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部分共8题,共3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分)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氮气占78%,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占21%,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占0.0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占0.94%,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稀有气;还有两个零零三,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杂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呈固态B.铜呈紫红色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D.碳酸易分解
【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例如铁生锈体现了铁的化学性质,而铁能被磁铁吸引则是铁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铁呈固态,这是铁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铜呈紫红色,这是铜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这是一氧化碳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碳酸易分解,分解是化学变化,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四个选项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题目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并区分这两种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化学素养,同时,本题也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准确判断其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分)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B.石油C.乙醇D.天然气
【分析】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解答】解:A、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石油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C、乙醇可用粮食来制取,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正确。
D、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知识,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回答4~6题。
4.垃圾分类对保护土壤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属于厨余垃圾的是( )
A.空易拉罐B.空矿泉水瓶
C.土豆皮D.废旧报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垃圾分类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厨余垃圾的分类识别,我们需要明确厨余垃圾的定义,厨余垃圾主要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解答】解:A.空易拉罐主要是由金属铝制成的,它属于可回收物,因为铝是一种有价值的金属资源,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来节约资源和能源,所以A选项不属于厨余垃圾;
B.空矿泉水瓶主要是由塑料制成的,同样属于可回收物,塑料在回收后可以经过加工处理,制成新的塑料制品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B选项也不属于厨余垃圾;
C.土豆皮是食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属于厨余垃圾,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果皮果核、菜叶菜根等食品类废物,这些废物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对土壤具有滋养作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废旧报纸属于可回收物中的纸类,报纸主要由植物纤维制成,通过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造纸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D选项不属于厨余垃圾;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考查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垃圾分类,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5.为防治大气污染,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加强扬尘管控B.使用清洁能源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气D.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理解与判断。
【解答】解:A.加强扬尘管控是有效的防治大气污染措施之一,扬尘是大气中颗粒物的重要来源,通过加强施工工地、道路等扬尘源的管控,可以显著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使用清洁能源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或产生极少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远小于传统化石燃料,因此,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B选项也是正确的;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气是严重的大气污染行为,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D.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是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条件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大气污染问题,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以大气污染防治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题目设计合理,选项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我们的蓝天白云。
6.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倡的做法是( )
A.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
D.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理念的理解和应用,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核心要求: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应提倡哪些做法,这要求我们从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清洁、促进水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每个选项的合理性。
【解答】解:A.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会严重污染水资源,影响水环境和水生态,与治理目标相悖,因此A错误;
B.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是保护海洋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维护水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符合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理念,因此B正确;
C.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进入水体,污染水资源,同时破坏水生态,不利于水资源的系统治理,因此C错误;
D.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会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与治理目标不符,因此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考察了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题目设计合理,选项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保护问题,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7.(1分)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用于食品防腐B.氮气用作保护气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我们需要根据各种气体的性质来判断其用途是否正确,例如,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解答】解:A.氧气具有氧化性,会加速食品的氧化变质,不能用于食品防腐,故A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以用作保护气,故B正确;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以用作电光源,故C正确;
D.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可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本题也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通过本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某品牌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回答8~11题。
8.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看,矿泉水属于( )
A.混合物B.单质C.纯净物D.化合物
【分析】根据矿泉水的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矿泉水中含有偏硅酸、钾、钙、氯化物等,属于混合物。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9.矿泉水中的“钾”指的是( )
A.物质B.元素C.分子D.原子
【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与元素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解答,这里的钙、镁、钾、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解答】解:矿泉水中含的钙、钾指的是元素,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
故选:B。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10.偏硅酸(H2SiO3)中,H、O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和﹣2价,则Si的化合价为( )
A.0B.+1C.+4D.+5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偏硅酸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价。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
11.矿泉水中所含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
A.CaOB.CaO2C.CaClD.CaCl2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钙元素显+2价,氯元素在化学式最后显﹣1价,所以化学式是:CaCl2。
故选:D。
【点评】解答本体关键是熟悉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回答12~13题。
12.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A.禁止吸烟B.禁止烟火
C.禁止燃放鞭炮D.禁止堆放易燃物
【分析】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烟火。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吹灭蜡烛——隔绝了氧气
B.煤炉火越扇越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燃气充分燃烧
D.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例如,用水灭火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吹灭蜡烛是因为吹气时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隔绝了氧气,故A错误;
B.煤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扇风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而煤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被降低,故B错误;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是因为燃气燃烧不充分,故C错误;
D.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是因为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使得燃烧更充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选项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燃烧现象,增强对燃烧原理的理解,同时,本题也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14.(1分)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钴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27
B.核外电子数为27
C.元素符号是C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g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7,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15~17题。
15.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SB.MgC.ND.P
【分析】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S是硫元素的元素符号,由偏旁“石”字可知,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不合题意;
B、Mg是镁元素的元素符号,由偏旁“钅”字可知,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符合题意;
C、N是氮元素的元素符号,由偏旁“气”字可知,氮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不合题意;
D、P是磷元素的元素符号,由偏旁“石”字可知,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
A.2OB.O2C.2O2﹣D.NO2
【分析】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和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没食子酸(C7H6O5)可用于制药。下列关于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5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没食子酸(C7H6O5)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错误;
B、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因此没食子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B说法正确;
C、没食子酸是由没食子酸分子构成的,没食子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故C说法错误;
D、没食子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16×5)≠6:5,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回答18~22题。
18.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
A.试管B.量筒C.烧杯D.燃烧匙
【分析】根据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陶土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试管可以用于直接加热,故选项错误。
B、量筒不能进行加热,故选项正确。
C、烧杯能进行加热,但必需垫上陶土网,故选项错误。
D、燃烧匙可以用于直接加热,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不能用于加热的仪器,了解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D.倾倒液体
【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故A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B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呈45°夹角,故C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略倾斜,故D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0.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和氧气两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B.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C.观察颜色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分析】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解答】解:A、空气和氧气两瓶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A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中,能使其复燃,空气中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B正确。
C、空气和氧气两瓶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C错误。
D、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而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氮气难溶于水,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观察,均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21.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CO2的试剂B.发生装置
C.收集方法 D.验证CO2溶解性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试剂来分析;
B、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溶解性的探究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因此实验室不能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故A说法错误;
B、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因此可选项图示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故C说法正确;
D、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下列关于两个水的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B.实验1,试管a中得到氢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
C.实验1,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改变
D.实验2,水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论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故A说法正确;
B、试管a中得到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该实验可以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故B说法正确;
C、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变,故C说法错误;
D、实验2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原理与实验结论、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23.(1分)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舰载机飞行员供氧面罩的供氧剂。Na2O2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X+O2↑,则X的化学式为( )
A.NaB.Na2OC.Na2CO4D.Na2CO3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X+O2↑可知,反应前有4个Na,8个O,2个C,反应后除2X外有2个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4个Na,6个O,2个C,所以X的化学式为:Na2CO3。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4.(1分)下列关于Fe在O2中燃烧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出热量
B.生成黑色固体Fe3O4
C.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Fe与生成物中铁元素质量相等
【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Fe3O4,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即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Fe与生成物中铁元素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1分)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B、白磷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13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130mL×15=26mL,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26=24mL刻度线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本部分共8题,共35分。
26.(2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湿衣服晾晒后变干,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其原因: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捞饺子对应的分离固液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是 过滤 。
【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点分析;
(2)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解答】解:(1)湿衣服晾晒变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水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去了。
(2)过滤是把不溶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捞饺子对应的分离固液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过滤。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较为简单,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27.(3分)某自热食品的发热原理是:将发热包放在容器底部,然后加适量的冷水即可加热食物。食品专用发热包的使用注意事项如图所示。
(1)氧化钙是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发热时起重要作用,其发热原理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①该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②该反应在生产、生活或实验室中还有哪些用途?
(2)请任选一条上图所示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说明提出这条注意事项的理由。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1)①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②在生活中,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在实验室中,也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在生活中可用于制自热火锅等,在生产中,可用于制熟石灰等;故答案为:在生活中,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在实验室中,也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在生活中可用于制自热火锅等,在生产中,可用于制熟石灰等。
(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需用热水;发热包内有铝粉,反应会产生氢气,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引起燃烧甚至发生爆炸;氧化钙有一定腐蚀性,不慎接触到眼睛时,应用水冲洗并立即送医;当手部弄湿时,不要接触发热包,以免水与氧化钙反应放热,引起烫伤等;故答案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需用热水(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5分)利用空气为原料合成氨(NH3)的主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1)Ⅰ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4+O2一定条件¯4H2+2CO。
计算:32kg的CH4参加反应生成H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3)Ⅲ中的反应对氮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该反应的认识。
【分析】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氧气与甲烷反应得到氢气,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氨气,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此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Ⅰ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32kg的CH4参加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为x,
2CH4+O2一定条件¯4H2+2CO
32 8
32kg x
328=32kgx,x=8kg;
(3)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反应涉及到物质的转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会发生改变,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故答案为:(1)物理;(2)8kg;(3)宏观:反应体现物质转化、有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有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微观: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种类改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转化和制备,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9.(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末,社会上主要存在三种汽车,其各自的主要性能如表。
表:19世纪末三种汽车主要性能对比
随着蓄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动汽车行业在21世纪迅猛发展。几类常用蓄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其中的锂电池目前被广泛使用,为更好的提高锂电池的性能,科研团队围绕石墨烯含量对锂电池电阻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由于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且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因其零排放、续航里程长等特点,走入人们视野,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1,电动汽车相比其他类型汽车的优势是 能源效率高、启动快(合理即可) (答出2条即可)。
(2)根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 能量密度 。
(3)根据图2,石墨烯含量与锂电池电阻的关系:在实验研究的石墨烯含量范围内, 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锂电池电阻减小 。
(4)氢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催化剂¯2H2O 。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氢燃料电池作为未来海车的动力能源的原因之一是续航里程长。 对 。
②由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对 。
【分析】(1)题目给出了19世纪末三种汽车(蒸汽机汽车、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的主要性能对比表格,要找出电动汽车相比其他类型汽车的优势。
(2)题目给出了几类常用蓄电池部分性能指标的图1,要找出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
(3)题目给出了石墨烯含量对锂电池电阻影响的图2,要找出石墨烯含量与锂电池电阻的关系。
(4)题目给出氢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题目给出两个关于氢燃料电池和电池体积相关的说法,要判断对错。
【解答】解:(1)从表格中可以看到,电动汽车的能源效率为50%,相比蒸汽机汽车的10% 和内燃机汽车的15% 要高很多;电动汽车启动时间是立即,而蒸汽机汽车启动时间为2min,内燃机汽车启动时间为5min;电动汽车噪声极小,而内燃机汽车噪声很大;电动汽车无排污,而内燃机汽车排污多,蒸汽机汽车排污少;电动汽车维修少,而蒸汽机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维修一般,所以可以答出能源效率高、启动快这两条优势;故答案为:能源效率高、启动快(合理即可)。
(2)观察图1,对比锂电池和镍氢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发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镍氢电池高;故答案为:能量密度。
(3)从图2可以看出,在实验研究的石墨烯含量范围内,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锂电池电阻减小;故答案为: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锂电池电阻减小。
(4)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催化剂¯2H2O;故答案为:2H2+O2催化剂¯2H2O。
(5)①从文章中可知,氢燃料电池汽车因其零排放、续航里程长等特点,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所以氢燃料电池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能源的原因之一是续航里程长,这个说法是对的;故答案为:对。
②观察图1,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能量密度最大,根据能量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能量密度越大,在提供相同能量时体积越小,所以这个说法是对的;故答案为: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目设计巧妙、信息丰富、考察点全面,通过本题,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关于汽车、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本题也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0.(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O2的制取实验。
(1)用KMnO4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的原因是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是A;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的原因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A;(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31.(5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验证O2的性质。
①A中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
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2)实验2,验证CO2的性质。
①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2处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 。
②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色 。
③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分析】(1)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
【解答】解:(1)①实验1,A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②倒入澄清石灰水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①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因此2处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②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③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②CO2+Ca(OH)2=CaCO3↓+H2O;
(2)①2处干燥的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②3处湿润的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色;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32.(5分)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某同学利用红磷和白磷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a、b、c处放置的试剂名称为 白磷、红磷、白磷 。
②可燃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点燃¯2P2O5 。
③容器中热水的温度范围是 大于40℃小于100℃ 。
(2)请你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置两支燃着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到罩在烧杯下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 。(可用图示或文字表述)
【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1)①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b、c处放置的试剂名称分别为白磷、白磷、红磷,通过a处白磷能燃烧c处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通过a处的白磷能燃烧b出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该实验中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
③该实验中为了能使白磷能燃烧,热水的温度应大于40℃,水的沸点是100℃,所以容器中热水的温度范围是:大于40℃小于100℃。
(2)燃着的蜡烛罩在烧杯下即可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所以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置两支燃着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到罩在烧杯下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
故答案为:(1)①白磷、红磷、白磷;②4P+5O2点燃¯2P2O5;③大于40℃小于100℃;
(2)在桌面上放置两支燃着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到罩在烧杯下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3.(6分)化学实验小组进行“大象牙膏”的趣味实验。在用KI溶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过程中,加入洗涤剂,会迅速喷出大量柱状泡沫,故形象地被称为“大象牙膏”实验。
【提出问题】影响“大象牙膏”泡沫喷出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室温下,实验小组向100mL锥形瓶中加入30%H2O2溶液和KI溶液(体积比为5:2),摇匀,再加入一定量的洗涤剂,记录锥形瓶中喷出泡沫柱的最高高度。
实验1:探究锥形瓶中液体总量对泡沫喷出效果的影响
实验2:探究洗涤剂对泡沫喷出效果的影响
【解释与结论】
(1)过氧化氢在KI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KI¯2H2O+O2↑ 。
(2)由实验1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总量对泡沫喷出效果有影响,其中喷出效果最佳时所对应的一组数据是 ② 。
(3)实验2中,①~⑥的目的是 探究洗涤剂浓度对泡沫喷出效果的影响 。③中,x= 2.0 。
(4)实验2中,探究洗涤剂体积对泡沫喷出效果影响的实验是 ⑦~⑩ (填实验序号)。
【反思与评价】
(5)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大象牙膏”泡沫喷出效果的因素还可能有 温度或反应物浓度或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 (写出一个即可)。
【分析】(1)过氧化氢在KI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1数据分析;
(3)根据实验的变量分析;
(4)根据实验的变量分析;
(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 KI¯2H2O+O2↑;
(2)由实验1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总量对泡沫喷出效果有影响,其中喷出效果最佳时所对应的一组数据是②;
(3)实验2中,①~⑥的变量为洗涤剂浓度,目的是探究洗涤剂浓度对泡沫喷出效果的影响。要统一变量,③中,x=2.0;
(4)实验2中,⑦~⑩的变量为洗涤剂体积,所以探究洗涤剂体积对泡沫喷出效果影响的实验是⑦~⑩;
(5)影响“大象牙膏”泡沫喷出效果的因素还可能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故答案为:(1)2H2O2 KI¯2H2O+O2↑;(2)②;(3)探究洗涤剂浓度对泡沫喷出效果的影响;2.0;(4)⑦~⑩;(5)温度或反应物浓度或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掌握,学会控制变量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汽车类型
燃料
能源效率
启动时间
最高时速
噪声
排污
维修
蒸汽机汽车
煤、木
10%
2min
64km/h
小
少
一般
内燃机汽车
汽油
15%
5min
32km/h
很大
多
一般
电动汽车
蓄电池
50%
立即
40km/h
极小
无
少
实验序号
30%H2O2溶液/mL
KI溶液用量/mL
洗涤剂体积/mL
泡沫柱最高高度/cm
①
2.5
1.0
1.0
22
②
5.0
2.0
2.0
65
③
7.0
2.8
3.0
55
④
10.0
4.0
4.0
54
⑤
15.0
6.0
6.0
45
⑥
20.0
8.0
8.0
46
实验序号
洗涤剂浓度/%
洗涤剂体积/mL
泡浓柱最高高度/cm
①
5
2.0
39
②
10
2.0
65
③
15
x
70
④
20
2.0
>90
⑤
25
2.0
57
⑥
30
2.0
44
⑦
20
1.0
不连续,无法测量
⑧
20
1.5
50
⑨
20
2.5
43
⑩
20
3.0
4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模拟考试试卷(有解析),共36页。
这是一份[化学]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考试试卷(有解析),共24页。
这是一份[化学]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有解析),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