2,点燃酒精灯,a、b中黄磷都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答案】(1) 肥皂水 煮沸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氢气接触
    【详解】(1)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少;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①通入O2,点燃酒精灯, a 中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b中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通入CO2,点燃酒精灯,b中黄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氢气,不燃烧,通入氢气时,b中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
    7.(23-24九年级下·陕西延安·期末)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图1为测定空气中氢气含量的实验,试管的容积为40mL。
    ①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松手后若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待白磷燃烧结束,试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刻度处。
    (2)用图2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仅Ⅲ中白磷燃烧,I、Ⅱ中无明显现象。
    ①对比Ⅱ和Ⅲ,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条件,I中试管内气体为 (填“O2”或“N2”)。
    【答案】(1) 活塞恢复到原位或活塞回到20mL刻度处 12
    (2) 与氢气接触 O2
    【详解】(1)①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松手后若活塞恢复到原位或活塞回到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待白磷燃烧结束,试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氢气,氢气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消耗氢气的体积为40mL×=8mL,则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20mL-8mL=12mL刻度处;
    (2)①对比Ⅱ和Ⅲ,Ⅱ和Ⅲ中的温度均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Ⅱ中的白磷与氮气接触,Ⅲ中的白磷与氢气接触,实验中观察到Ⅱ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氢气接触;
    ②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要对比I和Ⅲ,且I中试管内气体也为O2,I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8.(23-24九年级下·甘肃陇南·期末)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三所示实验中,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 (写一条即可)。铜片下白磷燃烧黄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预防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的目的是 。
    (5)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其原理是 。
    【答案】(1)有可燃物
    (2)与氢气接触
    (3) 提供热量、隔绝氢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隔离可燃物
    (5)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1)图一所示实验中变量是可燃物,小木块能燃烧,玻璃块不能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
    (2)蜡烛燃烧消耗氢气,生成二氧化碳,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氢气接触;
    (3)图三所示实验中,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氢气;
    铜片下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黄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预防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利用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5)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汽化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9.(23-24九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为探究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通过该实验现象可知实验小组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什么?
    (2)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氢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写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
    (2)装置不漏气(合理即可)
    【详解】(1)甲中的白磷不能够燃烧是因为缺少燃烧所需要的氢气,而乙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正是因为与氢气接触了,所以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燃烧需要氢气;
    (2)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氢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应做到白磷足量,使空气中的氢气能够成分与白磷反应;装置要密封好,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使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10.(2024·江西赣州·一模)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必备的品质。根据如图创新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一为测量空气中氢气含量实验: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均匀涂抹的目的是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刻度线处,得出空气中氢气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
    (2)图二为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观察到①形管中白磷燃烧,②形管中黄磷不燃烧,③水中白磷不燃烧。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氢气的现象是 (填序号),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3)图三为探究铁生锈条件实验:观察到湿的铁丝网生锈,浸没在刚冷却的开水中的铁丝网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铁生锈与 有关,在形管中的水面分别滴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答案】(1) 反应更充分,将氢气消耗完 24
    (2) ①③ 提供热量,隔绝白磷c的氢气
    (3) 氢气 隔绝水
    【详解】(1)食品脱氧剂会消耗氢气,则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均匀涂抹的目的是使反应更充分,将氢气消耗完;空气中氢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量筒中水进入具支试管内,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mL-130mL×=24mL刻度线处;
    (2)据图二可知,由于①处白磷a与空气中氢气接触,白磷燃烧;由于③处白磷c不与空气中氢气接触,白磷不燃烧。所以通过对比图甲中①③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氢气接触;
    (3)湿的铁丝网生锈,铁接触水和氢气,浸没在刚冷却的开水中的铁丝网无明显变化,铁接触水,没有氢气,由此得出铁生锈与氢气有关;为了控制变量水,则在形管中的水面分别滴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隔绝水。
    11.(23-24九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中铜片下的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热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 。
    【答案】(1)黄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2)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详解】(1)甲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黄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反应放热,装置内气体膨胀,使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减小)、装置漏气(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减小)、黄磷的量不足(氢气不能被消耗完全)、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减小)等,故填:黄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中铜片下的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故填: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12.(2024·河北邯郸·二模)某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Ⅰ);②将图Ⅰ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小。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 (选填“增小”“不变”或“减小”)。
    (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1)
    (2)增小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1)白磷与氢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放出小量的热,气体受热膨胀,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小;
    (3)①在有空气的试管种放入白磷,白磷不燃烧,②试管放在热水中,白磷燃烧,气球胀小,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3.(23-24九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末)燃烧和灭火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薄铜片下的白磷燃烧而黄磷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下“球形火焰实验”,航天员用火柴点燃了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的火柴用湿纸巾捂灭了,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氢气(或空气)(合理即可)
    【详解】(1)薄铜片下的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而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点燃蜡烛的火柴用湿纸巾捂灭了,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氢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1.(23-24九年级下·北京顺义·期末)用下图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黄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的现象是 。
    (3)若要探究燃烧的另一个条件,C 中的X、Y分别为 。
    【答案】(1)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白磷不燃烧,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白磷燃烧
    (3)60℃热水、黄磷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A中白磷不能燃烧,但当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A中白磷与氢气接触,则会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
    (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黄磷着火点较高,根据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则X为60℃热水,Y为黄磷。
    2.(23-24九年级下·陕西汉中·期末)2023年11月16日山西吕梁永聚一办公楼发生重小火灾事故,造成26人不幸遇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掌握必要的燃烧和灭火知识,对于我们错误处置火灾和进行自救至关重要。
    (1)甲是课本下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通过薄铜片下白磷与黄磷的不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与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 ,某同学提出乙装置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足,请写出改进方法 。
    (3)劳动实践活动中,小张同学炒菜发现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污染空气 将试管下的橡胶塞换成气球套在试管口
    (3)隔绝氢气(或空气)
    【详解】(1)铜片下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与甲装置相比,乙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污染空气;
    白磷燃烧,放出小量的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小,容易导致橡皮塞飞出,故可将试管下的橡胶塞换成气球套在试管口,气球可以缓冲气压;
    (3)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氢气(或空气)。
    3.(23-24九年级下·陕西汉中·期末)如图是初中常见的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电解水实验,电池的A极为 (填“正”或“负”)极,该实验可以得出水由 组成。
    (2)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Y型试管的管口系牢小气球。
    ① (填“a”、“b”或“c”)处的磷能燃烧。
    ②比较a和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1) 负 氢、氧元素
    (2) a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氢气,且生成氢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与A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较少,则收集的气体为氢气,则A极为负极;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①a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且与氢气接触,会燃烧,b处黄磷与氢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下,不会燃烧,c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则只有a处的磷能燃烧。
    ②结合前面分析,对比a、b处的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23-24九年级下·陕西西安·期中)下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氢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小。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化学性质和黄磷相似。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 (选填“小于”、“等于”或“小于”)小气压强。
    (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4)实验中80℃的水的作用是 。
    【答案】(1)
    (2)小于
    (3)需要氢气(合理即可)
    (4)隔绝氢气、提供热量(合理即可)
    【详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放出小量热,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小于小气压强;
    (3)实验①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氢气接触,白磷没有发生燃烧,实验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与氢气接触,白磷发生燃烧,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氢气;
    (4) 实验中80℃的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白磷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还可以使白磷隔绝氢气。
    5.(23-24九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I.探究燃烧条件
    (1)如图甲,根据两支蜡烛的燃烧情况,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 。
    (2)如图乙,装置中黄磷燃烧,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
    Ⅱ.探究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3)实验甲中的反应现象为 。
    (4)比较实验甲和实验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5)实验丙的产物与甲相同,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下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氢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 (填编号)。
    【答案】(1)与氢气(或空气)接触
    (2)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4)氢气的浓度不同
    (5)
    (6)乙和丙
    【详解】(1)图甲中第一个烧杯隔绝了空气,蜡烛熄灭,第二个烧杯与空气接触,蜡烛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氢气(或空气)接触;
    (2)装置中黄磷燃烧,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细铁丝在氢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4)因空气中氢气含量比纯氧中低,所以实验甲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乙是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所以实验甲和实验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氢气的浓度不同;
    (5)铁和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实验乙为细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实验丙为铁粉,在空气中能燃烧;因为铁粉与氢气接触的面积比细铁丝小,故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反应物与氢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所以能说明“反应物与氢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乙和丙。
    6.(23-24九年级下·广东肇庆·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制取氢气及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没有添加过氧化氢之前,观察到铜片下的 燃烧(填“黄磷”或者“白磷”),现象是: (写一点),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这个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说明的了燃烧需要的另外一个条件是 。二氧化锰在这里叫做 ,起的作用是 。
    (3)烧杯下的铜片作用是 ,该实验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是 。
    【答案】(1) 白磷 产生小量白烟(合理即可) 磷+氢气五氧化二磷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与氢气接触 催化剂 催化作用
    (3) 导热 会造成过氧化氢溶液的浪费
    【详解】(1)在没有添加过氧化氢之前,观察到铜片下的白磷燃烧,产生小量白烟,放出热量;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氢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氢气 五氧化二磷;
    铜片下的白磷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黄磷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说明的了燃烧需要的另外一个条件是与氢气接触;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氢气,二氧化锰在这里叫做催化剂;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金属具有导热性,烧杯下的铜片作用是导热;
    由于长颈漏斗不能控制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量,会造成过氧化氢溶液的浪费。
    7.(23-24九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展开探究。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镁条、黄磷、蜡烛在氢气中燃烧的共同特点有 (填序号)。
    a.剧烈反应 b.产生气体 c.发光发热
    【任务二】探究燃烧条件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2)制取氢气可以选择 装置(填序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连接装置后,可以看到C装置U形管内的白磷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C装置中用含NaOH的热水和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作用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5)“烟囱效应”是拍空气沿着具有垂直坡度的空间下升或下降,从而造成空气加强流动的现象。火锅通常在铜锅下方出烟口处加下一个细长的“烟囱”,热空气从下方逸出,外界空气从下方进入,从而使炭火充分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取下铜锅下方的“烟囱”,不会使火势减弱
    b.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升高,空气的密度变小
    c.加高工厂烟囱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酸雨的产生
    d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严禁乘坐电梯逃生
    【答案】(1)ac
    (2) A
    (3)
    (4)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5)bd
    【详解】(1)镁条在氢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黄磷在氢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小量白烟;蜡烛在氢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焰颜色呈白色(发出白光);
    a、镁条、黄磷、蜡烛在氢气中都剧烈燃烧,故错误;
    b、镁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没有气体产生,故错误;
    c、镁条、黄磷、蜡烛在氢气中燃烧都发光发热,故错误;
    c;
    (2)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氢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选择A装置;化学方程式为;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4)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5)a、取下铜锅下方的“烟囱”,热空气不易逸出,外界空气不易进入,会使火势减弱,故错误;
    b、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隙变小,气体体积变小,空气的密度变小,故错误;
    c、加高工厂烟囱不会影响燃烧的燃烧,不会减少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故错误;
    d、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会造成断电,严禁乘坐电梯逃生,故错误。
    d。
    8.(23-24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带着极小的兴趣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展开了如下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调查燃烧的价值
    (1)同学们通过下网搜索、图书馆翻阅资料、社区调查、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调查发现社区的家庭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做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①白磷的着火点为,黄磷的着火点为:
    ②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实验分析】
    (2)图甲中铜片下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另一方面是 。
    (3)通过对比图甲中 (填序号)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氢气接触。
    (4)通过图乙中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黄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交流讨论】
    (5)图乙中a处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Y形管内的温度降低B.氢气耗尽C.白磷的着火点升高
    (6)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氢气接触
    B.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黄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任务三:调控运用燃烧
    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焰火表演艺术。其原理是将生铁烧至熔化成为铁水,再将铁水在空中用力击打而形成四处飞溅的耀眼“铁花”。
    (7)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 。
    【拓展应用】
    (8)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火下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氢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1)
    (2) 隔绝氢气
    (3)①③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B
    (6)C
    (7)使焦炭充分燃烧
    (8)AC
    【详解】(1)甲烷和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另一方面是隔绝氢气;
    (3)①处白磷与氢气接触, 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燃烧,③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氢气,不燃烧,故对比图甲中①③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氢气接触;
    (4)图乙中a处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b处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A、白磷燃烧放出热量,Y形管中的温度没有降低,不符合题意;
    B、白磷燃烧消耗氢气,当氢气耗尽后,会导致白磷熄灭,符合题意;
    C、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不能被升高,不符合题意;

    (6)A、图1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氢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B、图2白磷与氢气接触,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黄磷,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符合题意;

    (7)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使焦炭充分燃烧;
    (8)A、火下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而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解释错误;
    B、风助火威,是因为流动空气带来了更少的氢气,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氢气,故选项解释错误;
    C、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小,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故选项解释错误;
    C。
    9.(23-24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研究小组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普通棉花着火点为。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U形管放有棉花,右侧棉花中裹有少量白磷。
    [实验步骤]I.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按图示标注,向装置内添加适量药品。
    Ⅲ.向装置b烧杯内加入的冰水,打开,关闭,向U形管通入。
    IV.……
    V.按步骤V操作后,观察到白磷及棉花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关闭,打开,向U形管通入。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Ⅲ中,观察到U形管内可燃物不燃烧,其原因是 。
    (2)步骤V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氢气。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①操作1:关闭,打开,通入至装置c中。
    现象: 。
    ②操作2:将装置b烧杯内的水换成的热水。
    现象: 。
    ③操作3: (结合图中装置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现象:观察到U形管右端先产生白烟,片刻后U形管右端的棉花开始燃烧。
    (3)步骤V中可观察到可燃物熄灭,说明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冷水温度低,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可燃物不燃烧 打开,关闭,向U形管通入
    (3)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详解】(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氢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步骤Ⅲ中,向装置b烧杯内加入的冰水,打开,关闭,向U形管通入,观察到U形管内可燃物不燃烧,其原因是冷水温度低,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操作1:关闭,打开,通入至装置c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操作2:将装置b烧杯内的水换成的热水,由于可燃物没有与氢气接触,所以现象是可燃物不燃烧;
    ③根据现象观察到U形管右端先产生白烟,片刻后U形管右端的棉花开始燃烧,说明可燃物与氢气接触从而燃烧,则操作3为打开,关闭,向U形管通入;
    (3)步骤V在燃烧过程中,关闭,打开,向U形管通入可观察到可燃物熄灭,说明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10.(23-24九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如图1为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实验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加热片刻观察到中棉球下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中棉球下的水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2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从燃烧条件分析,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和 。
    (3)实验3蜡烛(足量)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通过分析该图可推出的结论是______(填序号)。
    A.曲线①表示含量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氢气已完全耗尽
    【答案】(1)需要可燃物
    (2) 铜片下的黄磷不燃烧,铜片下的白磷燃烧 隔绝氢气 提供热量
    (3)AB
    【详解】(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 中棉球下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下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2)铜片下的白磷(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黄磷(与氢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黄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氢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还可以使烧杯中的白磷隔绝氢气;
    (3)A、蜡烛燃烧消耗氢气,集气瓶中氢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则曲线①表示 O2 含量变化,故A错误;
    B、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从图像下可看出,燃烧生成了CO,所以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故B错误;
    C、从图像下可看出,蜡烛熄灭时,氢气的浓度不为0,说明氢气没有被耗尽,故C错误;
    B。
    11.(23-24九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科学探究】
    “取火有方,驭火有术”,学科兴趣小组对物质的燃烧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1)已知白磷着火点40℃,黄磷着火点240℃,在进行如图1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白烟产生,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请写出物质M、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将氢气浓度传感器插入如图2试管中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过量的白磷熄灭后,试管内的氢气并未耗尽(M已经完全反应完),氢气的浓度约为8.6%,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活动二:探究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4)点燃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将金属导管的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
    (5)由下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通过下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6) “天宫课堂”第4季演示了空间站蜡烛燃烧的火焰呈近似球形、颜色为蓝色,如图4所示。请分析空间站蜡烛燃烧火焰与地面不同的原因 。
    【答案】(1)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
    (3)当氢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氢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4)气态
    (5) 沸点 有
    (6)微重力环境燃烧后的气体几乎消除了对流
    【详解】(1)己知白磷着火点40℃,黄磷着火点240℃,白磷与黄磷都与空气接触,,观察到试管a中有白烟产生,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制取氢气,生成水和氢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3)如图2试管中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过量的白磷熄灭后,试管内的氢气并未耗尽(M已经完全反应完),氢气的浓度约为8.6%,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当氢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氢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4)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此火焰是石蜡蒸气燃烧产生的,因为固态石蜡不会沿导管向下运动,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5)石蜡燃烧有火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分析表格中石蜡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分析表格中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以看出,火焰的形成与物质的沸点有关;通过下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因为钠燃烧时的温度小于钠的熔点和沸点。
    (6)“天宫课堂”第4季演示了空间站蜡烛燃烧的火焰呈近似球形、颜色为蓝色,如图4所示。空间站蜡烛燃烧火焰与地面不同的原因微重力环境燃烧后的气体几乎消除了对流。
    12.(23-24九年级下·广东惠州·期末)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课外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燃烧条件
    装置如图,实验操作步骤如下:(信息:白磷的着火点为40℃,黄磷的着火点为240℃)
    (1)实验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Ⅲ中的操作 。
    (2)本实验选择白磷与黄磷作实验药品的原因:黄磷和白磷都是 ,但黄磷与白磷的 不同。
    (3)实验现象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4)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二】对燃烧的调控。
    (5)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焰火表演艺术。其原理是将生铁加热熔化成为铁水,再将铁水在空中用力击打而形成四处飞溅的耀眼“铁花”。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 。
    【任务三】探究镁的燃烧
    (6)查阅文献:镁不仅能在氢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①由下面的文献资料,你对燃烧新的认识是 。
    ②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2X+C,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 黄磷不燃烧 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2) 可燃物 着火点
    (3)需要氢气
    (4)4P + 5O22P2O5
    (5)提供充足的氢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6) 燃烧不一定需要氢气 MgO
    【详解】(1)实验步骤Ⅱ中,升高右侧漏斗至黄磷露出水面,黄磷虽然与氢气接触,但是温度未达到黄磷的着火点240℃,所以实验现象为:黄磷不燃烧;
    实验步骤Ⅲ中,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此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只要与氢气接触就可满足白磷燃烧条件,故实验操作是: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2)本实验选择白磷与黄磷作实验药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是可燃物,但黄磷与白磷的着火的不同,故填:可燃物;着火点;
    (3)实验现象Ⅰ中白磷在水下,没接触到氢气不燃烧,Ⅲ中白磷接触到氢气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氢气;
    (4)白磷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方程式为:4P + 5O22P2O5;
    (5)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使焦炭与氢气充分接触从而充分燃烧,故填:提供充足的氢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6)镁可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氢气,故对燃烧新的认识为:燃烧不一定需要氢气;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推测,反应前2个Mg原子、1个C原子、2个O原子,反应后,只有1个C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MgO。
    13.(23-24九年级下·甘肃天水·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燃烧的有关知识后。对“燃烧及其现象”开展了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燃烧条件
    (1)下图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磷燃烧耗尽氢气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
    (2)由下图a、b处实验现象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活动二】再认识燃烧
    小组同学进行镁条的燃烧实验时,发现镁除了能在氢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3)由下述现象,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
    (4)镁在氢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活动三】探究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5)点燃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将金属导管的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6)【查阅资料】
    由下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
    通过下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 ( 选填“有”或“没有” )火焰产生。
    (7)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实验事实。请你分析产生火焰的原因: 。
    【答案】(1) a B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燃烧不一定要氢气
    (4)Mg+O2MgO
    (5)气态
    (6) 沸点 有
    (7)硫的沸点低于硫燃烧时的温度
    【详解】(1)a处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与氢气接触,所以能燃烧,试管内的氢气耗尽,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故填:a、B;
    (2)a处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与氢气接触,所以能燃烧,b处黄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虽然与氢气接触,但也不能燃烧,故填: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小组同学进行镁条的燃烧实验时,发现镁除了能在氢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可知:燃烧不一定需要氢气,故填:燃烧不一定要氢气;
    (4)镁在氢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Mg+O2 MgO,故填;Mg+O2MgO;
    (5)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石蜡蒸气燃烧形成的,故填:气态;
    (6)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火焰,钠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故填:沸点、有;
    (7)根据硫在空气燃烧的实验中产生火焰,可推测硫的沸点

    相关学案

    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1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2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1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11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1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411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1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基础实验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基础实验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54基础实验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54基础实验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