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一4*唐山大地震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一4*唐山大地震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2、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学习重难点】
1、地震留给人们的思考。
2、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时钟倒转回了38年前,1976年7月28日,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1976年,我国发生的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
提示: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
2、抗震救灾中“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
提示:“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而解体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体现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
提示:(1)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2)融情于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2、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示:(1)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2)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
四、拓展迁移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却是值得敬佩的。但,灾难之前的人们是否一无所知,怎样让灾难受损的程度降至最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索。那么,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呢?写一段300字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五、我的收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话4*唐山大地震学案及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2 居里夫人传学案及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2 居里夫人传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