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专练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7 代入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7 代入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
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技法7 代入法
[技法领悟] 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
(1)代入验证法:代入验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做题时,可以选择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检验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依此类推,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如一些计算类选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2)尝试填图法: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几个选项,要求同学们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此时,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选项。
(2023·合肥调研检测)下图示意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P地海拔(H)为( )
A.100 m<H<200 mB.200 m<H<300 m
C.300 m<H<400 mD.400 m<H<500 m
答案 C
解析 P地位于闭合等高线的内部,根据两条等高线之间闭合等高线的数值规律可知,如果P地外面闭合等高线数值为200,则P地的海拔为100~200 m;如果P地外面闭合等高线数值为300,则P地的海拔为300~400 m。再根据P地为河流发源地,可判断其海拔高于四周,所以其海拔是300~400 m。故选C项。
2.图中信息显示( )
A.R河流向为从西北向东南
B.③地为山谷
C.①地比②地河流流速快
D.④地为阳坡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和指向标可判断R河大致自北向南流,故A项错误;③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说明该地为谷地,故B项正确;①地比②地等高线稀疏,说明①地比②地地势平缓,所以①地比②地的河流流速慢,故C项错误;④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故D项错误。
(2023·云南昆明调研)同一时期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Ⅰ→Ⅴ)形成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地质时期(Ⅰ→Ⅴ),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
A.Ⅰ→Ⅲ海退,Ⅲ→Ⅴ海进
B.Ⅰ→Ⅲ海进,Ⅲ→Ⅴ海退
C.Ⅰ→Ⅳ海退,Ⅳ→Ⅴ海进
D.Ⅰ→Ⅳ海进,Ⅳ→Ⅴ海退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文字信息可知,砂岩的形成条件是浅海,对应海退;石灰岩的形成条件是深海,对应海进。代入选项进行验证:Ⅰ→Ⅲ,即砂岩→石灰岩,即浅海→深海,为海进,A、C项错;Ⅲ→Ⅴ,即石灰岩→砂岩,即深海→浅海,为海退,B项正确。
4.下列能体现石灰岩形成的旅游景观是( )
A.华山悬崖峭壁B.云南路南石林
C.黄山石猴观海D.长白山天池
答案 B
解析 石灰岩易形成喀斯特地貌。把题干代入选项进行验证:华山悬崖峭壁是断层形成的,A项错;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项正确。黄山石猴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项错误;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湖,D项错误。
如图为黄山“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读图完成5~6题。
5.“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的( )
A.c、①B.a、②C.e、③D.d、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运用尝试填图法确定a为喷出岩,b为岩浆,c为侵入岩,d为变质岩,e为沉积岩。使用尝试填图法时,要先根据图中已知信息确定b为岩浆,e为沉积岩,再根据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判定其他内容。“天狗”为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对应图中c,相应的地质作用为①,即侵入后冷却凝固作用。A选项正确。
6.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答案 D
解析 此岩石位于山顶部位,主要是长期在风力、流水、温度等风化作用下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D正确。
(2023·湖南名校联考)包头市石拐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西段,地处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地带,区域面积为761平方千米。石拐工业园区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构建了煤炭—电力及硅、镁、铜等基础材料—合金材料加工基地,不断促进产业规模化、多元化、链条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读石拐工业园区产业链模式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分别可能是( )
A.粉煤灰、新型建材厂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D.钢材、轧钢厂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石拐工业园区发展的是循环经济,热电厂燃烧煤炭、农田秸秆产生的粉煤灰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A对;热电厂一般以提供热水的形式供热,并不供气,也不生产钢材,B、D错;热水不宜用于农田灌溉,C错。
8.作为石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项目,世界名牌J太阳能落户该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园区煤矿资源丰富B.该园区距消费市场近
C.该园区科学技术发达D.该园区交通运输便利
答案 B
解析 石拐工业园区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太阳能电池板的重要市场,B对。由图可知,生产太阳能电池板需用高品位硅矿,对燃料需求较小,A错;该园区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立的,科技并不发达,C错;交通运输不是石拐工业园区的优势,D错。
某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重雾霾引起社会关注。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是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中各环节的关系,可以得出①是秸秆的产品,为饲料,②是沼气的用途,为燃料,③为将沼渣作为作物种植的肥料,④为作物种植、禽畜养殖的废弃物。
10.以下解决秸秆问题的措施中最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
C.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 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若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会污染大气环境;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制措施不可取。
下图是我国某地双季稻产区水稻生产农事安排示意图,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须尽可能抓紧完成,俗称“双抢”,该地“双抢”期间以炎热干燥天气为主。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地区可能是( )
A.河套平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江汉平原
答案 D
解析 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题中只有江汉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都不能种植双季稻,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2.该地区人均耕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湖众多B.丘陵广布
C.人口密度大D.平原面积小
答案 C
解析 人均耕地不足可能是耕地少或人口多导致的,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江汉平原,江汉平原人口密度大,故选C项。
13.该地区“双抢”期间抓紧时间完成农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早稻收割
B.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晚稻插秧
C.保障早稻生产所需的热量
D.保障晚稻生产所需的热量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均在8月前完成,此地区为江汉平原,8月份长江流域为伏旱天气,降水少,A、B两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晚稻生产主要在秋季,此季节气温已逐渐降低,故热量是水稻生产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双抢”是为了保障晚稻生产所需的热量,C项错误,D项正确。
下图是浙江某地生态工业园生产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核心企业M最可能是( )
A.核电企业B.钢铁企业
C.火力发电企业D.风力发电企业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该核心企业产品链提供的“电”“热”,判断为发电厂;再根据生态链中该核心企业提供的“硫化物”“水泥”“石膏”可判断M是火力发电企业。
15.有关该生态园中纺织企业发展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料丰富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残次品、副产品利用率高 ④劳动力资源较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养殖、种植都为纺织企业提供原料,故纺织生产的原料丰富;同时纺织生产原料中的残次品或副产品成为大棚所需的保温材料;纺织企业是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产业,而生态园中多重工业,男性职工多,意味着劳动年龄女性(配偶)也较多,可为纺织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太阳高度B.热力环流
C.植物蒸腾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 读图,甲地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1点~次日8点(夜晚)降水多,判断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故选B。
17.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气温日较差更大
C.降水量较多D.地形较平坦
答案 A
解析 读图,甲地夜间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下渗较多,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气温高,蒸发量大,下渗较少,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A正确。因为甲地夜晚降水多,乙地白天降水多,可以判断甲地位于谷地(盆地),乙地位于山地,乙地的气温日较差大,故B错误。读图,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较小,故C错误。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造成影响,和地形平坦无关,故D错误。
18.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
A.江苏省B.甘肃省
C.山东省D.云南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由两地降水特点,可以判断甲地为谷地(盆地),乙地为山地,说明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江苏省、山东省地势起伏较小,故A、C错误;甘肃省降水量小,故B错误;云南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该题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技法7 统计图判读--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6 因果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技法5 图解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