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植物中能开花、结果的是( )
A.地钱B.石松C.白菜D.水杉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下列成语中所提及的两种动物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
A.指鹿为马B.鸡犬不宁C.虎头蛇尾D.沉鱼落雁
3.根据细胞内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草履虫B.青霉C.衣藻D.大肠杆菌
4.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狼在部分分类等级中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分类等级中的“科”比“属”包含的生物种类少
C.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种、属、科
D.三种动物中的狼与孤的亲缘关系更近
5.图表资料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形态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6.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其翼端有爪,由此推断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哺乳类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 )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D.人类的大量捕杀
8.“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是毛泽东所写的《贺新郎·读史》中的句子,其中“人猿相揖别”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工具B.直立行走C.制造工具D.学会用火
9.“龟兔赛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龟与兔子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蠕动、跳跃B.爬行、跳跃C.奔跑、行走D.行走、奔跑
10.“点水蜻蜓款款飞”“听取蛙声一片”,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蜻蜓点水”和“蛙声一片”均属于动物的哪种行为( )
A.防御行为B.领域行为C.攻击行为D.繁殖行为
11.如图为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甲、乙、丙、丁)的能量图,其中丙代表的生物是( )
A.兔B.鹰C.食草昆虫D.绿色植物
12.下列几种动物行为的实例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母鸡带领着一群小鸡寻觅食物B.两只小狗为争夺一块肉骨头而相互打斗
C.老虎会用气味标记领地D.蜜蜂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
二、读图填空题
13.如图是某位美国学者探索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请识图答问题。
(1)A内泵入的混合气体是模拟原始地球的_____成分。
(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的_____为其提供能量。
(3)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_____,B装置里的液体模拟了_____。
(4)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可以转变成_____物质。
14.生物圈中有50多万种植物,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找到的几种植物,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植物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是_____,该植物所属的植物类群是_____植物。
(2)图中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 ](填字母即可)。
(3)能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植物是_____,我们今天使用的煤是古代_____植物的遗体,图中[ ]也属于此类群。
(4)肾蕨、海带、葫芦藓这些植物,它们不能产生种子,依靠_____进行繁殖。
15.如图是六种生物的分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生物名称:②___;⑥___。
(2)扬子鳄的皮肤表面覆盖有角质细鳞,卵具有坚硬的___,这些结构都有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因而其更适应陆地环境。
(3)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4)上图六种生物中,与苹果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
1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鹰分别处于_____营养级。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_____。
(3)生态系统中的_____和_____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三、填空题
17.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食蟹猴生活在靠近水域的森林中,食蟹猴群体内等级结构比较严格,集体行动时“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召唤猴群迅速转移。食蟹猴的食物除了螃蟹外,水果、树叶、鸟类、海螺、牡蛎等也是其食用的对象。食蟹猴找到一个海螺,把海螺放在一块光滑的岩石上,双手将一块巨石举过头顶,用力砸下去。如果海螺壳没有裂开。食蟹猴会第二次、第三次接连砸下去,直到海螺壳裂开,露出鲜美的肉来。食蟹猴取食牡蛎时,用薄薄的石片一撬,牡蛎壳就打开了,食蟹猴便“探囊取物”。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食蟹猴用不同的石头取食海螺和牡蛎的行为属于_____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与遗传基础有关吗?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食蟹猴群体内等级结构比较严格,这是_____行为具有的特征。
(3)“哨兵”发出信号是在群体中进行_____,从行为的功能来说,这是一种_____行为。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具有根、茎、叶、花、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真正能开花。水杉属于裸子植物,石松属于蕨类植物、结果。故选:C。
2.答案:A
解析:“指鹿为马”中的“鹿”和“马”均属于哺乳动物属于同一类群,A符合题意;“鸡犬不宁”中的“鸡”属于鸟类,“犬”属于哺乳动物,B不符合题意;“虎头蛇尾”中的“虎”属于哺乳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C不符合题意;“沉鱼落雁”中的“鱼”属于鱼类,“雁”属于鸟类,D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细菌,D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科”比“属”的分类单位大,所以分类等级中的“科”比“属”包含的生物种类多;题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科、属、种;狼和郊狼同属不同种,狼和狐同科不同属,因此三种动物中狼与郊狼的亲缘关系更近。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题干资料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故选:C。
6.答案:C
解析: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解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蛙类减少的原因:人类的大量捕杀,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栖息地的丧失使蛙类减少,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60%,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因此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故选C。
8.答案:B
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因此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B
解析:龟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是爬行;兔子的后腿比前腿稍长,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因此在“龟兔赛跑”中,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别为爬行和跳跃,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A.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A不符合题意。
B.领域行为是指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如“狗撒尿做标记”是狗的领域行为,B不符合题意。
C.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因为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C不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蛙声一片”是雄蛙在求偶,都属于动物的繁殖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A.图二中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丁→甲→丙,乙是生产者,代表绿色植物,则丁为兔子,故A错误。
B.图二中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丁→甲→丙,图一中食物链为绿色植物→a→c→鹰,则丙为鹰,故B正确。
C.图二中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丁→甲→丙,图一中食物链为绿色植物→食草昆虫→b→鹰,则丁为食草昆虫,故C错误。
D.绿色植物为生产者,而食物链是乙→丁→甲→丙,则绿色植物为乙,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一只母鸡带领着一群小鸡在寻觅食物属于捕食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两只狗为得到骨头而打架,属于攻击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老虎会用气味标记领地属于领域行为,C不符合题意。
D.蜜蜂群体中有蜂王、雄蜂和工蜂,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1)原始大气
(2)闪电
(3)水蒸气;原始海洋
(4)有机小分子
解析:(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密封的装置A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地球形成初期温度很高,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正负电极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能量。
(3)沸水主要是加热使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伴随着降雨过程落到地面上,汇集到原始海洋中。B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4)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等,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4.答案:(1)海带;藻类
(2)ABCE
(3)葫芦藓;蕨类;C
(4)孢子
解析:(1)D海带属于多细胞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海带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2)A向日葵、B玉米属于被子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E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它们都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3)F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得比较高大。今天使用的煤是古代蕨类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
(4)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植物,因此肾蕨、海带、葫芦藓都利用孢子繁殖后代。
15.答案:(1)海带;藏羚羊
(2)卵壳
(3)建立自然保护区
(4)菜豆
解析:(1)①无细胞结构,因此是流感病毒;②无种子,是孢子植物,因此是海带;③有种子、无果皮,因此是裸子植物—松树;④有种子、有果皮,因此是被子植物,菜豆属于被子植物;⑤是卵生的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⑥是藏羚羊,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2)扬子鳄的皮肤表面覆盖有角质的细鳞,卵具有坚硬的卵壳,这些结构都有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因而其更适应陆地环境。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4)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上图六种生物中,与苹果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菜豆,都属于被子植物。
16.答案:(1)3/三;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2)三、四、五;分解者
(3)物质;能量
解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形成的食物链是牧草→鼠→蛇→鹰,牧草→兔→鹰,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共有3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2)通过(1)形成的食物链分析可知,牧草→鼠→蛇→鹰中的营养级是四级,牧草→兔→鹰的营养级是三级,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的营养级是五级,在该食物网中,鹰分别处于四、三、五营养级。牧草是生产者,鼠等动物是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分解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答案:(1)①学习;有关
(2)社会
(3)信息交流;防御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食蟹猴用不同的石头取食海螺和牡蛎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与遗传基础有关。
(2)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其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食蟹猴群体内等级结构比较严格,这是社会行为具有的特征。
(3)信息交流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收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哨兵”发出信号是在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从行为的功能来说,这是一种防御行为。
生物类群
哺乳动物
鸟类
爬行类
鱼类
被子植物
世界已知种数
4342
8730
6300
19056
26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七年级(上)12月月考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东部集团八年级(上)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西部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须用0,学习;有关;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