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合辑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02 光现象(测试)(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02 光现象(测试)(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B.人的眼睛
C.激光笔 D.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答案】C。
【解析】A.放映电影时的银幕本身不能发光,可以反射光,所以其不是光源,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眼睛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不符合题意;
C.激光笔本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C符合题意;
D.反射阳光的平面镜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调节,像的大小可以等于物的大小;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A。
【解析】A.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像大小等于物体大小,故A正确;
B.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无关,小孔可以是任意形状,故B错误;
C.保持蜡烛与墙位置不变,将木板靠近墙的方向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会导致成像变小,故C错误;
D.蜡烛的光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光实际会聚成的,可以被光屏(墙)所承接,因此是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3.筷子在水中“折断”,其原理与下列光现象形成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河水看起来变浅;
B.水中荷花的“倒影”;
C.阳光下密林地上的圆形光斑;
D.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A。
【解析】筷子在水中“折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A、河水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
B、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阳光下密林地上的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这是紫外线的化学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4.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左移动 D.水平向右移动
【答案】A。
【解析】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A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反射光线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所以反射光线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所以反射光线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如图,小舟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O是入射光线;
B.反射角等于30°;
C.将激光笔靠近N时,光线OB会靠近ON;
D.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
【答案】B。
【解析】A、射向镜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由图知入射光线从激光笔沿OA射向镜面,所以AO是入射光线,故A正确;
B、由图知入射角为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60°,故B错误;
C、若把入射光线OA靠近ON,则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所以反射光线OB也会靠近ON,故C正确;
D、绕ON前后转动F板,由于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故D正确。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平行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为镜面反射;
B.甲、乙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乙为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甲图反射光路具有可逆性,乙图反射光路不可逆
【答案】B。
【解析】ABC.甲图中,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乙图中,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C错误,B正确;
D.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因此,甲乙反射光路均可逆,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光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射到棉质衣服上会发生漫反射;
B.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屏幕是光源;
C.甲同学从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也可以从该平面镜中看到甲同学的眼睛;
D.强烈的光照射在玻璃幕墙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答案】B。
【解析】A.光照射到一般衣服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因此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确;
B.投影屏幕本身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屏幕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B错误;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甲同学从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也可以从该平面镜中看到甲同学的眼睛,故C正确;
D.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8.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故宫角楼在水中倒影 B.草坪上的人影
C.人透过水球成像 D.日食现象
【答案】C。
【解析】A.故宫角楼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草坪上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人透过水球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日食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游戏 B.水中倒影
C.铅笔“折断” D.雨后彩虹
【答案】B。
【解析】A.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铅笔“折断”是铅笔上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以下四种情形中,光能沿直线从M点传播到N点的是( )。
A.B. C.D.
【答案】A。
【解析】因为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题中只有均匀水晶是同种、均匀的,所以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F是界面 B.AD的右边是水 C.入射角等于60° D.折射角等于30°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GOF=90°-60°=30°
已知∠EOF=30°,可知∠GOF=∠EOF=3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所以BF为法线,AD为界面,故A错误;
BCD.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入射角∠GOF=30°,折射角∠BOC=90°-30°=60°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AD的左侧是空气,右侧是水,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2.下面四幅图中,其中一幅与其它三幅的成因不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水中的倒影
放大镜中的像D.天空中的彩虹
【答案】B。
【解析】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线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传播方向发生弯折,产生的折射现象造成的,在放大镜中所成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线发生折射造成的,天空中的彩虹是因为光线发生折射现象,使得人们能够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经水面反射到人们眼中形成的,属于光的发射。
故选B。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2分,共42分)
13.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将“F”字样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 (填序号),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种针孔照相机的是利用 (选填“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来成像的。
【答案】②;实像;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1][2]使用针孔照相机时,“F”字样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②。
[3]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4.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是由于___________而形成的太阳“像”;
(2)看到的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_____(选填“深”或“浅”);
(3)湖中孔桥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而形成的像。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浅;反射。
【解析】(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由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像”。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穿过水面,此时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3)湖中的孔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15.如图所示,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光束通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形成一亮点S1,当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此时反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50°;下降;不变。
【解析】[1]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液面之间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50°。
[2]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则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反射到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明液面从AB下降到CD。
[3]由于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入射角不会变化,反射角也不会变化。
16.小明同学坐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漂,鱼在云上游”。天上的白云与映在湖里的白云,距水面的距离 (选填“相同”或“不同”);看到水中的白云在向东移动,则天上的白云在向 (选填“东”或“西”)移动:看到的水中鱼和水中云,是鱼和云所成的像,关于这两个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都是实像
B.都是虚像
C.鱼是实像,云是虚像
【答案】相同;东;B。
【解析】小亮看到白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天上的白云与映在湖里的白云距水面的距离相同;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当水中的白云在向东移动时,则天上的白云在向东移动;
看到的水中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水中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所以这两个像都是虚像,故选B。
故答案为:相同;东;B。
17.如图所示,戏曲演员在对着镜子上妆。开始时,镜中只能看到自己的脸,看不到头饰,为了能看到脸和头饰,演员应该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此时平面镜内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中镜面倾斜放置在桌面上,此时,演员与镜中像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
【答案】远离;不变;垂直。
【解析】[1]为了能看到脸和头饰,需要扩大视野,演员应该远离平面镜。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此时平面镜内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大小不变。
[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图中镜面倾斜放置在桌面上,此时,演员与镜中像的对应点的连线也与镜面垂直。
18.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图1是它们的家族谱,下面对应的是各种电磁波的主要应用。
(1)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频率用f表示,则f红外线 f紫外线;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红外线 c紫外线(两空均填“>”、“<”或“=”);
(2)“铱﹣192发出的物质能穿透三十多毫米厚的钢板,这一性质可用于金属内部探伤,结合图2所示推知:“铱﹣192”发出的最有可能用于金属内部探伤的是 (选填序号)。
A.可见光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答案】(1)<;=;(2)D。
【解析】(1)由图1知红外线的振动频率为1012Hz,紫外线的振动频率大于1014Hz;故f红外线<f紫外线;红外线与紫外线都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故v红外线=v紫外线;
(2)由图2知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故发出的用于金属内部探伤最有可能的是γ射线,故选D。
故答案为:(1)<;=;(2)D。
19.如图所示,在不透明的杯底部画一个黑点A,向杯中倒入适量水,眼睛位于P点看到A点的像A'点。A'点是由光发生 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用激光笔对准像A'点照射,光 (选填“能”或“不能”)照到杯底A点。
【答案】折射;虚;能。
【解析】[1][2]由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人在P点观察,看到的是变高了的虚像A′,因此像A′是由于光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3]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在P点用激光笔对准像A′照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光能照到杯底A点。
三、作图题(2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0.如图,是某一发光点S在平面镜里的像,Q是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的一点,请在图中找到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作出像点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连接Q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则OQ为反射光线。如图:
21.请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图中正确的位置作出平面镜。
【解析】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作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可得到平面镜的位置。如图:
四、实验题(3小题,共18分)
22.(5分)小明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如图甲所示,入射光线逐渐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改变入射角,发现反射光线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且反射角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由图乙所示,小明将硬纸板B沿PQ剪开并将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纸板B的上部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
【答案】量角器;逆时针;等于;不能;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1)[1]由于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这里需要用到量角器测量两个角的度数。
(2)[2][3]如图甲所示,入射光线逐渐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故可以发现反射光线沿逆时针旋转,且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3)[4][5]由图乙可知将硬纸板B沿PQ剪开并将上半部分向后折以后,实验时纸板B的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由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23.(7分)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当把蜡烛放在A点时,在B位置观察到了它的像。若在B和玻璃板之间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不透明纸板,从玻璃板前方 (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选题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5)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A一侧倾斜,如图所示,则此时蜡烛A的像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蜡烛A的像应是 (选填“A1”“A2”或“A3”)。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仍能;反射;虚像;A;不变;A2。
【解析】(1)[1]玻璃板有透光性,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故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3]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所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一个不透明的纸板不会影响玻璃板的成像,从玻璃板前方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3)[4]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所成的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5]因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所示,平面镜所在的对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6][7]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所示,蜡烛A的像应是A2。
24.(6分)小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_。实验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中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 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增大入射角时,观察到折射角在 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 ___________度。
(4)请你谈谈小宇在探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___________。
【答案】滴入几滴红墨水;能;大于;增大;0;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解析】(1)[1][2]由于光线在无色的水中是看不到的,故可滴入几滴红墨水,即可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3][4]从图中知,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3)[5]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的折射角为0°。
(4)[6]本题中,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取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02 光现象(练习)(解析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2 光现象(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2光现象讲义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02光现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浙江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经典好题汇编】~专题02光现象(原卷版+解析版),共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