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2024)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 “克” 和 “千克” 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具体概念较为模糊,缺乏系统、准确的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通过直观体验和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然而,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建立克与千克的量化观念、理解两者换算关系等方面,需要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直观感知走向抽象认知,构建清晰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 “克” 和 “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能正确估量常见物体的质量,会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熟练读出秤上的刻度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数一数等实践活动,经历从直观感受物体轻重到量化认识质量单位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分享、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使用秤称量物体时,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深刻理解 “克” 和 “千克” 的含义,能够清晰区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掌握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熟练认读秤上的刻度,准确说出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建立 1 克的直观感受,感知 1 克物体的实际轻重,因为 1 克很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难把握。
    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灵活运用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这涉及到一定的抽象思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以直观演示和操作实践为主要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常见的用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图片,如食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超市里的秤等;动画演示克与千克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一些趣味练习题的展示。
    天平、盘秤、弹簧秤等不同类型的秤若干,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机会操作使用。
    1 角硬币、2 分硬币、黄豆、花生米、乒乓球、苹果、书包等各种实物,用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
    1 克和 1 千克的砝码若干,帮助学生建立标准质量的概念。
    为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记录称量结果、估计值等数据。
    自制的大卡片,上面标明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用于课堂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孩子们在超市购物的欢快视频,画面聚焦在零食区、水果区和蔬菜区,孩子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放到电子秤上称重计价。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营业员阿姨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有多重,该收多少钱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购物场景,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秤,有的说上面有数字。教师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秤上显示的那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吗?” 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时学生们可能会一脸疑惑,不太确定答案。
    教师趁机引出课题:“其实呀,那些数字表示的就是物体的质量,而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认识两个非常重要的质量单位 —— 克和千克。” 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认识 “克”
    教师拿出一枚 1 角硬币,放在手心,向学生展示,问道:“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的这枚 1 角硬币,看起来小小的、轻轻的,你们猜猜它大约有多重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说出各种答案。
    教师微笑着说:“大家的想法都很有意思,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重呢?这就需要请出一个小帮手 —— 天平。” 教师将天平放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重点强调指针指向中间刻度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
    教师把 1 角硬币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在另一端放上 1 克的砝码,慢慢地调整,让学生观察天平的指针变化。当指针指在中间刻度时,教师兴奋地告诉学生:“看,同学们,这枚 1 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 1 克。现在大家闭上眼睛,拿起这枚硬币,轻轻地掂一掂,感受一下 1 克到底有多轻。”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闭上眼睛,认真地掂着硬币,脸上露出新奇的表情。
    教师接着拿出一些黄豆、花生米等小颗粒物品,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称出 1 克黄豆、1 克花生米大约有多少粒,并记录下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天平的规范,如轻拿轻放、避免天平晃动等。学生们小组合作,有的负责操作天平,有的负责数颗粒数,分工明确,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请几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如 “我们小组称出 1 克黄豆大约有 7 粒”“我们小组发现 1 克花生米大约有 10 粒” 等。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对 1 克的质量有更深刻的直观感受。
    认识 “千克”
    教师拿起一个苹果,问:“同学们,这个苹果看起来比刚才的 1 角硬币重多了,那它大概有多重呢?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秤来称一称,看看谁能猜出这个秤叫什么名字。” 教师拿出盘秤,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观察盘秤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猜出这是盘秤。
    教师把苹果放在盘秤上,调整秤砣,让学生看清盘秤上的刻度和指针所指的位置,读出苹果的质量,假设苹果重 200 克。教师接着问:“如果是 10 个这样的苹果,总质量会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计算得出 2000 克。
    教师又拿出一个书包,放在盘秤上,学生们发现指针大幅转动,超出了刚才苹果称重时的刻度范围。教师说:“这个书包太重了,用克来表示不太方便,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 —— 千克。” 教师拿出 1 千克的砝码,放在盘秤上,让学生观察指针指向 1 千克的刻度,告诉学生:“这就是 1 千克,大家来掂一掂这个 1 千克的砝码,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再和刚才的 1 克比一比,是不是重很多呀?” 学生们轮流掂着砝码,纷纷点头,表示 1 千克确实比 1 克重得多。
    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一些大约重 1 千克的物品,如两袋盐(通常每袋盐 500 克)、一大瓶饮料等,学生们积极寻找,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 1 千克的认识。
    克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 千克 = 1000 克,向学生解释:“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 1 千克比 1 克重很多,那到底重多少呢?其实 1 千克就等于 1000 克,这是它们之间非常重要的换算关系,大家一定要记住哦。” 教师用彩色粉笔将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圈起来,强调重点。
    教师举例:“比如我们刚才称的那 10 个苹果,总质量是 2000 克,那换算成千克就是 2 千克,你们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 2000 克里面有 2 个 1000 克,所以就是 2 千克。教师通过多个类似的例子,如 3000 克是多少千克、5 千克是多少克等,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2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鸡蛋、香蕉、铅笔盒等,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凭感觉估计物体的质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公布答案,看看谁的估计最接近。例如,展示一个鸡蛋的图片,学生可能估计它大约重 50 克,教师公布实际质量约 60 克,对估计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不同物体,如乒乓球、苹果、书包等,让学生分组用秤实际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称量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核对,如有不同意见,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原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准确读出秤上的刻度。
    开展 “我说你拿” 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如 “请你拿出一个大约重 300 克的物品”,学生在自己的物品中寻找并拿出来,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准。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物体质量的认识,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 —— 克和千克,谁能来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认识克和千克的过程、建立质量观念的方法、称量物体的技巧以及克与千克的换算等知识。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 1 克很轻,像 1 角硬币那么重,1 千克很重,像两袋盐那么重。”“我学会了用天平、盘秤称东西。”“我明白了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等等。
    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如 1 克和 1 千克的标准质量感受、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准确认读秤上刻度的要点等,同时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出色表现:“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棒!大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学到了这么多知识。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克和千克。”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整理家里的厨房,找出至少五种标有质量的食品,记录它们的名称、质量,并用手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向家长介绍克和千克的知识。教师温馨提示:“同学们,在整理厨房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碰坏了东西,认真完成作业哦。”
    完成课本上对应的练习题,认真书写,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强调:“课本练习题要仔细做,做完可以让家长帮忙检查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今天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中间主板书:
    克和千克
    认识克:1 角硬币约重 1 克
    认识千克:1 千克砝码,两袋盐约重 1 千克
    换算关系:1 千克 = 1000 克
    称量工具:天平、盘秤、弹簧秤
    左侧副板书:
    1 克物品举例:黄豆、花生米等(配图)
    实验记录:1 克黄豆约有?粒,1 克花生米约有?粒
    右侧副板书:
    1 千克物品举例:书包、大瓶饮料等(配图)
    常见物体质量估计:鸡蛋约 60 克,香蕉约 150 克等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播放超市购物视频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质量单位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新知环节,利用天平、砝码、实物等多种直观教具,让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过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理解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尤其是在小组合作称 1 克黄豆、花生米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认识 1 克时,尽管学生通过掂硬币、称小颗粒物品有了一定感受,但仍有少数学生对 1 克的感知不够准确,在后续估计物体质量时出现较大偏差,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对极轻质量的把握还需加强,可在课后增加一些用 1 克小物件进行的练习活动。另外,在游戏环节 “我说你拿” 中,个别学生过于追求速度,忽略了对物体质量的准确判断,今后需进一步强调游戏规则,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体而言,今后的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薄弱环节设计专项练习,持续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

    相关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案,共4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