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年)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侂胄在军事上的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物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孙权与刘裕,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叹英雄千古难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洗刷。“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从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词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元嘉草草”三句,写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贸然出兵,结果全军溃逃,落得仓皇北顾。词人直陈史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由今忆昔。四十三年前,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的词人,率众渡准南归,原本想依靠朝廷的力量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壮志难酬。“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长江北岸的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军队南下江北后建立的行宫,现在这里祭神赛会,香火不断。词人借此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凭谁问”到结束,用廉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其实,不仅是不被重用,写这首词的半年以后,辛弃疾就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归铅山闲居终老。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讲和要求,韩侂胄被杀以谢罪。事情的结果证实了辛弃疾的预言。
    二、艺术特色
    第一,词人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不破坏诗歌的美。词人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词人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歌的本质。
    第二,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教授本篇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本篇运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何作用?以典入诗的好处何在?对读者有哪些阅读要求?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进行高中语文部编教材的学习有两条关键线索,一是学习任务群即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是人文主题即学习主题的学习。
    从任务群的角度来说,本单元并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教材中出现的第一次,第一单元“青春风采”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都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教材中的体现。学生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方式方法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具备一定的任务操作自主性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说,本单元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主题与前两个进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单元截然不同,学习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前两单元的学习方法有借鉴意义,但并不能直接复制。
    结合高中学段以前学生学习和平时阅读经验,学生对“写景抒怀”主题熟悉度较高,“自然情怀”这个情境也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密切,甚至在学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学生想通过阅读相关作品走进大自然来排解压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还是会激发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的。
    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深度解读作者的人文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层面。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初读诗词,正音正句;
    研习诗词的上阕和下阕,品味用典,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懂得词的文体特点及基本知识。
    3.理解本单元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写法知识。
    4.懂得豪放和婉约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传承、发展。
    5.背诵并默写。
    6.反复诵读,品味词作品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7.感受并概括每一首诗蕴涵的情感、情怀、胸襟。
    8.品味诗人语言的独特魅力。
    9.比照不同作品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体会豪放和婉约的美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篇需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建议
    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主赏析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词人的思想性格及其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2.比照品赏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3.豪放派和婉约派。
    4.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5.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难点:
    1.艺术手法、文体和主旨的内在关联。
    2.词人的创作风格。
    3.领会意象和作品基调的关系。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此时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学以致用,促进能力迁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和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同时也提升交流与语境、体验与感悟的学科素养。
    导入语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面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的调整,争取让学生激发关注和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策略:本环节耗时较长,可安排整节课来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汇总、分析概括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不需要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5.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又从“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够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学习策略:通过深入地查找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有利于培育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展示】
    文学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悲愤)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二)深入理解——评价鉴赏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教学策略: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提升欣赏与评价、直觉与灵感的素养。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于训练语感和语言审美评价能力,也为学生在写作中写出细节做铺垫。锻炼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积累与语感的素养。
    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运用教师点拨和合作探究法理解辛词用典的艺术手法。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7课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用典、对比、借代等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高频考点。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初读诗词,正音正句,研习诗词,品味用典,总结全词,研讨问题,课堂小结,背诵诗词,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探讨,深度探究,课外延伸,能力迁移,课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读学习目标,检查预习——完成情境默写,朗读全词,藏露之间见稼轩,进退之间懂稼轩,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