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学习任务五:撰写演出心得,总结活动得失》单元教学设计(1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学习任务五:撰写演出心得,总结活动得失》单元教学设计(1课时),共3页。
《学习任务五:撰写演出心得,总结活动得失》名师单元教学设计演出结束以后,还需要及时进行活动总结,在总结中将学习成果固化。于 是,我们设计了撰写演出感受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从筹备到正式演 出的全部过程,在团队协作、剧本解读与创作、排练演出等方面总结得失,获得 成长。课时安排:1课时。第九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撰写演出心得,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或对剧本的认识等。教学重难点撰写演出心得。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撰写演出心得正式的演出已经结束,请同学们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可以谈谈自己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说说自己对所排剧本的认识,也可以谈谈白己排演时的感受以及自己在观看别人演出时的感受等示例(以下资料见教师教学用书第87—90页,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节选了部分段落进行呈现):我认识周朴园的过程(节选)(郑榕)一个演员可以扮演许多角色,但是真正创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却是极不容易的。这就是说,不仅要“扮演”模仿一些人物的行动举止、音容笑貌,而且要“进入人物的生活”,要使人物有血有肉,有他独特的思想感情活动。我当时正是想探索这样一条新的创作道路。这是条要经过艰苦的孕育过程的道路,要经过多少次创作上的徘徊,也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使你摸索到进入角色生活的大门那是在戏开排以后,由于我老想着人物的身份、派头,导演指出我太硬、太躁,缺乏“书香气”。为了培养这方面的气质,我选了一些古诗词来诵读。有一次在树下低吟乐府古诗《孔雀 东南飞》,竟有感落泪。这时我忽然悟到一点人物的自我感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像周朴园这样的老一代资产阶级,大多出身于封建门第,从小受的是封建教育,虽曾出国留学,但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令人一唱三叹的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在他的思想中、心头上想必也保留着难以忘怀的位置。他要保留旧家具、旧衣物,甚至房间里的陈设都还要保留老样子,是为了要在回忆中重温旧梦,是希图仍能得到一种精神 上的慰藉、享受,一种自我满足。正因为在他心底有这样感情的种子,所以三十年后,当他和侍萍意外重逢时,才能演化出现在剧本情节中的悲剧。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的爱,应该是出于真诚的。我想每当他读到《孔雀东南飞》或陆游的《沈园》诗的时候,未尝不是“犹吊遗踪一泫然”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在初期上演阶段我还是一半承认,一半保留的。我认为周朴园青年时期确实一度爱过侍萍,但分手后就淡忘了,到老年来留影纪念只是一种假象,如同军阀老来拜佛念经一样,是用以欺骗家人和解除内疚的。因此我的处理是:听到侍萍还活着时,主要是害怕——怕她找上门来;而当他知道面对的就是侍萍时,立刻把心冷了下来,全部思想集中于一点——如何赶快把她送出大门。即使这样的处理那时也遭到一些非议,有人说看不出谁是罪人!”我就紧张起来,是不是自己的表演 过于温情,而忽略了人物的本质?此后我就有意识地把人物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到1962年再度上演时, 只想加强表现阶级本质,别的方面全不顾了。那时侍萍的处理也加强了反抗的一面,如二人相认以后的台词:“谁指使你来的?”(要怒目相对,似乎要追出其幕后的指使人。)“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要面孔冰冷,唯恐对方藕断丝连。)“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已经一刀两断,泾渭分明,视同路人了!)至于和鲁大海见面一段,我更是处理为两个敌对阶级的代表人物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丝毫也不能有什么父子之情。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周朴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受的教育影响,他和周围人们的不同关系,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性格特点,他的思想发展……全都看不见了。剩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具 “虚伪”加“残暴”的躯壳而已,难道这能算作艺术创作吗?它能起到艺术的应有认识作用吗?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从筹备公演到演出的全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剧本的认识,总结得失,获得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