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专练
第一部分 大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大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主题1 植物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3.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
(2)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
(3)根系:固土,阻挡水流运动。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山东卷,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D.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 B
解析 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湖南九校联考)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物物种选择既要满足交通安全需求,又要有生态防护效益。中央隔离带上因生存环境差,绿化植被必须要有较强的抗逆性。如图是2022年9月拍摄的某高速公路湖南段的中央隔离带植被——侧柏。读图,完成1~3题。
1.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一般选择枝叶茂密的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
A.防风B.挡光C.防沙D.美观
答案 B
解析 高速公路的绿化尤其是边坡绿化可对高速公路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美观,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路基,同时高速公路绿化树种还能有效地吸收汽车散发的有毒气体并降低噪声,为出行者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但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植被一般选择枝叶茂密的植物,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夜间行车需要打开远光灯,这样会对对面开车的驾驶员眼睛产生强烈的眩光而影响行车安全,绿化带植被枝叶茂密可挡住对面来车的灯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2.根据图中中央隔离带引种侧柏的合理性,推测关于其生长习性或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酸B.耐旱C.耐贫瘠D.常绿
答案 A
解析 作为高速公路上的绿篱,一要做到绿化效果好,二要避免落叶在高速公路上纷飞、遮挡视线而造成隐患,所以需要常绿树种。另外面对高速公路上较差的土壤环境、较少的水分,需具备生存能力强、抗寒、耐旱、耐贫瘠、抵抗污染等能力。喜酸是南方植被的普遍特征,而非选择作为隔离带树种具备的特征,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3.图中侧柏在2022年夏秋季大量死亡,但边坡上的樟树等植物死亡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长时间少雨,地下水位深,而侧柏根系浅,无法吸收到较深的地下水
B.长时间高温,侧柏叶片蒸发旺盛导致缺水死亡
C.夏秋季节长时间光照强,导致侧柏被灼伤死亡
D.过往车辆较多,导致因污染重而大量死亡
答案 A
解析 2022年夏秋季节长时间干旱,降水少,使得地下水埋藏深,而隔离带中间生存环境较差,侧柏根系短,无法从深层汲取水分,故大面积死亡,A正确;长时间高温,蒸发旺盛,蒸发还取决于叶面的大小,侧柏叶面积小,樟树叶面积大,B错误;侧柏叶小,灼伤概率不高,C错误;隔离带树种抵抗污染能力强,且污染季节性差异小,D错误。
(2023·河北石家庄质检)植被返青和夏季生长是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夜间升温有利于植被返青提前和促进夏季植被生长;白天升温对植被返青和生长的有利影响主要出现在相对湿润地区,在干旱区则呈现抑制作用。据此完成4~5题。
4.青藏高原夜间升温有利于植被返青提前和促进夏季植被生长,是由于( )
A.冻土消融加快B.光合作用增强
C.夜间降水增加D.低温限制减弱
答案 D
解析 植被生长期变化与冻土消融关系不大,A错误;夜间植物光合作用弱,B错误;夜间升温并不会对降水造成明显影响,C错误;温度是影响植被生长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青藏高原夜间升温使低温限制减弱,有利于植被返青提前和促进夏季植被生长,D正确。
5.在干旱区白天升温对植被返青和生长呈现抑制作用是因为升温导致( )
A.土壤水分减少B.大风天气增多
C.空气湿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答案 A
解析 白天升温导致土壤水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和返青,A正确;白天升温不会导致大风天气增多,B错误;白天升温使水体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不会降低,C错误;白天升温不会使太阳辐射增强,D错误。
主题2 土壤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①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山东卷,19(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 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答案 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解析 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淄博一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 800~4 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坡度B.土壤厚度
C.土壤水分D.成土母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阴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土壤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阴阳坡地形坡度、土壤厚度以及成土母质的差异,因此排除A、B、D。
2.推测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 )
A.整体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
C.整体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有利于水分下渗和土壤蓄水,所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较低。图示信息显示,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先升高后降低,有机质来源于植被的枯枝落叶,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A、C、D错。
(2023·福建莆田质检)土壤空气中的CO2主要源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等,其变化主要受到土壤的温度、湿度、孔隙度、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亚马孙平原东部森林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表层空气中CO2浓度较下层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B.土壤温度
C.土壤透气性D.土壤湿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和根系呼吸。土壤表层透气性好,和外界空气交换好,二氧化碳含量低,下层透气性差,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浓度较高,C正确;表层土壤有机质多,微生物分解多,A错误;土壤温度垂直方向上不同季节规律不同(夏季表层温度高,冬季表层温度低),不会使表层浓度始终较低,B错误;读图湿润季和干旱季土壤表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均较深层低,故湿度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
4.导致干旱季土壤空气中CO2浓度低于湿润季,是因为( )
①土壤孔隙度增加 ②化学风化加强 ③根系呼吸增强 ④微生物分解减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干旱季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空气和外界空气交换多,二氧化碳浓度低,①正确;干旱季水分少,化学风化弱,②错误;根系呼吸增强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③错误;干旱季微生物活性受抑制,分解作用减慢,产生二氧化碳较少,④正确。故选B。
主题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分析思路一般为: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全国甲卷,4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10分)
答案 示例:1.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必须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自然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自净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区污染了水源,下游农田灌溉水质会变差。因此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削减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扩张会吞噬农田。因此,必须坚持跨区域、多要素协同治理。
解析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表现为: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时,要按照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功能,整体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演化,某一方面或部分受到外部干扰都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各部分之间协调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整体功能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秘鲁地处纳斯卡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随着板块运动,安第斯山脉隆起,秘鲁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秘鲁位置及其太平洋沿岸某地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秘鲁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变化对秘鲁陆地生物区域差异的影响。(8分)
(2)发菜是一种耐高温及干旱的藻类植物,喜湿润的空气,但降水太多反而不易存活。说明秘鲁太平洋海岸存在发菜种群的自然原因。(8分)
答案 (1)板块运动形成高大山脉,水热条件垂直差异明显,使生物物种分布出现垂直差异;高大山脉阻挡气流,使其东西两侧出现降水差异,并且高大山脉形成生物屏障,阻碍两侧生物的交流演化,生物物种呈现东西差异。
(2)该地纬度低,气候炎热干旱,环境恶劣,(物种间竞争弱)发菜适应该环境;受秘鲁寒流影响,沿海地区易形成海雾,为发菜生长提供所需的湿润空气。
解析 第(1)题,两大板块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垂直差异明显,使生物物种分布出现垂直差异,物种丰富;高大山脉阻挡东西两侧气流的交换,使其东西两侧出现降水差异;山脉过于高大形成生物屏障,两侧生物无法交流演化,生物物种东西差异大。第(2)题,秘鲁太平洋海岸纬度低,气温高,由于秘鲁寒流的作用,降水少,气候炎热干旱,环境恶劣,物种间竞争弱,生物少,而发菜是一种耐高温及干旱的藻类植物,适应该环境;低纬海洋蒸发量大,受秘鲁寒流降温的影响,沿海地区易形成海雾,但不容易产生降水,为发菜生长提供所需的湿润空气。
主题4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海南卷,19(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4分)
答案 (1)特点: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
原因: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影响;两地都处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2)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第(1)题,特点:比较两幅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比较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较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明显,气温低,降水少;两地都处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都主要受西风的影响,从图可以看出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而降水时间更长,导致年降水量更多。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那波利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考还会这样考】
沙拐枣(右图)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中部、西部,甘肃西部及新疆东部,其生长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叶片呈线形,枝条茂密,根系发达,是典型的沙生植物。据此完成1~2题。
1.沙拐枣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土壤肥沃B.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气温较低,降水丰富D.水源充足,土层深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沙拐枣多生长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其叶片呈线形,叶片较小,可减少叶片中的水分流失,同时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说明其分布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土壤不肥沃,土层不深厚,A、D选项错误。
2.沙拐枣分布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B.热带荒漠
C.温带荒漠D.热带草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沙拐枣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中部、西部,甘肃西部及新疆东部,该区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但根据沙拐枣的生长习性可知,该区域气候更为干旱,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荒漠,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县域草地生产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自东向西降低B.自东向西增加
C.自北向南降低D.自北向南增加
答案 A
解析 图中天然草地载畜量大体呈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故选A。
4.形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B.热量C.水分D.地形
答案 C
解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距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多,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逐渐变差,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故形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水分,选C。
主题5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常规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
(2)判读方法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北京卷,7)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毫米,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故选A。
【高考还会这样考】
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主峰高耸入云,被誉为世界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由于天气原因,终年云海茫茫,很少人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仙燃起的桑烟,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下图为“南迦巴瓦峰位置及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
A.1—常绿硬叶林带B.2—常绿阔叶林带
C.3—高山针叶林带D.4—高山灌木林带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毗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由于该山峰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故1自然带应为河谷热带季雨林带,A错误;2处海拔略高于1处,温度略低,故2应为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3位于2的上方,温度进一步下降,应为落叶阔叶林带,C错误;4位于3的上方,应为针阔叶混交林带,D错误。故选B。
2.甲坡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的上限海拔较乙坡低,主要原因是乙坡( )
A.坡度陡,水源少B.气温低,蒸发少
C.光照强,湿度低D.裸石多,土层薄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甲坡自然带多于乙坡,说明甲坡相对高度较大,位于南坡,为阳坡;而乙坡相对高度较小,且基础海拔高于甲坡,说明乙坡面向青藏高原,位于北坡和阴坡;由于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的生长需要较低的温度和适中的水分条件,乙坡位于北坡,其为阴坡,温度较低、光照较弱,蒸发量较少,湿度较高,适合该植被的生长,B正确,C错误;坡度陡、裸石多、土层薄的区域不适合树木的生长,植被会比较稀疏,A、D错误。故选B。
3.每年10~11月左右是南迦巴瓦峰最佳邂逅时间,主要因为此时( )
A.艳阳高照,白昼较长B.氧气充足,出行安全
C.气候适宜,林带丰富D.秋高气爽,空气干燥
答案 D
解析 10~11月处于秋季,此时太阳辐射减弱,且昼短夜长,A错误;由于该山峰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而且氧气含量不受季节影响,出行不一定安全,B错误;由于10~11月气温开始下降,部分落叶林带会开始落叶,林带不一定丰富,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山峰多由于天气影响而云海茫茫,10~11月份为秋季,此时秋高气爽,季风水汽输入大大减少,使当地空气相对干燥,云雾减少,能见度较高,较为适合去该山游览,D正确。故选D。
4.(2023·北京西城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北依祁连山东段。下图是东祁连山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
与东北坡对比,分析祁连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带的差异及成因。(8分)
答案 差异:西南坡垂直自然带更简单、东北坡垂直自然带更丰富。
成因:西南坡基带海拔更高、相对高度小,东北坡基带海拔更低、相对高度大;西南坡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东北坡地处我国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丰富。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祁连山西南坡位于青藏高原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垂直自然带从海拔3 000米处开始分布,有高寒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高山冰雪带;祁连山东北坡的垂直自然带从海拔1 000米处的河西走廊开始分布,而且东北坡是我国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垂直自然带有高寒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高山冰雪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荒漠带、半灌木类荒漠带,西南坡的基带海拔更高,垂直自然带数量更少。
主题6 雪线与林线
1.雪线
(1)概念: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
(2)影响因素:雪线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林线
(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的等温线较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带针叶林的北限,在60°N~70°N。
(2)影响因素
【高考曾这样考过】
(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推知,该火山锥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森林生长,林线高度会更高,气温更高,冰雪融化量更大,雪线高度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林线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利于森林生长,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由此判断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 B
解析 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该区域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气温将回升,降水将增多,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烟台期中)年平均气温0 ℃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下图示意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北坡的雪线高度约为( )
A.3 100 mB.3 300 m
C.3 700 mD.3 900 m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年平均气温0 ℃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所以北坡的雪线高度应是图中虚线与气温为0 ℃的竖直线的交点处的海拔高度。从交点向纵轴作垂线,可以估计出约为3 700 m,故选C。
2.关于南北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坡为阳坡、背风坡
B.南坡为阳坡、迎风坡
C.北坡为阴坡、迎风坡
D.南坡为阴坡、背风坡
答案 D
解析 同海拔山麓地区南坡气温低于北坡,表明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B、C错。一般而言,阳坡的雪线高于阴坡,图中显示北坡的雪线高度低于南坡,而北坡又为阳坡,表明北坡同时为迎风坡,降雪更多,所以北坡为阳坡、迎风坡,南坡为阴坡、背风坡,故选D。
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森林分布的海拔上限。秦岭南坡垂直带谱结构呈现东西差异(如下图),山体基面高度表示基带的起始高度。据此完成3~5题。
3.秦岭南坡基面高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A.热量差异较大B.水分差异较大
C.光照差异较大D.地势起伏较大
答案 D
解析 秦岭南坡基带的起始高度不同,主要是因为秦岭南坡地势起伏较大,故选D。
4.秦岭南坡基带没有呈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最可能是因为( )
A.暖温带南移B.东南季风影响减弱
C.农耕破坏原生植被D.冷空气入侵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而秦岭南坡基带没有呈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原因可能是人为导致的植被破坏,如农耕破坏原生植被,C正确。
5.推测太白山北坡林线高度较南坡( )
A.高B.低C.一样高D.不确定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白山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为阳坡,热量多,林线高;而北坡为阴坡,且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少,林线低,故选B。
主题7 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是四周被湿润环境包围而下部呈现较干旱、温度较高的独特河谷景观,大多分布于云南、四川境内,以云南境内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元江)等流域最集中。
1.形成条件
(1)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
(2)河谷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或斜交。
(3)河谷相对狭窄、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2.干热成因
3.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开发利用
(1)栽培热带水果,发展特色农业。
(2)打造避寒胜地,发展生态旅游。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福建卷,1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下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
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6分)
答案 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发生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解析 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高考还会这样考】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山高坡陡、地表切割强烈,垂直方向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分异明显。下图示意小江流域不同海拔自然带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 )
A.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B.水汽抬升作用明显
C.植被茂密,昼夜温差小
D.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 D
解析 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与高压无关;气流下沉,水汽不受抬升作用;干热河谷,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干热河谷气温高,植被较少,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较强,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D正确。
2.推测小江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干热河谷带B.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
C.亚高山针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海拔在1 600~2 800 m,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有林带分布表明水分条件也较好,所以适宜进行耕作业,故B正确。
(2023·广东梅州一模)金沙江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气温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当地积极开展葡萄与蜜瓜的复合种植模式(葡萄套种,蜜瓜间作)。下图示意葡萄“T”形高架稀植。据此完成3~4题。
3.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叙述,最可能的是( )
A.白天,迎风坡气流上升
B.夜晚,背风坡气流下沉
C.白天,谷风气流上升
D.夜晚,山风气流下沉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云带经常会出现在两侧山腰,主要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谷风,谷风在沿山坡爬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在山腰形成云带,C正确,D错;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与迎风坡、背风坡无关,A、B错。故选C。
4.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B.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C.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
D.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答案 A
解析 葡萄为藤本植物,蜜瓜为匍匐或攀缘草本,二者植株高低错位,生长的空间不重叠,有利于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二者的生长周期不同,可以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也能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但产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B、C、D均不是最终目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综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总产出,增加经济收入,A符合题目要求。
主题8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地方性分异规律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2.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关系
(1)地方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异规律显得不很完整、不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全国甲卷,10~11)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谷地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分布草甸植被,D正确。图中山坡与谷地距离比较近,气候类型相同,气温和降水量差异不明显,因而不是导致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B错误;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较大,山坡与谷地的气温差异较小,因而土壤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
2.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 B
解析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那么该区域在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山地将被进一步削低,谷地将持续接受沉积填高,谷地与山坡地势差异缩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异进一步减小,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选B。
3.(2023·1月浙江卷,15)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下题。
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答案 B
解析 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这种分异主要是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变化而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分异规律,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导致的自然带分异,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差异导致的自然带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D错误。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广东肇庆模拟)热带稀树草原中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具有“高草稀树”的特点。缅甸中部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下图示意缅甸热带稀树草原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缅甸中部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B.远离海洋,受海洋气流影响小
C.土壤酸性强,乔木生长受限制
D.山脉阻挡且地势平坦,降水少
答案 D
解析 缅甸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形成热带季雨林,A错;读图可知,南部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临近安达曼海,B错;有些乔木可以适应酸性土壤,因此土壤酸性强对乔木生长限制性不强,C错;缅甸的地形格局是东、西、北部为山地高原,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夏季时,西部山脉阻挡西南季风,使中部地区降水较少,不利于乔木的生长,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D对。
2.缅甸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性现象B.非地带性现象
C.经度地带性现象D.垂直地带性现象
答案 B
解析 由上题结论可知,缅甸的热带稀树草原是受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现象。B正确。
3.缅甸热带稀树草原为发展农业提供的有利条件是( )
A.开垦难度小,耕地集中连片
B.土壤有机质积累多,肥力高
C.涵养水源功能强,旱灾较少
D.旱季植物落叶,光照条件好
答案 B
解析 开垦难度小,耕地集中连片,与地形有关,与植被无关,A错。雨季,缅甸热带稀树草原生机勃勃,为土壤提供丰富有机质;旱季,气候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农业生产,B对。与热带季雨林相比,热带稀树草原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弱,C错。缅甸纬度低,光照强,且热带稀树草原植被对光照影响小,D错。
(2023·山东日照模拟)俄罗斯雅库茨克地区冻土发育广泛,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研究发现,植被因为反射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影响地表温度,从而影响冻土层厚度;通过截留积雪和降低风速影响气温,从而间接影响冻土层厚度。图1示意俄罗斯雅库茨克地理位置,图2示意雅库茨克中部植被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甲、乙、丙、丁的植被类型依次为( )
A.针叶林 阔叶林 草原 草甸
B.阔叶林 针叶林 草甸 草原
C.针叶林 阔叶林 草甸 草原
D.阔叶林 针叶林 草原 草甸
答案 A
解析 读图,自东南向西北,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海拔高处(甲)为针叶林;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乙植被为阔叶林;在森林草原的过渡区,林草混生现象明显,水分条件变差,在东南方向河流沿岸分布有水生植物,越靠近河岸水分条件越好,因此丁为草甸;远离河岸地势较高处,水分条件变差,丙为草原。因此甲、乙、丙、丁的植被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草甸,故选A。
5.该区域植被对冻土层的影响是( )
A.冬季森林截留积雪多,地表温度高
B.冬季草地降低风速强,地表温度高
C.夏季森林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
D.夏季草地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森林截留积雪多,地表积雪覆盖度低,地表温度低,A错误;冬季草地降低风速弱,地表温度低,B错误;夏季森林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C正确;夏季草地反射太阳辐射弱,地表温度高,D错误。
6.该区域永久冻土层最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森林冠层能截留积雪和降低林下风速,直接影响林下积雪的累积和消融,④地由于森林冠层的存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导致林下气温低,地温低,且地温的季节变化小,永冻土上的季节性冻土更薄,永冻土的埋藏深度更浅,永久冻土层最厚,D正确。
综合提升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福建卷,4~6)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B.土壤C.洋流D.地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
2.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B.150~180天
C.210~240天D.310~340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
3.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D.地表反射较强
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光照时间长,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
(2023·新课标卷,9~11)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右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4~6题。
4.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并不是基岩风化产物,A错误;草毡层的厚度比较均匀,且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而流水搬运多对地势相对较低的沟谷地区有影响,B错误;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粒度均匀,并非由冰川搬运而来,C错误;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且粒度较细,最有可能是风从其他地区搬运而来的,D正确。
5.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答案 A
解析 植物死根分解速度快慢主要与土壤的温度、湿度、透气性等因素有关。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数量少、种类少、活性较低,从而导致植物死根分解缓慢,故选A。
6.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孔隙较小,厚度较厚,可以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可以阻滞部分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综上,C正确。
下图为某地自然带分布图,基带为温带阔叶林带。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自然带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信息判断,温带阔叶林带、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高山岳桦矮曲林带、山地苔原带的分布是由西向东变化,既不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也不体现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材料中还出现了山地自然带,故选C。
8.我国平原地区缺失苔原带的原因( )
A.纬度B.洋流
C.地形D.海陆分布
答案 A
解析 苔原带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而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纬度低是我国平原地区缺失苔原带的原因,所以选A。
9.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美国东南部B.中国东北地区
C.巴西高原D.俄罗斯北部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基带为温带阔叶林带。美国东南部为常绿阔叶林带,A错;中国东北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符合题意,选B;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带,C错;俄罗斯北部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带,D错。
(2023·山东泰安二模)某高校在天山东部调查分析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候变暖的反应。采样发现: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树木径向(直径)生长呈现较大差异,表现为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而在高海拔则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完成10~12题。
10.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坡度D.热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随气温升高,生长受到限制,最有可能是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影响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分条件,B正确;气温升高对光照和坡度影响不大,A、C错误;气温升高,热量条件会变好,不会成为制约因素,D错误。
11.气候变暖对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影响是( )
A.高海拔年轮更稀疏B.中、低海拔长势趋好
C.低海拔年轮更稀疏D.中、高海拔长势趋缓
答案 A
解析 林地中、低海拔地区随气温升高,水分条件变差,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速度减慢,长势会趋缓,年轮会更加密集,B、C错误;据材料可知,高海拔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与气温相关系数呈正相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西伯利亚落叶松长势(径向生长)会趋好,年轮会更稀疏,A正确,D错误。
12.在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之下,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分布的变化可能是( )
A.上限和下限均下降 B.上限不变,下限上升
C.上限和下限均上升 D.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答案 C
解析 影响林地中、低海拔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在低于林地海拔的地区,地形对水汽抬升作用有限,降水少,主要植被为草原。气候持续变暖,会使林地低海拔地区蒸发加剧,原下限处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无法继续生长,导致分布下限上升。而同时,气候持续变暖使高海拔地区落叶松长势趋好,因为这里水分较为充足,且热量条件改善,落叶松分布的上限会上升,C正确。
(2023·江苏常州检测)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下图为太行山区、横断山区、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坡向的耕地面积与海拔关系示意图。考察发现,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据此完成13~15题。
13.分别代表横断山区与太行山区的是( )
A.②与③B.①与②
C.②与①D.①与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②的耕地面积分布海拔更高,因此②地为横断山区。①地分布的海拔相对较低,因此为太行山区。③介于两者中间,为黔桂喀斯特山区。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
14.影响太行山区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耕作技术B.农耕历史
C.光照条件D.水热匹配
答案 D
解析 读图并结合上题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 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 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故D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故排除A、B、C。
15.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是因为该山区( )
A.土壤肥沃B.水分充足
C.山体陡峭D.热量充足
答案 C
解析 黔桂喀斯特山区山体陡峭,坡面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其较低海拔陡峭的山体处,地表水分不充足,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针叶林则成为优势植被。C正确,排除A、B、D。
二、非选择题
16.(2023·广东深圳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末次冰盛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分布及扩散路线。
(1)简述末次冰盛期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扩散的有利条件。(6分)
(2)分析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末次冰盛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6分)
(3)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 (1)末次冰盛期时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三地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
(2)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植被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朝鲜半岛受寒潮影响小;朝鲜半岛与长白山相距较近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
(3)末次冰盛期时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分化出不同的树种;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水热条件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
解析 第(1)题,末次冰盛期,由于大量的水形成陆冰,导致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再加上三地本身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导致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顺利扩散。第(2)题,相较而言,朝鲜半岛纬度低,且北部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因此朝鲜半岛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受寒潮影响小,导致朝鲜半岛气候相对温暖;而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植被趋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再加上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导致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末次冰盛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第(3)题,由图可知,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针阔混交林植物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但在其他区域还存在多个避难所,如华北地区、山东半岛等,最北可达小兴安岭和远东地区,而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因此分化出不同的树种,而末次冰盛期结束后,水热条件得到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此外末次冰盛期结束后,风力、流水、动物等扩散媒介更为活跃,也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
17.(2023·辽宁鞍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80~2021年,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
材料二 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1)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4分)
(2)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8分)
(3)分析隆阳片区东部谷底有大量仙人掌分布的原因。(2分)
答案 (1)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分布,有利于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高寒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向北扩散。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加强科学考察,科技水平提高。
(3)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黎贡山和河谷呈南北走向,连接了青藏高原地区与中南半岛地区。因此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物种可以通过高黎贡山的高海拔地区向南方地区迁移(山地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适合高寒物种的生存);同样,中南半岛等地的热带物种也可以顺着高黎贡山的干热河谷向北迁移(干热河谷地区水源充足,温度较高,适宜热带物种的生存)。第(2)题,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量充足;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南北跨度大,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小;加强科学考察,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加快发现新物种的速度。第(3)题,隆阳片区东部谷底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水汽减少,在东坡下沉,东侧海拔低,干热风下沉幅度大,形成干热的焚风,热量高,适宜仙人掌生长。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簇状或匍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
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判断角度
判断方法
判断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带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图一般为北半球,乙图一般为南半球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情况下,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判断阴阳坡
同一自然带(雪线除外)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
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因素
影响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坡度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特征
成因
热
①纬度较低,热带或亚热带。
②气流: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③地形:山高谷深,地形高差大;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④距离冬季冷空气源地较远。
⑤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⑥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升温快
干
①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
②受多次抬升后,水汽减少。
③谷风强,地面蒸发旺盛。
④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环境要素
特征
地形地质
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势陡峭;地质不稳,地表碎屑物多
气候
热量高,降水少,蒸发强烈,“干、热”突出;水热组合失衡
土壤
因气候干热,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改良困难
植被
①植被稀疏,多热带常绿灌丛、稀树灌丛、草丛,乔木多独立单株散生;
②层次结构简单,草本层覆盖度最高,其次是灌木层,无明显乔木层;
③植被多肉质、多刺,旱生形态显著;
④垂直分布:自上而下是森林、灌木、荒漠草原,垂直带谱倒置
自然灾害
①气候干热,多大风,易发火灾;
②降水少,蒸发旺盛,易成旱灾;
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形成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块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三 常考热点1 局部气候与环境--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4页。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7 代入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6 因果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