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单元教学评价 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8814/0-1736819705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单元教学评价 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8814/0-17368197059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单元教学评价 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8814/0-173681970601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单元教学评价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单元教学评价 试卷,共7页。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名师单元教学评价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jùn)其泉源 浚:疏通难(nàn)壬人 难:责难,责怪B.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再一次,又一次囷囷(qūn)焉 囷囷:回旋曲折的样子剽(piáo)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暴(pù)霜露 暴:通“曝”,暴露D.度(dù)义而后动 度:考虑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赞同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文末的“天下之大”指的是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灭亡的命运。B.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的共同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 多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C.针对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和保守的士大夫阶层的攻击,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一加以批驳,并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是一致的。3.下列对《谏太宗十思疏》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自然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主旨。B.全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进而引出“德 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进行论证,反其道而行之,则国不安。C.第2自然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D.第3自然段提出“积德义”的做法,即本文的中心内容“十思”,要求太宗励精图治,而不仅仅是消极 被动地“无为而治”。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两段文字补充完整。(1)古人写文章常借古讽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则说,“悲夫!有如此之势, , ,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讽刺北宋赂辽。(2) “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而“ , ”,则是历代很多君主的通病,也是所有创业者都应警惕的一种心态。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题。贾 生李商隐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②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①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这里接见贾谊。②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而致英年早逝。这首诗使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明妃①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②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③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④,人生失意无南北。【注】①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容貌美丽,远嫁匈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②塞南:指汉王朝。③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④长门闭阿娇:西汉武 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阿娇,即陈皇后,亦是“金屋藏娇”典故的女主人公。6.结合诗句,对加点意象进行分析。(1)泪湿春风鬓脚垂。 (2)只有年年鸿雁飞。 7.作者在画线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结合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此诗作于嘉佑三年(1058),当年王安石上书宋仁宗,力主变法遭拒。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借写昭君的遭遇,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阿房宫赋》中的节选片段,完成第9一 14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磚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 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 辞:告别B.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代词,指宫妃们的处所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幸:宠幸,宠爱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一旦:忽然有一天10.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的两个“之”相同,②的两个“而”不同。B.①的两个“之”相同,②的两个“而”也相同。C.①的两个“之”不同,②的两个“而”也不同。D.①的两个“之”不同,②的两个“而”相同。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翻译:宫人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幅容貌,都极尽妩媚娇艳,她们久久地伫立,远远地凝望,希望皇帝能 够宠幸自己。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翻译:秦国人喜爱繁华奢侈的事物,而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怀念自己的国家。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翻译: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翻译: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四句,交代了秦国宫女的不凡来源,有呼应篇首“六王毕,四海一”之效果。B.写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六国统治者抢夺 劫掠的行径。C.这段文字由古及今,借古讽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议论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的事实,讽谏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1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具体分析这 些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4.最后一句的四个“后人”所指是否一致?请作具体说明,并解释原因。 三、写作15.以“积于跬步与天下担当”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晰,不少于600字。答 案一、基础积累1.B(A.难:排斥;C. 剽piāo;D.度duó与:亲附,亲近)2.A(文末的“天下之大”指的是北宋王朝)3.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重点,第2自然段只是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的则是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之后)4.(1)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二、阅读理解5.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如写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君王召见贾谊讨论的却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是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应有的重用,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6.(1)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有咏昭君的“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简称,用来形容昭君容貌如春天一般明艳动人。(2)“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古人也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大雁南飞,表达王昭君远在塞外,故土难归,只能借南飞的鸿雁,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7.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家人传信的口吻,暗示昭君在匈奴不算不幸;而后两句则写在深宫中的陈皇后阿娇,汉武帝爱之则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宫。作者借两人的不同遭遇,抒发“人生失 意无南北”的感慨。8.王昭君本是绝代佳人,然而直到和亲之际,君王才一睹她真实的容貌,但也只能仰天长叹了。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作者借昭君之遭遇,寄寓自己不遇于时、才干难施的情怀。9.B(之:动词,到,往。)10.C(前一个“之”是代词,指代秦国从六国劫掠来的财物;后一个“之”是助词。前一个“而”表转折;后 一个“而”表承接。)11.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翻译:秦始皇喜爱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12.D(“可怜”,在这里是“可惜”的意思,庞大富丽的“阿旁宫”象征着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国,结果被付之 一炬,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无穷感慨)13.“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燦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会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的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妆、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是开 启下文。从而有力揭示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14.第一、二、四个“后人”的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当朝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 后的统治者。因为这篇赋文本身就是针对当时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的行为进行委婉的讽谏,所以主要是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三、写作15.答案略,从立论角度、论点观点、论证过程、行文结构、行文逻辑等角度评价。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