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洞穴 C. 圆形房屋 D.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被后人尊称为 “人文初祖” 的是( )
    A. 炎帝 B. 黄帝 C. 蚩尤 D. 大禹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 金文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隶书
    西周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修筑长城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广州
    与 “文景之治” 相比,“贞观之治” 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轻徭薄赋 B. 社会安定 C. 对外开放 D. 重用人才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 )
    A. 蔡伦 B. 毕昇 C. 华佗 D. 张仲景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 《论语》 B. 《史记》 C. 《汉书》 D. 《资治通鉴》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曹丕称帝 D. 孙权称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 迁都洛阳 B. 禁用鲜卑语 C. 学习汉族礼仪 D. 统一度量衡
    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的书法作品是( )
    A. 《兰亭集序》 B. 《玄秘塔碑》 C. 《颜氏家庙碑》 D. 《九成宫醴泉铭》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__________。
    夏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汉武帝时,派__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东汉末年,__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
    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__________著有《齐民要术》。
    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唐朝时,__________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三、材料分析题(共 2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李白《古风》
    材料二:秦始皇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三:“及至始皇……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一中的 “秦王” 指的是谁?(2 分)“扫六合” 指的是什么事件?(2 分)
    材料二中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什么影响?(5 分)
    材料三中秦始皇的这些做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6 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秦始皇有怎样的认识?(10 分)
    四、简答题(共 15 分)
    简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B。解析: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蓝田人距今约 115 万 - 70 万年,所以选 B。易错点:容易混淆不同古人类的生存年代,需牢记各古人类的大致距今时间。
    D。解析: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他们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既可以保暖,又能抵御野兽侵袭。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洞穴多为原始人类早期居住形式,圆形房屋一般不是半坡居民的典型房屋样式,所以选 D。易错点:对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居住房屋特点易混淆,要结合他们所处地域环境差异记忆。
    B。解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黄帝为 “人文初祖”。炎帝被尊称为 “神农氏”,蚩尤是与炎黄部落对抗的部落首领,大禹治水有功,后建立夏朝,所以选 B。易错点:对华夏族形成及 “人文初祖” 的对应人物记忆不清,需明确黄帝在华夏族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A。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商朝、周朝、秦朝建立时间均晚于夏朝,所以选 A。易错点:朝代更替顺序记忆混乱,要梳理清楚中国古代王朝建立的先后脉络。
    C。解析: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隶书是汉代流行的字体,所以选 C。易错点:对不同时期文字出现的载体及名称对应不准确,要记住典型文字的标志性特征。
    C。解析:西周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的王位传承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选 C。易错点: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功能混淆,要理解各制度实施的背景和目的。
    B。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扩充疆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称霸时间均晚于齐桓公,所以选 B。易错点:春秋五霸称霸顺序记忆不准确,要了解各霸主崛起的关键事件和先后顺序。
    B。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国”。郑国渠是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开凿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通的,所以选 B。易错点:对不同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者、地点、作用混淆,要详细区分各水利工程的关键信息。
    B。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所以选 B。易错点:对各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地位混淆,要梳理农民起义的历史脉络。
    A。解析: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因为文字统一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更顺畅,知识传播更便捷。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便于经济管理,修筑长城主要是防御外敌,所以选 A。易错点:对秦始皇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对应不准确,要理解每项措施针对的领域和带来的影响。
    B。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封制是西周制度,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制度,所以选 B。易错点: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细节混淆,要准确掌握推恩令的内容和效果。
    A。解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洛阳、成都、广州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选 A。易错点:对丝绸之路起点及路线关键节点记忆不清,要结合地图记忆其走向。
    C。解析:“文景之治” 强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安定,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贞观之治” 不仅有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等特点,还突出对外开放,唐太宗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如玄奘西行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重用人才不是 “贞观之治” 最突出区别于 “文景之治” 的特点,所以选 C。易错点:对不同盛世特点比较不细致,要深入分析各盛世形成的背景、政策及带来的独特影响。
    A。解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后的造纸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逐渐普遍使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华佗是东汉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所以选 A。易错点:对古代科技发明家及其成就对应错误,要记住各发明家的关键发明。
    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秦朝时佛教尚未传入,东汉、三国时佛教已在中国有一定传播,所以选 B。易错点:对佛教传入中国的大致时间记忆不准,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传播路径记忆。
    B。解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所以选 B。易错点:对不同史书的体裁、作者、记载范围混淆,要分类记忆各史书特点。
    B。解析: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淝水之战是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所以选 B。易错点:对古代以少胜多战役的交战双方、结果、影响混淆,要梳理各战役关键信息。
    D。解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孙权称王,建立吴国。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之后孙权称王,刘备称帝建立蜀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所以选 D。易错点: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及标志性事件理解不准确,要按时间顺序梳理三国建立的节点。
    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汉族礼仪,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以选 D。易错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始皇措施混淆,要分别掌握不同改革的核心内容。
    A。解析: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玄秘塔碑》是唐代柳公权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代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作品,所以选 A。易错点:对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及其作者对应错误,要记住各书法家的代表作。
    二、填空题
    打制石器。解析: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他们通过敲打石块制成简单工具用于狩猎、采集等活动。易错点:对北京人所处石器时代及工具类型记忆不准,要了解旧石器时代工具制作特点。
    禹。解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易错点:对夏朝建立者记忆混淆,要明确禹开启夏朝历史的关键地位。
    封建。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如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促使封建制度形成。易错点:对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变革方向及结果理解不清,要掌握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
    张骞。解析:汉武帝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了解西域情况,第二次出使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易错点: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次数、目的及意义记忆不准,要结合丝绸之路历史背景记忆。
    张仲景。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学奠定基础。易错点:对古代名医及其著作对应错误,要记住张仲景医学成就的标志性著作。
    《兰亭集序》。解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它体现了高超书法艺术,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易错点:对王羲之代表作记忆混淆,要明确其书法巅峰之作。
    《诗经》。解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05 篇,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多方面内容。易错点:对古代文学第一部总集名称记忆不准,要记住《诗经》的文学地位。
    贾思勰。解析: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等内容。易错点:对古代农学家及其著作对应错误,要记住贾思勰的农业研究成果。
    洛阳。解析: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易错点:对大运河中心城市记忆不准,要结合地图记忆其关键节点。
    鉴真。解析: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历经磨难,传播唐朝文化,如带去大量书籍、艺术作品等,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易错点: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及事迹混淆,要记住鉴真东渡的艰辛与成果。
    三、材料分析题
    答案:“秦王” 指秦始皇(嬴政);“扫六合” 指秦始皇统一六国。解析:诗中 “秦王扫六合” 描述的是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壮举,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易错点:对诗句中历史人物和事件指代理解不清,

    相关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期末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期末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