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通过对蜡烛的描写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一篇诗歌《红烛》,我们来共同体会先生的的赤子情怀。
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3、品味本诗的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4、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红色象征:红心、赤诚、 热烈、忠诚。
光象征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流泪、成灰象征献身祖国、勇于牺牲。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初读全诗,谈谈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
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化身。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起初觉得大惑不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节拟人,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2.2 红烛授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三美”,《红烛》诗集创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图片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梳理内容结构,三处问,探究下列问题,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至第七节,第八九节的呼唤,品味语言魅力,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优质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22《红烛》闻一多pptx、22红烛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