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知人论世,《诗经》,知识链接,读诗入境,吟诵展示,活动一,描摹画面,场景再现,活动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无论是久远的过去,还是当下,我们都不能离开劳动而独活。对于现代劳动我们很熟悉,那么我们今天来“劳动之歌”展厅看一看久远的过去,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场景?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芣苢(fú yǐ)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描述画面,再现劳动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诗中的六个动词的顺序可以改变吗?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展现了劳动的过程与欢乐。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请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01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概括学习,深入理解鉴赏评价,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精品ppt课件,共1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说,《诗经》是谁写的,明确不能,问题探究,重章叠句,艺术特色,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