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5/0-17379910823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5/0-17379910823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5/0-17379910823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渔家傲·秋思》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与主要作品。
- 掌握吟诵诗歌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准确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作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词作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感受词作的意境。
- 通过合作探究和师生互问互答的学习活动,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培养赏析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将士的情怀。
- 通过诗词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 准确理解词作中的生字词,如“渔家傲”、“塞”、“衡阳雁”、“边声”、“千嶂”、“长烟”、“浊酒”、“燕然未勒”、“羌管”、“霜满地”等。
-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词作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
2. 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 引导学生体会《渔家傲·秋思》作为豪放词的独特风格,感受其意境的悲凉壮阔,语言的质朴凝练。
- 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豪放词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品味词作的语言,分析意象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中的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
- 通过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关键词句的赏析,体会作者的思乡忧国之情。
2.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 分析词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
- 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的荒凉景象,感受将士们的孤独与寂寞,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思乡与忧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介绍词作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的荒凉景象,感受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导读法
-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词作,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作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 通过朗读竞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法
-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 自主探究法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 鼓励学生自主赏析词作,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培养赏析诗词的能力。
5. 点拨法
-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创设情境
- 播放一段关于范仲淹生平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范仲淹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这首《渔家傲·秋思》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 揭示课题
- 引出课题《渔家傲·秋思》,简要介绍词牌的特点和词作的背景。
二、讲解词作(15分钟)
1. 介绍作者和背景
- 详细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 强调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感怀之作,表达了边关将士们既思乡念家又难忘守土报国的情怀。
2. 分析词意
- 逐句解读词作,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 提问:词作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什么意思?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朗读与讨论(20分钟)
1. 朗读指导
-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和停顿。
2. 分组讨论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提问:词作中哪些词句体现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哪些词句体现了他们的忧国情怀?
四、品味词作(20分钟)
1. 分析意象
-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塞雁南飞”、“边声四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感受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 提问:这些意象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它们对表达词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2. 赏析语言
- 引导学生赏析词作中的语言,体会其质朴凝练的特点。
- 提问:词作中的哪些词句最打动你?为什么?
五、问题探究(15分钟)
1. 设置问题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中的含义和情感。
- 提问:词作上片主要写了什么?下片又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 讨论交流
-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 提问:词作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的?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内容
-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渔家傲·秋思》的重要性和价值。
-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2.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这首词。
- 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家国情怀”》的短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学知识,谈谈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会。不少于500字。
-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诗词创作和作品展示,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赏析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训练。
七、作者介绍: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亦称范履霜,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生平背景:
范仲淹自幼好学,勤奋刻苦,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范仲淹主张革除积弊,振兴朝纲,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以图富国强兵,改善民生。然而,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他的许多政治主张未能实现,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成就: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深沉著称,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深沉,既有豪放不羁的气概,又不失细腻温婉的情感。其散文更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情感真挚。其中,《岳阳楼记》以其雄浑的笔势、铿锵的语调、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瑰宝之一。而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更是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人格魅力:
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敬仰。他一生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无论是在政治舞台上的运筹帷幄,还是在文学创作中的挥洒自如,都展现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才华。他的一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理想的最好诠释。
八、生字词解析
1. 渔家傲: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调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另有六十二字四仄韵一叠韵,六十二字两平韵三叶韵,六十六字五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
2.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 衡阳雁: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 千嶂:连绵的山峰。
7.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 勒:刻石记功。
10.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
11. 征夫:出征的战士。
九、原文与译文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四面八方响起了边塞特有的声音,伴随着号角声此起彼伏。在连绵的山峰中,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遥想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外患未平,无法还乡。远方传来羌笛声,天气寒冷,军营结霜。深夜将士们无法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泪满衣襟。
详细解析:
上片:
-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即点明地域和时令,同时暗示出作者对这种“异”景的深切感受。这里的“异”字,不仅概括了西北边地秋天与中原内地不同的风光,更寓含了作者对边塞战事的深切忧虑和忧虑中的复杂情感。
-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雁去无留意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孤独。雁是候鸟,秋天南飞,至衡阳而回,但这里的雁却“无留意”,似乎对边塞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毫不在意,这既写出了边地的荒凉,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 三、四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孤独。四面边声,指的是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这些声音在黄昏时分此起彼伏,更增添了边地的荒凉和将士们的孤独感。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难生活。连绵的山峰,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这些景象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
下片:
- 首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戍边将士饮浊酒以解乡愁。浊酒,指酒质粗劣,这里用以形容边塞的艰苦生活。一杯浊酒,难以消解万里之外的思乡之情,这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也暗示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次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写战事未平,归期无望。燕然,即燕然山,这里用以象征边塞的战事。未勒,指战事未平,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归无计,指归期无望。这句诗既写出了戍边将士对功名的渴望,也暗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 三、四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三句进一步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艰难生活和思乡之情。羌管悠悠,指羌笛声悠扬,这里用以形容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的孤独。霜满地,指天气寒冷,军营结霜,这既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生活,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进一步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和忧国之情。将军因操劳过度而白发苍苍,征夫因思乡而泪流满面,这些景象既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关怀。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边塞生活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秋景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关怀。同时,词中也展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以及他们矢志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这首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十、知识支架
1. 作者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生于贫寒之家,但自幼好学,聪颖过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他历任多职,官至参知政事,是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在政治上,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旨在改革朝政,振兴国家。他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深受百姓爱戴。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凝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词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2. 创作背景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所作的一首词。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这首词便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复杂情感。
当时,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处于对峙阶段,边疆局势紧张。范仲淹作为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和军事将领,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的艰苦生活。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在《渔家傲·秋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词牌与格式
《渔家傲》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调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便是在这种词牌格式下创作的。
词牌格式对于词作的创作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规范不仅有助于词作的传播和流传,也促进了词作的艺术发展和创新。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词牌格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复杂情感。
4. 生字词与典故
-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 衡阳雁: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 千嶂:连绵的山峰。
-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十一、整体感知
1. 边塞的荒凉与孤独
《渔家傲·秋思》开篇便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域和时令,同时暗示出作者对这种“异”景的深切感受。这里的“异”字,不仅概括了西北边地秋天与中原内地不同的风光,更寓含了作者对边塞战事的深切忧虑和忧虑中的复杂情感。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以雁去无留意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孤独。雁是候鸟,秋天南飞,至衡阳而回,但这里的雁却“无留意”,似乎对边塞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毫不在意,这既写出了边地的荒凉,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孤独。四面边声,指的是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这些声音在黄昏时分此起彼伏,更增添了边地的荒凉和将士们的孤独感。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难生活。连绵的山峰,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这些景象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
2. 思乡之情与忧国之志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事的无奈。一杯浊酒,难以消解万里之外的思乡之情,这既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也暗示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燕然未勒归无计”则写出了战事未平,归期无望的无奈和忧虑。燕然,即燕然山,这里用以象征边塞的战事。未勒,指战事未平,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归无计,指归期无望。这句诗既写出了戍边将士对功名的渴望,也暗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进一步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艰难生活和思乡之情。羌管悠悠,指羌笛声悠扬,这里用以形容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的孤独。霜满地,指天气寒冷,军营结霜,这既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生活,也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写出了戍边将士因思乡而夜不能寐,将军因操劳过度而白发苍苍,征夫因思乡而泪流满面的情景。这些景象既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孤独,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关怀。
3. 壮志难酬的愤懑
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还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的艰苦生活,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然而,当时的北宋朝廷政治腐败,不修武备,不重边功,使得范仲淹的许多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难以得到实现。这种无奈和愤懑之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既写出了戍边将士对功名的渴望,也暗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范仲淹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种无奈和愤懑之情在词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渔家傲·秋思》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首先,词中通过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象和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感,展现了将士们的复杂情感和高尚品格。词中运用了对比、意象和典故等手法,深化了情感表达,使得词作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次,词作在结构上紧凑清晰,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使得词作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沉且复杂。同时,词作在语言上也质朴凝练、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渔家傲·秋思》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北宋与西夏战争时期的边疆局势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这种感情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总之,《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作。词中通过描绘边塞秋景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同时,词作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丰富深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课文分析、文本探究与小结
十二、课文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镇守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一首经典词作。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军事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深受后世敬仰。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反映了范仲淹对边塞风光的感慨和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词的全文如下: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渔家傲·秋思》上片描绘了边塞战地肃杀的风光,下片抒发了守卫边塞的将士们凝重的思乡之情及复杂情感。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上片解析:
词的上片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点出边塞秋天的风景与别处不同。接着,通过“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意象,表达了秋天的萧瑟和离别的哀愁。雁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既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又寄寓了词人浓厚的思乡情感。词人在边地所看到的景象,都要拿来与故乡比较,大雁南飞丝毫不留恋边地,引起了词人的思乡情绪。
随后,“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通过边声、千嶂、长烟、落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风景画。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边声本就急促苍凉,再加上“四面”都有,词人无处可逃,归家更加无望。再往远看,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词人被困在这座孤城里,无法离去,一个“闭”字道尽了词人无法离去的困境。
下片解析: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与上片呼应式展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通过一杯浊酒,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燕然未勒归无计”则借用了古代将军窦宪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于战争未胜、归家无望的无奈和悲哀。词人也许和大雁一样“无留意”,可是理智上,战事尚未结束,他还没有办法归去。
接着,“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以羌管声、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深刻地描绘了守边将士在寒夜中的孤独和哀伤。夜深人静,羌笛声悠扬,寒霜满地,将军和征夫都因思乡和壮志未酬而难以入眠,头发渐白,泪水盈眶。词人通过“白发”和无言的“泪”,使读者回味将士们是如何孤独地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
十三、文本探究
1. 艺术特色
《渔家傲·秋思》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境深远:全词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而壮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边塞将士的壮志豪情与深沉乡愁。词中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守边将士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情感真挚:词中既有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又有对战争的无奈与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词人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如大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羌管、霜等,都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力。
语言质朴:范仲淹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边塞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使词作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共鸣。词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深沉的情感。
结构严谨: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词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布局,使整首词在表达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守边将士情感的抒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词的完整意境。
2. 修辞手法
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意象的运用:词人运用大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羌管、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塞的艰苦和守边将士的不易。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力,使词作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与典故:词人还运用了借代和典故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词的艺术效果。如“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就借代了边疆战场,“勒”则借代了刻石纪功的典故,使得词句更加含蓄而深刻。
对比与呼应:词人在上片和下片之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呼应的手法。如“塞下”与“家万里”的呼应,“归无计”与“无留意”的呼应等,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更加严谨,情感表达上更加连贯。
3. 思想内容
《渔家傲·秋思》不仅是一首艺术成就卓越的词作,更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的文学作品。词中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守边将士的生活,反映了北宋时期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无奈与哀愁。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
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直接点明了思乡之情,而“燕然未勒归无计”则揭示了词人因功名未立而无法归乡的无奈。结尾处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将战争与思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推向高潮,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整首词不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还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哀愁。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十四、小结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康定元年镇守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一首经典词作。词人以深沉的情感和苍凉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秋日的独特风光和守边将士的复杂心境。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情感真挚复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运用、借代与典故、对比与呼应等,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同时,词人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整首词在表达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守边将士情感的抒发。
在思想内容上,《渔家傲·秋思》不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哀愁,还反映了北宋时期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无奈与哀愁。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也贯穿全词。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深沉情感。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宋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范仲淹词作中的佳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深入解析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原文及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解题,析语言,品词句,懂题旨——探作者,鉴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渔家傲·秋思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情境导入,初读感奇景,细读明情怀,深读究缘由,延读知其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