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乳糖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大部分人断奶后会逐渐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乳糖被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利用可能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分子乳糖溶解在水中,即可分解为两分子的单糖
B. 婴儿不会对乳糖产生不良反应,是因为婴儿可直接吸收利用乳糖
C. 饮用经乳糖水解酶处理过的牛奶,通常不会引起乳糖吸收不良的问题
D. 喝牛奶前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水解酶,可以预防腹胀、腹泻等情况发生
【答案】C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详解】A、乳糖属于二糖,需要在相关酶的催化下才能分解为两分子单糖,A错误;
B、乳糖属于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B错误;
C、饮用经乳糖水解酶处理过的牛奶,由于乳糖被水解,故通常不会引起乳糖吸收不良的问题,C正确;
D、乳糖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分解失去作用,故喝牛奶前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水解酶,不能预防腹胀、腹泻等情况发生,D错误。
故选C。
2. 某同学在学习了“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后,以大蒜根尖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细胞堆积、染色较浅,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解离环节,解离时间过短或解离液配比不合理
B. 漂洗环节,未经过漂洗或漂洗后残留药液过多
C. 染色环节,染液浓度过高或染色时间过长
D. 制片环节,根尖未弄碎或弄碎后按压不够充分
【答案】C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A、解离时间过短或解离液配比不合理导致细胞没有分散开,所以可能视野中细胞堆积、染色较浅,A不符合题意;
B、未经过漂洗或漂洗后残留药液过多会影响染色,导致染色较浅,B不符合题意;
C、染液浓度过高或染色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加深,不会导致染色较浅,C符合题意;
D、根尖未弄碎或弄碎后按压不够充分导致细胞没有完全分散开,造成细胞堆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中α-syn蛋白聚积是主要致病因素。该病患者普遍存在溶酶体膜上的通道蛋白 TMEM175变异,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在核糖体中合成
B. TMEM175蛋白转运H⁺的过程中需要与H⁺相结合
C. H⁺转运蛋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H⁺运输到溶酶体内
D. TMEM175 蛋白变异后会引起溶酶体中的H⁺增多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正常细胞的H⁺通过H⁺转运蛋白进入溶酶体,再通过TMEM175蛋白运出溶酶体。而变异后的TMEM175 蛋白无法将溶酶体的H⁺运出。
【详解】A、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正确;
B、TMEM175蛋白属于通道蛋白,其运输氢离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转运H⁺的过程中不需要与H⁺相结合,B错误;
C、TMEM175蛋白属于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H⁺,由此可知溶酶体中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内的,因此H⁺转运蛋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H⁺运输到溶酶体内,C正确;
D、TMEM175 蛋白变异后使运出溶酶体的H⁺减少,引起溶酶体中的H⁺增多,D正确。
故选B。
4. 一对基因型为XaXa(色盲女性)与XAY的夫妇,生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不可能的原因是亲本( )
A. 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XX没分离
B. 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的染色单体没有分离
C. 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离
D. 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的染色单体没有分离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若XaXa(色盲女性)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XX没分离,则形成了XaXaXaXa的次级卵母细胞,再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XaXa的异常卵细胞,该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若XaXa(色盲女性)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的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则可形成XaXa的异常卵细胞,该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不符合题意,B错误;
C、若基因型为XAY的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离,则会形成XAXAYY的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了基因型为XAY的精子,该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受精会形成XXY的男孩,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若基因型为XAY的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的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则会形成XAXA的精子,该精子与正常的卵细胞受精后会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X的个体,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5. 中国科学家在广西获得了一块距今2.4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代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古大熊猫通过主动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为现代大熊猫
B. 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C. 现代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存在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线粒体DNA测序的比较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答案】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古大熊猫不是通过主动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为现代大熊猫,而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逐渐进化,A错误;
B、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越小,说明它们的遗传物质相似程度越高,亲缘关系也就越近,B正确;
C、现代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存在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C错误;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而不是线粒体DNA测序的比较,D错误。
故选B。
6. 某种观赏型辣椒的株型有直立型、半直立型和开展型三种。为探究该辣椒株型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的两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辣椒的株型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 两组杂交实验中,开展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F1的表型相同
C. F2的半直立型植株自交,后代中开展型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6
D. F2直立型植株中,自交后代与F2表型及比例相同的植株占1/4
【答案】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题表信息分析可知,F1自交,所得的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立型:半直立型:开展型=9:3:4,符合双杂合子自交9: 3: 3: 1的变形,可知该辣椒的株型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
B、设控制观赏型辣椒的株型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根据题表信息分析可知,组别1、组别2不同亲本杂交的F1,F1自交,所得的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立型:半直立型:开展型=9:3:4,符合双杂合子自交9: 3: 3: 1的变形,由此可知直立型的基因组成为双显,半直立型的基因组成为单显,开展型的基因组成为单显和双隐,即F1基因型为AaBb自交,所得的F2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立型(9A_B_):半直立型(3A_bb):开展型(3aaB_、1aabb)==9:3:4(或者是直立型(9A_B_):半直立型(3aaB_):开展型(3A_bb、1aabb)==9:3:4),由此可推测组别1亲本基因型为纯合的半直立型植株AAbb(aaBB),开展型植株甲aaBB(AAbb),组别2纯合的直立型植株基因型为AABB,开展型植株乙基因型为aabb,故两组杂交实验中,开展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F1的表型相同,B正确;
C、若F2的半直立型植株基因型为1/3AAbb、2/3Aabb,1/3AAbb自交后代全为半直立型植株,2/3Aabb自交后代为半直立型植株(1/6AAbb、1/3Aabb)、开展型植株(1/6aabb),同理若F2的半直立型植株基因型为1/3aaBB、2/3aaBb,其结果相同,故F2的半直立型植株自交,后代中开展型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6,C正确;
D、F2直立型植株基因型为9A_B_(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只有AaBb自交后代与F2表型及比例相同,占4/9,D错误。
故选D。
7. 血液中肌酐(血肌酐)含量是一项体检指标,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摄入人体后分解代谢产生。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B. 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增加肉类摄入
C. 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
D. 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答案】B
【分析】肌酐是肌肉中含氮物质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肌肉产生,经肾排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详解】A、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肌肉组织代谢,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A正确;
B、血肌酐还来自肉类食物摄入人体后分解代谢产生,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减少肉类摄入,B 错误;
C、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摄入人体后分解代谢产生,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C正确;
D、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故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D正确。
故选B。
8. 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是由轴突的特点来决定的
B. 如果②处受损,人体仍能产生相应感觉
C. 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
D. 指尖被针刺后能快速完成缩手反射,刺痛感稍后在下丘脑产生
【答案】C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可以进行。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特点,而不是轴突的特点,A错误;
B、如果②处受损,则兴奋不能传到大脑,人体不会产生相应感觉,B错误;
C、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缩手现象,但不能称为正常的反射活动,C正确;
D、指尖被针刺后缩手反射能快速完成,而刺痛感稍后产生,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而痛觉形成的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C。
9. 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因此也称内脏神经系统。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自主神经从未停止过调节活动,但我们却察觉不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NS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 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ANS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C. 在支气管的收缩方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起到相反的作用
D. 运动员完成滑雪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的过程,ANS不参与调节
【答案】C
【分析】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
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按功能分,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分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详解】A、ANS(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属于脊神经和脑神经的一部分,A错误;
B、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ANS支配的,但副交感神经兴奋将导致膀胱缩小,B错误;
C、在支气管的收缩方面,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支气管舒张,故二者起到相反的作用,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比赛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活动减弱,此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参与调节,D错误。
故选C。
10. 雨天容易犯困的原因有多种,雨声是规律平缓的声音,有助眠效果;松果体受自主神经支配,雨天昏暗的光线会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利于睡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雨天安静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抑制胃肠蠕动,消化变慢
B. 雨声让人感觉愉悦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暗光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属于神经调节
D. 支配松果体的神经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答案】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促进胃肠蠕动,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势,A错误;
B、“感觉愉悦”这个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
C、松果体受自主神经支配,松果体属于效应器,所以暗光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传出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松果体受自主神经支配,所以支配松果体的神经属于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D错误。
故选C。
11. 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在剧痛、恐惧等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警觉性大大提高
B. 学习实质上是建立条件反射并不断重复刺激、加强、巩固的过程
C. 情绪活动调节的过程中,内分泌腺往往作为效应器参与反射活动
D. 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由大脑的某单一脑区控制
【答案】D
【分析】人体大脑皮层分布有人体的最高级中枢,并决定着人脑的高级功能,如:语言功能、学习与记忆、情绪。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正确;
B、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即学习实质上是建立条件反射并不断重复刺激、加强、巩固的过程,B正确;
C、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时内分泌腺往往作为效应器参与反射活动,C正确;
D、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D错误。
故选D。
12. 研究发现,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增强体质,改善记忆功能。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记忆不是单一脑区控制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B. 第一级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可以转入第二级记忆
C. 促进海马区神经发生,可能有利于机体永久记忆的建立
D. 适量的耐力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应对情绪波动
【答案】C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仍然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
【详解】A、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记忆不是单一脑区控制,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A正确;
B、第一记忆保留的时间很短,第一级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可以转入第二级记忆,B正确;
C、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促进海马区神经发生,可能有利于机体短时记忆的建立,C错误;
D、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增强体质,改善记忆功能,适量的耐力运动和调节压力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应对情绪波动,D正确。
故选C。
13.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其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单胺氧化酶能氧化NE,药物甲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可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 图中a受体和β受体的分子结构不同
C. NE 与β受体结合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D. 药物丙的作用可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药物甲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而单胺氧化酶能氧化NE,故可推知药物甲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图中α受体和β受体的功能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故可知其分子结构不同,B正确;
C、NE 与β受体结合体现了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
D、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故可推知药物丙的作用可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D正确。
故选C。
14. 如图是类固醇激素作用机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固醇类激素在内分泌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B. 固醇类激素可以在细胞代谢时发挥催化作用
C. 固醇类激素可直接进入细胞核并影响基因的表达
D. 固醇类激素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后不会立即被灭活
【答案】D
【分析】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进入细胞的性激素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
【详解】A、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A错误;
B、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C、固醇类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细胞质中的R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核,C错误;
D、固醇类激素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后会被运出细胞,并不是立即被灭活,D正确。
故选D。
15. 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给大鼠,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INH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 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结合,解除其作用
C. 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
D. 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卵泡发育
【答案】D
【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由此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INH是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A正确;
B、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INH无法发挥作用,解除其作用,B正确;
C、根据表分析可知,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C正确;
D、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抑制卵泡发育,D错误。
故选D。
16. 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大量出汗,体内失水过多,但细胞外液渗透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说明受体不具有特异性
B. 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减少
C.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D. 图中A是由垂体合成并且释放的抗利尿激素,B是大脑皮层
【答案】C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肾小管和集合管上分别具有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相应的受体,故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受体具有特异性,A错误;
B、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B错误;
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支配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图1中的A、B、C分别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过程,图2是大棚内番茄种植密度与有机物制造或消耗量的关系图。为了进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动,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增大植被面积可以有效改善气候,主要与图1中的______(填字母)两个过程有关,理由分别是______。
(2)据图2可知,在横坐标给出的m1、m2、m3三个种植密度中,______最有利于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如果种植密度大于m4则有些番茄会生长衰弱,甚至死亡,原因是______。
(3)观察图3中的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装置可用于探究______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前先将番茄幼苗置于暗处一夜,目的是______。
【答案】(1)①. BC ②. 通过B过程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通过C过程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①. m2 ②. 种植密度大于m4时,植物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植物体内无法积累有机物(或“植物体内干物质不能增加”)(合理即可)
(3)①. CO2 ②. 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分析】一、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小问1详解】植被可以通过图1中的B(蒸腾作用)增加空气的湿度,可以通过C(光合作用)过程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增加植被面积可以有效改善气候。
【小问2详解】据图2可知,在横坐标给出的m1、m2、m3三个种植密度中,m2对应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最大,所以该种植密度最有利于提高番茄产量;如果种植密度大于m4,植物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植物体内无法积累有机物(或“植物体内干物质不能增加”),从而导致番茄不能正常生存而死亡。
【小问3详解】根据图3所示装置图可知,装置一中有氢氧化钠可吸收空气中的CO2,装置二中为清水,不能吸收空气中的CO2,故该实验装置可以用于探究CO2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原料);将装置置于暗处一夜,可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18.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RABV进入机体后会侵染神经元并在其中实现增殖,部分过程如图1,EDAL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能显著抑制RABV的增殖和逃逸,其部分机制如图2,图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P蛋白能抑制子代RABV逃逸以避免更多细胞被侵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RABV与神经元表面______识别并结合后,经______(方式)进入细胞以实现增殖。
(2)图1中,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______,参与过程②的物质有______。
(3)图2中,进行过程③时,靠近模板链______(选填“5'端”“3'端”)首先发生解旋,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______。
(4)E酶经修饰后能______(选填“促进”“抑制”)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当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会影响其被______酶识别并结合,从而抑制过程④。
(5)结合图示分析,与过程①②酶活性抑制剂类药物相比,利用EDAL治疗狂犬病所具有的优势是______。
【答案】(1)①. 特异性受体 ②. 胞吞
(2)①.(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②. 氨基酸、酶、tRNA等
(3)①. 3'端 ②. 细胞核、核糖体
(4)①. 促进 ②. RNA聚合
(5)能特异性抑制RABV的增殖和逃逸,不会影响细胞内基因的正常表达
【分析】狂犬病毒(RABV)的-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作为合成+RNA的模板,+RNA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外壳的模板,+RNA复制形成的-RNA作为其遗传物质,所以狂犬病毒(RABV)的遗传物质是-RNA。图1中过程1为RNA的复制,过程2为翻译。
【小问1详解】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RABV属于大分子结构,不能直接跨膜进入细胞内,需要与神经元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并结合后,经胞吞进入细胞以实现增殖。
【小问2详解】图1中,过程①以-RNA为模板,合成+RNA,说明过程①是RNA复制,所需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过程②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说明过程②是翻译,所需原料是氨基酸,还需要酶、tRNA等协助。
【小问3详解】RNA链的延伸方向是由5'至3'端,转录时,产生的RNA与模板链互补,故图2中,进行过程③时,靠近模板链3'端首先发生解旋,过程④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
【小问4详解】由图2可知,经修饰后的E酶进入细胞核后可促进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RNA聚合酶不能准确识别并结合到启动子上,从而抑制P基因的转录,降低P蛋白的含量。
【小问5详解】过程1为RNA的复制,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2是翻译,若使用过程①②酶活性抑制剂类药物,则会影响细胞内正常基因的翻译过程,而利用EDAL治疗狂犬病,能特异性抑制RABV的增殖和逃逸,不会影响细胞内基因的正常表达。
19. 血糖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①. 神经递质 ②.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2)蛋白质、糖原、脂肪
(3)①. 1 ②.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分析】由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进而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一方面葡萄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影响胰岛B细胞的活动。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抗体2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抗体,抗体作用于机体自身的物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属于自身免疫病。
【小问1详解】感受器接受刺激时,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
【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糖原、脂肪的合成。
【小问3详解】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抗体1可以与葡萄糖争夺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从而引起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的敏感性降低,进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引发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
20. 为揭示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一种间隔的、重复的丁酮(由致病菌发出的具有吸引力的气味)训练模式让线虫建立记忆,再通过评估睡眠特征来判断线虫是否进入睡眠状态。研究发现,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 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小体和其他神经元的____________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作为__________参与突触的构建。AWC 嗅觉神经元的轴突很长,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上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 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增加睡眠会促进线虫 ___________(填“短时”或“长时”)记忆的形成,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海马突触中的一氧化氮(NO)是一种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 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试结合图示作用机制分析 NO含量增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树突、细胞体(胞体) ②. 突触前膜 ③. 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或信息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2)①. 相同 ②. 长时 ③. 长时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睡眠增多时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
(3)①. NO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使神经元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 ②. 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小问1详解】突触小体和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胞体)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AWC嗅觉神经元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作为突触前膜参与新突触的构建。神经元的树突多,利于充分接受信息,轴突很长利于将信息传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或信息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小问2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长时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据此判断,增加睡眠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有关。
【小问3详解】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分析题图可知,当突触间隙内NO浓度较高时,NO可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使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21. 尿酸是人和猿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人体内的嘌呤80%来源于自身代谢产生,还有20%来源于食物,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回答下列问题:
(1)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__________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增加__________的摄入,以增加尿酸排泄。
(2)已知在其他哺乳动物(除人和猿类外)体内,尿酸可在尿酸酶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此结论。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抑制尿酸酶活性的一种氨基酸)等。
实验设计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其中一组大鼠灌胃__________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大鼠灌胃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
③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大鼠尿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
若_____________,则可验证此结论。
【答案】(1)①. 高嘌呤食物 ②. 水
(2)①. 取生理状态相同大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②. 适量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 ③. 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④. 尿囊素的含量(尿酸的含量)⑤. 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囊素含量低于对照组的(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酸含量高于对照组)
【分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小问1详解】由题可知,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所以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由于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所以可增加水的摄入,增加尿酸排泄。
【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尿酸酶活性的高低,因变量是尿囊素含量。结合实验材料,遵循实验中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大鼠灌胃适量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作为对照组;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大鼠尿液中尿囊素的含量。因为实验组中的氧嗪酸会抑制尿酸酶活性,因此预期的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囊素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酸含量高于对照组)。
组别
亲本
F1
F2(由F1自交获得)
1
纯合的半直立型植株×开展型植株甲
—
直立型:半直立型:开展型=9:3:4
2
纯合的直立型植株×开展型植株乙
—
直立型:半直立型;开展型=9:3:4
检测指标组别
促性腺激素(mIU/mL)
性激素(ng/mL)
卵泡质量(g)
成熟卵泡个数(个)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素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