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布置作业,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想他在尘埃蔽日时横空出世;他用洪钟般的嗓音,吟出历史沉浮的沧桑。他不愧于天、不怍于人的伟岸,他威武不屈、朗照乾坤的品质,足以令世间小人畏惧;他稳重矫健的身姿,他如椽大笔的慧启,足以让他在纷争中全身而退。虽然历史决定了他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君王,但他没有卸下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因为他知道成大事者要有坚忍不拔之志,风雨之后会迎来彩虹。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论民本》。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3.思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孟子(约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提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1.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提示】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2.从第二部分的选文看,孟子是如何论证“得民心”和“有天下”的关系的?
【提示】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联系。
(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对那些不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从文章第三部分内容中,你能概括出孟子的性格特点吗?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提示】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莩”
5.本文中,孟子在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政来证明自己主张的?
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言简意赅,提醒统治者不可归罪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百姓才会归服。这样批判虐政也就从反面证明自己施仁政的看法的正确,可谓一箭双雕。
【提示】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帜鲜明,观点突出,他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把自己的观点发扬光大,从不含糊其辞。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真理的勇气,蔑视统治者的傲骨,这些构成了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内在精神实质。第三,孟子的雄辩还表现在论辩技巧上。论辩技巧有:(1)知言。
6.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和对方辩论,必须掌握对方论点的实质,把握对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由远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把对方话题的内涵暗加改变,使其变成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3)“引人入彀”法,即“归谬法”。对对方的错误观点,先不直言其错误,而是把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前提,利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推论,最终使对方的观点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
(1)善用比喻 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使文章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也使文章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比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归顺仁者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的比喻,则生动地说明了失民心则失天下的道理。
(2)善于引用
孟子的散文善于引用,尤其是对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及《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中的语句的引用,在文中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论辩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
(3)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文中第三部分(《梁惠王上》节选)三个层次的末尾,
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层次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层次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节选部分集中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有反抗君主虐政的权利,为民制产应该让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示范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青少年,成年与晚年,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颁”通“斑”,“爵”通“雀”,音节助词,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祭祀用的牲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跑逃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图文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怀才不遇,寡人之于国也,民不加多何也,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子“仁”的思想,更进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