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综合探究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956/0-17370930882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综合探究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956/0-17370930883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综合探究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综合探究 讲义,共4页。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1.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国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齐威王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请根据当时社会背景,思考孟子的思想不被采纳的原因。孟子思想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是不是就毫无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2.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面对残酷的现实、艰难的人生,提出了种种救世之策。请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生状态是什么样的。3.《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中塑造了烛之武、张良、范增三位谋士的形象,请比较三者的异同。4.《左传》和《史记》在叙事风格上不尽相同,请简要阐述其不同之处。5.烛之武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得以名留青史;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鸿门宴上为刘邦所迷惑,失去了消灭对手的绝佳机会,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请以“机会”为话题,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答案解析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贵族土地私有制、霸道盛行、大一统的趋势必然导致兼并战争频繁、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百姓素质参差不齐、百家争鸣使儒家思想不能一家独霸等。(这一思考题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打开思路,只要能自圆其说均可)看法: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为民请命,描绘美好的社会蓝图,并为之积极奔走,宣传仁政,抨击暴政。体现出封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勇气与担当。虽然孟子终其一生也没能建立起理想中的仁政社会,但其思想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孟子的社会蓝图是一盏温暖的灯火。那个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后人的精神路标。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那个理想社会即将实现或正在实现着。2.示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和谐美好,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内心的丰盈,亲近自然,陶冶心灵。如曾皙以和他人和谐生活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里,自然风景美好,人们的心灵祥和。这是“天人合一”的绝好画面,正是孔子大同思想的理想状态的展示。且曾皙又到舞雩台吹风,舞雩台是求雨的地方,也是祭祀的场所,有“礼乐”的意味。因此,儒家学派也追求礼乐教化后“与民同乐”的美好祥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儒家不同。老庄认为,有治必有乱,治为乱之源,与其乱折腾,不如无为。面对人类社会中充满着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寻求解脱,就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3.相同点:都是足智多谋的形象。烛之武对几国关系了如指掌,并借此成功离间秦、晋关系,劝退秦师;张良拉拢项伯、召樊哙入帐、留谢项王,每个环节都处理得当;范增从沛公的举动判断出“志不在小”,建议项羽“急击勿失”,判断准确。不同点:烛之武的突出特点是能言善辩,烛之武劝说秦王时不从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考虑,而是换一种新的角度去为他国着想,分析他国的利益容易让他人接受;也有表现他对国家的忠义。张良的突出特点是沉着、谨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考虑周全,使得刘邦脱离险境。范增老谋深算、妄自尊大,比较急躁、易怒,之后被离间,最终被项羽猜忌。4.示例:《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记述辞令:短短一段文字就记述了四段辞令。其中烛之武的一番话层层深人,先以退为进,再阐明利害、以利相诱,最后从历史和未来两个角度挑拨离间。终于使秦伯高兴地退走。叙事简洁:“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说明国君亲率大军,而且两大国联合出兵,士气大振,志在必得,“围”字说明郑国已无路可走,也因此,烛之武只能“夜缒而出”。一个“缒”字极言形势危急。《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叙事详备:《鸿门宴》这个大故事包含了许多小故事,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宴、樊哙力斥、沛公逃席、张良留谢、无伤被杀等,前后相生、环环相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写人生动: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代清楚。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鸿门宴中,烦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沛公逃席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展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却少谋略,既没有巨鹿之战的霸气,也缺少后来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细节传神:鸿门宴的席次安排:“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中国先秦的礼仪,宴会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刘邦是客人,中国传统礼仪,客人都是在最尊贵的席位的,而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这个细节之所以写得这么详细,除了可使人们如睹其中场面外,重要的是它表现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反映了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再比如樊哙出场,“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就把樊哙忠于刘邦、挺身救主、临危不惧、勇猛异常的个性表现出来。5.写作指导: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即机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把握机会。审题可知,烛之武把握住机会青史留名,项羽丧失机会,乌江自刎,所以可以说把握住机会,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抓住机会。烛之武如果没有在不被重用之时依然关注天下大势,又怎么能举重若轻地施行挑拨离间之计,最终一飞冲天!思路可以再打开一些,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把握机会还需要哪些准备呢?名言链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