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悉《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旋律、节奏,精准辨别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的音色,感受其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
了解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创作背景,以及它与歌曲《鳟鱼》的紧密联系,提升音乐分析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对比、讨论、模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审美判断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背后的情感与意义。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如乐器角色扮演、小型室内乐演奏体验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所传递的乐观向上、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激发学生内心的活力与激情,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营造温馨、包容、鼓励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度剖析《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要素,精准把握五种乐器的默契配合如何营造出热烈欢腾的氛围,体会旋律的动感之美。
让学生感受舒伯特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音乐才华,理解该乐章所承载的独特寓意,能够沉浸于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跨越音乐与情感、生活感悟的隔阂,将抽象音乐转化为具象的欢乐场景,深入领悟音乐背后蕴含的深层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生命活力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体验活动中,实现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感知、演奏技巧的初步尝试,以及情感表达的自然流露,展现团队的艺术探索精神,传递乐章的欢快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品质音响设备、《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包括不同演奏版本)、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实物或图片)、与舒伯特生平及作品相关的资料、彩色丝带、手铃等简单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色彩鲜艳、带有活力元素的服装,面带笑容,步伐轻快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生活就像一场绚丽多彩的旅程,充满了无数的惊喜与欢乐。大家回忆一下,那些让你们感到无比开心、热血沸腾的时刻,是在一场热闹的派对上,还是在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中呢?”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欢乐场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共鸣。
教师播放一段展现盛大节日庆典的视频,视频中人们载歌载舞,五彩斑斓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街头巷尾洋溢着欢声笑语,背景音乐选用《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激昂片段,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心潮澎湃?你们知道这首为画面增添无限活力的音乐是什么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声音讲述:“同学们,这首令人陶醉的乐章来自舒伯特的《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它可是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舒伯特以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将之前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融入到这部五重奏中,尤其是第四乐章,更是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舒伯特虽身处困境,但他依然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片充满希望与欢乐的天地。”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舒伯特的生平经历、音乐风格特点、代表作品,以及《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创作背景、与歌曲《鳟鱼》的关联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作品诞生的土壤,为后续欣赏筑牢根基。同时,播放乐章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章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欣赏做铺垫。
(三)初听乐章
教师播放《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欧洲古典花园为背景,喷泉欢涌,鲜花盛开,人们身着盛装,手拉手围成圈跳舞,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的画面,画面色调明亮,充满生机,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乐章的欢快氛围、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欢乐场景。
听完乐章后,教师轻快地走到学生中间,兴奋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乐章,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那种热烈的氛围所感染,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欢乐的海洋?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有力的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欣赏
再次播放乐章,按照乐章结构,分段深入欣赏。
第一段:主题的奏响
引导:“现在,让我们聚焦乐章的开篇,聆听那充满活力的主题是如何奏响的。” 播放第一段,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花园中的乐队正在调试乐器,乐手们面带微笑,互相点头示意,随后钢琴率先奏响,小提琴等乐器依次加入,音符如灵动的精灵在空中飞舞。
讲解:“同学们,这段旋律由钢琴轻快地引出,那明亮的音符,如同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第一缕曙光,瞬间点燃了热情。紧接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继加入,五种乐器的音色完美融合,各自发挥独特优势。小提琴的清脆灵动,似欢快的鸟鸣;中提琴的温暖醇厚,像微风拂过花丛;大提琴的低沉雄厚,仿若大地的深沉回响;低音提琴的沉稳厚重,为整个音乐筑牢根基;钢琴则如灵动的舞者,穿梭其中,协调各方。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这种丰富多样的音色交织,是不是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音乐派对?”
让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教师关注学生反应,对沉浸其中、面露陶醉之色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不太理解的学生,轻轻走到身边,小声引导其关注乐器音色和旋律特点,比如:“你听,这小提琴拉出的高音,是不是像朋友间欢快的呼喊,带着喜悦与活力?你可以试着跟着音乐,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模仿乐器的节奏。”
第二段:旋律的变奏
过渡:“随着乐章的推进,主题旋律开始了精彩的变奏,我们来看看音乐是如何变化的。” 播放第二段,画面切换至花园中的舞者变换着舞步,时而轻盈旋转,时而欢快跳跃,周围的观众鼓掌叫好,音乐节奏和旋律也随之巧妙变化。
讲解:“此时,乐器们在保留主题核心的基础上,通过节奏的变化、装饰音的添加等手法,对旋律进行了巧妙变奏。钢琴的快速琶音,如同舞者灵动的脚尖;小提琴的颤音,恰似蝴蝶翩翩起舞的翅膀;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和声配合,为旋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大家体会一下这种变化带来的新鲜感,是不是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以及作曲家的匠心独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段与上一段的音乐变化,每组安排一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或困惑,如:“对比一下主题的奏响和旋律的变奏,乐器的运用和旋律的走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画面来思考。”
第三段:高潮的狂欢
引导:“乐章即将进入高潮部分,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激情澎湃。” 播放第三段,画面聚焦在花园的中心舞台,所有乐手全情投入演奏,音量达到最强,旋律达到巅峰,观众们围绕在四周,欢呼雀跃,彩带飘扬,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讲解:“在这一段,五种乐器共同奏响,节奏加快,力度增强,旋律如汹涌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将欢乐与激情推向极致。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份磅礴的气势,是不是能体会到音乐的强大感染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模仿舞者跳舞、观众欢呼的动作,如挥舞手臂、跳跃、旋转等,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拍手、敲响手铃、摇晃彩色丝带等方式为其伴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的欢快节奏。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于有些害羞的学生,给予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放下顾虑,参与其中,如:“别害怕,用你的动作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大家一起体会这份欢乐。”
(五)整体回顾与分析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逐段欣赏了《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现在让我们再次聆听全曲,回顾一下各个段落的主题旋律、乐器运用、场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感受乐曲完整的艺术魅力。” 播放全曲,师生共同回顾。
回顾结束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表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乐章的曲式结构,包括各个段落的起止时间、主题旋律特点、主要乐器、描绘场景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乐章的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提出一些关于乐章细节的问题,如 “在旋律的变奏段落,小提琴的颤音是如何增强旋律的灵动性的?”“乐章开头钢琴引出主题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等,让各小组抢答。教师为获胜小组颁发小奖品,如带有舒伯特头像或音乐元素的书签、明信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竞争意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拓展与文化交流
教师播放其他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片段,如《降 B 大调钢琴三重奏》,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作品如何用音乐诠释不同的情感与主题,拓展音乐视野。
开展 “舒伯特室内乐作品中的文化魅力”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舒伯特室内乐作品与当时奥地利文化、社会背景结合的深入理解,如贵族沙龙文化、市民音乐生活与音乐的关联等,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创作背景、舒伯特的音乐风格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团队协作以及对音乐探索的热情,特别提及那些在理解音乐意境、创意表达上有闪光点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领略了舒伯特室内乐的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音乐去探寻更多世界文化的瑰宝,用心灵去感受它们的力量,让我们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从导入环节的活力互动,到分段欣赏时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关注,再到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分享文化见解,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致力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滋养情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关注学生需求,让人文关怀在音乐课堂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助力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音版八年级下册☆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新授,拓展,复习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鳟鱼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欣赏鳟鱼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变奏曲式,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