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 )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青铜器 D. 铁器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农作物种植 B.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聚落 D. 打制石器的使用
    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炎帝、黄帝 B. 尧、舜 C. 禹、启 D. 伏羲、女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 金文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隶书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春秋时期,打着 “尊王攘夷” 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
    A. 吴起变法 B. 李悝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申不害变法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荀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刀币 B. 布币 C. 半两钱 D. 五铢钱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秦的暴政 D. 戍边误期,按律当斩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丝绸之路开通后,传入中国的物品不包括( )
    A. 葡萄 B. 核桃 C. 水稻 D. 苜蓿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 )
    A. 蔡伦 B. 毕昇 C. 华佗 D. 张仲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
    A. 司马光 B. 司马迁 C. 班固 D. 范晔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的地方是( )
    A. 琉球 B. 夷洲 C. 海南岛 D. 澎湖列岛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统治者重视 D. 水利设施的兴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 迁都洛阳 B. 说汉语 C. 统一度量衡 D. 改汉姓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 )
    A. 《九成宫醴泉铭》 B. 《玄秘塔碑》 C. 《兰亭集序》 D. 《颜氏家庙碑》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__________,这种房屋适应了当地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_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_。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有__________。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__________、、。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__________。
    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__________”。
    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蜀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吴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和《》。
    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回国后著有《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被称为什么?(4 分)
    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6 分)
    根据材料二,“天下为家”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4 分)
    四、简答题(共 10 分)
    简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经济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B。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蓝田人距今约 115 万 - 70 万年。易错点:容易混淆不同古人类的生存年代,需牢记各古人类的大致生存年代,可通过制作时间轴对比记忆。
    B。解析: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较为粗糙、简单。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特征,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盛行,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推广。易错点:对不同时代工具类型特征混淆,要结合考古学分期及各时期生产力水平理解记忆。
    D。解析: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形成。打制石器主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取食物的工具,与原始农业兴起发展关联不大。易错点:对原始农业标志理解不准确,要从农业生产、生活定居等关键要素把握。
    A。解析:炎帝、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尧、舜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建立夏朝,启开启世袭制,伏羲、女娲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易错点:对华夏族形成及 “人文初祖” 对应人物记忆不清,需明确炎帝、黄帝在华夏族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A。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由禹建立。商朝、西周、秦朝建立时间均晚于夏朝。易错点:对我国古代王朝建立先后顺序记忆错误,要梳理清楚历史脉络,记住关键时间节点。
    C。解析: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吉凶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隶书是汉代流行的字体。易错点:对不同时期文字出现的载体及名称对应不准确,要记住典型文字的标志性特征。
    B。解析: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平民、奴隶等分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推举方式,郡县制秦朝推行,行省制元朝实行。易错点:对西周巩固统治的制度及其功能混淆,要理解分封制构建政治秩序的核心,诸侯需拱卫王室,同时享有一定自治权。
    B。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扩充疆土,成为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称霸时间晚于齐桓公。易错点:对春秋五霸称霸顺序记忆不清,要熟悉各霸主崛起的关键因素,掌握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
    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在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成效最大,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军功爵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吴起在楚国、李悝在魏国、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也有一定成效,但不如秦国显著。易错点:对战国各国变法成效比较模糊,要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全面性与深远影响,从经济、军事、政治多维度分析。
    C。解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易错点:对道家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混淆,要区分道家思想开创与传承脉络,把握老子核心思想及其对道家学派的奠基意义。
    C。解析:墨子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希望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孔子主张 “仁”“礼”,孟子主张 “仁政”,荀子主张 “礼治”。易错点:对古代思想家主张混淆,要区分不同学派核心思想,把握墨家思想精髓。
    C。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半两钱,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改变以往各国货币形制、重量不一的混乱局面。刀币、布币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货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易错点:对秦朝统一货币名称混淆,要记住半两钱作为秦朝官方统一货币的地位,了解其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作用。
    C。解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兵役,严苛的法律,沉重的赋税等,使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连年灾荒、民族矛盾尖锐、戍边误期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或次要原因。易错点:对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把握不准,要从统治者政策对百姓生活影响深度剖析,理解社会矛盾根源。
    B。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势力减弱。分封制是西周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易错点:对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混淆,要掌握推恩令的巧妙设计,理解其分化诸侯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A。解析: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但了解西域风土人情、政治格局,为后续行动奠基;第二次出使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交流,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其出使意义深远,是西汉外交开拓关键事件。班超是东汉经营西域的名将,甘英出使大秦未达目的地,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易错点:对西汉出使西域的关键人物混淆,要分清张骞、班超等人不同时期对西域开拓的贡献,明确张骞首开西域交流先河,开启丝绸之路辉煌篇章。
    C。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葡萄、核桃、苜蓿等西域特产传入中国,水稻原产于中国,是中国本土农作物,不是从西域传入。易错点:对丝绸之路传入传出物品混淆,要了解古代中外物产交流的方向及典型物品,记住中国本土主要农作物。
    A。解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后的造纸术原料易找,成本低廉,纸的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竹简、丝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华佗是东汉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易错点:对古代发明家及其发明成果对应错误,要记住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关键史实,以及他所使用的创新原料。
    B。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司马光主编的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班固著《汉书》,是东汉的断代史,范晔著《后汉书》。易错点:对古代史学家及其著作混淆,要分类记忆各史书的体裁、作者及记载范围,如纪传体通史、编年体通史、断代史等。
    B。解析: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早期重要史实,加强两岸交流,拓展吴国海疆探索,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琉球一般指现在的冲绳,海南岛、澎湖列岛在当时也有相应的历史活动,但与卫温此次航行目的地不符。易错点:对三国时期吴国航海探索目的地及现今对应地区混淆,要结合历史地图、古今地名对照,精准记忆。
    B。解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基础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水利设施兴修是促进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易错点: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导因素判断不准,要从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理解,认识到人力、技术输入对地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易错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始皇措施混淆,要分别掌握不同改革的核心内容,明确孝文帝改革聚焦民族融合与汉化进程。
    B。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等。《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著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著的药学著作。易错点:对古代不同领域的著作分类混淆,要区分农书、医学书、科技书等,记住各领域代表性著作及其作者。
    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后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对中国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秦朝时佛教尚未传入,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有一定发展。易错点:对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记忆不准确,要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佛教跨地域传播过程。
    C。解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作,《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楷书代表作。易错点:对古代书法家代表作及字体对应错误,要欣赏不同书法家作品,感受其独特韵味,准确记忆风格描述。
    B。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运河。洛阳地处中原,交通枢纽地位显著,以其为中心便于辐射四方,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南北经济
    干栏式房屋;潮湿多雨。
    解析: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潮湿多雨,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搭建房屋,房屋高出地面,既能防潮防虫蛇,又可通风散热,很好地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舒适与安全,体现古人因地制宜居住智慧。
    易错点:学生易混淆河姆渡与半坡居民房屋样式及对应环境,或不清楚干栏式房屋适应潮湿环境的具体原理,要结合地理气候知识,想象居住场景加深记忆
    2070;桀。
    解析:夏朝建立于公元前 2070 年,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开端,需精准记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荒淫无道,搜刮百姓,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导致夏朝国力衰弱,社会矛盾尖锐,最终走向灭亡,是典型暴君代表,记住其恶行助于理解夏朝灭亡原因。
    易错点:对夏朝建立时间易记错世纪、年份,对桀的事迹了解不深,混淆夏朝末代君主作为,要强化时间记忆,梳理桀暴政细节。
    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它巧妙利用岷江地形,鱼嘴分水,将江水分为内江、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进一步泄洪排沙,确保内江无过多泥沙淤积;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功能于一体,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 “天府之国”,为秦国农业根基、军事后勤提供强力支撑。
    易错点:对都江堰各部分工程名称、功能记忆不准,易遗漏关键作用,或混淆其在岷江水利体系运作原理,结合水利工程图,剖析水流走向、各部分协作,可清晰掌握。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解析: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工明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中央行政中枢,统领百官,事无巨细皆参与筹划;太尉掌管军事,负责军队调度、国防安全,确保国家武力后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纠察官员不法、失职行为,维护官场清正,三公相互制衡,保障皇权独尊,中央决策、执行、监督有序运行。
    易错点:易混淆三公职责,错记太尉管政务、丞相管军事等张冠李戴情况,要从行政、军事、监察职能本质理解,结合秦代政治架构特点记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弟,培养统治人才;选拔官吏侧重儒学素养,非儒学者仕途受限。通过思想统一,强化民众对皇权、国家认同,巩固统治根基,儒家思想从此主导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潮流。
    易错点:与秦始皇 “焚书坑儒” 易混淆,二者虽都为思想管控,但手段、目的、影响不同,需区分暴力禁绝与尊崇引导差异,理解儒家正统地位确立过程。
    “光武中兴”。
    解析: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局面,史称 “光武中兴”。刘秀经历战乱建国后,采取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如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田赋降至三十税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等,使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社会稳定,重现繁荣,是东汉初期盛世景象。
    易错点:易混淆东汉不同时期治世名称及对应皇帝,如与 “明章之治” 分不清,要记住刘秀开创 “光武中兴” 关键史实,对比各治世政策侧重、成效。
    曹丕;刘备;孙权。
    解析: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220 年他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开启曹魏政权,继承东汉北方核心地域统治权;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221 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凝聚人心,割据西南;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222 年称吴王,229 年称帝,国号吴,凭借长江天险,据有江东,开发东南沿海,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各自发展战略、文化独具特色。
    易错点:对三国政权建立者、称帝时间、国号及都城易混淆,要梳理关键信息对比记忆,结合地图明确势力范围,理解三国格局形成脉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解析: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其代表作《女史箴图》以宫廷女性为题材,通过细腻描绘人物神态、动作,展现古代女性贤德,画卷线条流畅、色彩典雅,兼具艺术与教化价值;《洛神赋图》依据曹植《洛神赋》创作,绘就人神相恋奇幻场景,顾恺之将曹植笔下洛神风姿、怅惘情思用画笔精妙呈现,人物飘逸灵动,山水烘托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代表当时绘画最高水准。
    易错点:对顾恺之画作名称、题材易混淆,或与其他画家作品张冠李戴,要欣赏画作图片、了解创作背景故事,感受独特风格魅力,强化记忆。
    洛阳;涿郡;余杭。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洛阳居中原腹地,交通枢纽地位显著,以其为中心便于辐射四方,贯通南北水系,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如物资运输、人员往来、文化传播,巩固隋朝统治,重塑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格局,后世多朝受益。
    易错点:对大运河起止点、中心城市及连接水系记忆易出错,结合地图,沿运河流向,依次标注记忆关键地点,明确其对全国经济联动关键纽带作用。
    天竺;《大唐西域记》。
    解析: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天竺(今印度),当时天竺佛教昌盛,玄奘为求佛法真谛,不畏艰险,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历经磨难抵达。回国后,依据见闻口述《大唐西域记》,详述西域、天竺等地风土人情、宗教文化、政治局势,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文化提供珍贵第一手资料,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拓展国人国际视野。
    易错点:易混淆玄奘目的地古今名称,对《大唐西域记》内容、价值认识不足,要结合历史地图明确天竺范围,了解书中记录对跨文化研究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
    答案: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被称为 “大同社会”。
    解析:材料中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体现当时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推选,如尧禅让舜、舜禅让禹,部落决策民主,人们互助互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没有私有观念,物资公有共享,尽力照顾弱势群体,这些都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阶段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典型特征,“大同社会” 是对这种理想公平、和谐、公有社会形态概括。
    易错点:学生可能对原始社会不同阶段特点模糊,无法精准对应材料描述,抓不住禅让制、公有观念等关键信息判断时期与社会形态,需回顾原始社会发展脉络,从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多层面加深理解。
    答案:变化:材料二反映出社会由 “天下为公” 变为 “天下为家”,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阶层,社会贫富分化逐渐显现,私有制确立。这种变化从夏朝开始,夏启继承王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标志着 “家天下” 的形成。
    解析:对比两则材料,从 “选贤与能” 到 “大人世及以为礼”,可见首领传承方式从民主禅让变为家族世袭,背后是社会制度深层变革。生产力发展催生私有财产,人们重视家族财富、权力传承,夏朝建立是关键转折点,政治上世袭制巩固家族统治,经济上私有制主导,社会阶层分化,与原始社会末期大相径庭。
    易错点: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性事件及系列社会变革理解不深入,易孤立看传承方式改变,忽略经济、阶层等深层次联动,要系统梳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过渡线索,从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角度剖析。
    答案:标志性事件是夏朝的建立,夏启继承大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影响:政治上,开启中国古代王朝世袭传承政治模式,强化家族统治,逐渐形成中央集权雏形,国王掌控最高权力,通过家族分封管理国家;经济上,推动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贵族、奴隶主占有大量土地、财富,促进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分工,以满足统治阶层奢华需求;文化上,促使等级观念、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如祭祀、丧葬等礼仪规范更严格区分阶层,为后世封建礼教奠定基础,强化社会尊卑有序意识形态。
    解析:夏朝建立作为关键转折点,在多领域重塑社会架构。政治上确保权力集中家族,为王朝延续提供保障;经济上统治阶层为维护地位,发展多元产业,改变原始简单经济;文化上利用礼仪固化阶层差异,从思想层面巩固新秩序。
    易错点:学生往往只关注政治权力交接,忽视经济、文化连锁反应,要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多元影响,从政治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剖析,拓展思维广度。
    答案:认识: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的公有、平等、民主的社会形态逐渐向私有制、等级分明、集权统治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受生产力推动,原始农业发展催生定居、私有制,进而引发政治变革;这种发展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演变,历史演进有其内在逻辑,虽有曲折但总体向前,后人可从发展规律中汲取经验,理解当下社会根源。
    解析:通过两则材料展现原始与早期奴隶社会对比,可见社会核心要素如所有制、权力结构、社会关系变化轨迹,背后根源是生产力进步,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工具革新带来生产盈余、人口聚集,连锁引发社会全方位转型,且各阶段紧密承接,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发展脉络,为后续历史铺就基石。
    易错点:缺乏宏观历史观,不能将材料细节串联成社会发展主线,易陷入单一事件,要学会跳出微观,俯瞰历史长河,把握发展大势与内在逻辑,多读通史培养历史思维。
    四、简答题
    答案: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经济措施:①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禁止地方郡国私铸钱币,此前私铸币质量不一、重量差异大,导致货币流通混乱,统一五铢钱后,货币规范统一,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交流;②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各地设盐官、铁官负责生产销售,盐铁是古代关键生产生活物资,专卖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垄断,强化国家经济管控;③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是在各地设均输官,负责征调、运输物资,根据京城需求,灵活调配物资,减少运输损耗;平准是在京城设平准官,调控市场物价,贵时抛售物资、贱时收购,平抑物价波动,稳定市场供需,保障百姓生活、国家经济平稳运行。
    解析:汉武帝时,汉朝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富商与地方势力勾结,扰乱经济,中央财政吃紧。上述措施从货币、产业、市场调控全方位出击,币制改革稳金融根基,盐铁专卖增国库收入,均输平准活物资流通、稳物价,协同强化中央经济集权,为大一统提供雄厚物质保障。
    易错点:对各项经济措施细节理解不准,如五铢钱统一前后对比、盐铁专卖运营机制、均输平准具体操作及关联,易混淆目的、作用,要结合汉代经济背景,剖析每项措施逻辑起点、实施路径、达成效果

    相关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3: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3,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2: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2,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