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寂寞》教案1

    《寂寞》教案1第1页
    《寂寞》教案1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版必修一寂寞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一寂寞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4、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背诵
    断章
    卞之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别人是你眼中的风景而你却又是另一个人眼中的风景,可太多的人只在乎自己眼中的风景而忽视了把自己当风景的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视你爱的人为风景而爱你的人却把你当作是他唯一的风景。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近代诗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於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徵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三、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提示: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四、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提示:“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1、“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2、《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
    提示1:指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
    提示2:“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人家门关得严密?(答案可以见仁见智)或许不得而知,也许这正是此诗的妙处吧。

    相关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设计,共2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共1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2.寂寞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2.寂寞教案,共1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