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4-14*《论民本》教案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4-14*《论民本》教案第1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4-14*《论民本》教案第2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4-14*《论民本》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
    三、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的不当之处。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第一节: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国家,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节: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苟: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之久的慢性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当堂检测重点语句翻译。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三章
    (一)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无其房(没有木材盖房子),死无其棺(没有木材做棺椁)。这样的环境,不是养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我也,岁也。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政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而让它们白白地给猪狗吃掉;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政府出面把粮食以平价发放给百姓赈灾。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不愿往梁惠王处跑的前两条理由,学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后两条则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当然,也可将后两条理由留待学生理解了孟子的为政措施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小民,便于学生进入文本,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真正“尽心”。)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当时真的没有往梁惠王处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为师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吗?默读末段并思考。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
    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赛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这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容易浅尝辄止,老师的教学也容易一滑而过。所以,老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在这里停下来,放慢学习的脚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黎民”等词,理解“王道之成”强调的是使民“老有所养”“老而无忧”,强调的是“孝悌”,强调的是“教民”——其内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达到“使民加多”,最终实现梁惠王的霸业。)
    (四)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
    (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五)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不论学习什么,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此,方可把书读活。此环节目的即在于此。)
    二、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版14、论民本 《孟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14、论民本 《孟子》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阅读理解,布置作业,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4、论民本 《孟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论民本 《孟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版16、祸兮福兮 《老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16、祸兮福兮 《老子》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朗读课文,串讲第一节,串讲第二节,串讲第三节,串讲第四节,串讲第五节,串讲第六节,串讲第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