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5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沿河县境内小河口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一批陶器、骨器和200余件磨制石器。这些磨制石器有锛、斧、刀、凿、石网坠,纺轮和石饰品等。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该地先民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B.该地先民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D.该遗址具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2.《诗经·文王篇》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郑玄注云:“王之同姓之适(嫡)子也”;《礼记》言:“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上述记载与哪一制度有关
A.宗法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王位世袭制
3.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中出土了春秋莲鹤方壶,它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经典“遗物”。其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最引人注目的是盖顶一鸟耸立,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仿佛冲破了商周时期青铜世界的厚重威严。这反映了
A.春秋大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 B.郑国青铜文化深受他国的影响
C.春秋时期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 D.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4.“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顺应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变法改革,其中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光辉。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废分封,“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5.2014年9月,以“世界相遇,和平之波”为主题的世界和平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这一精神最接近的是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6.1975-1976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内史杂》中有一规定:有事情必须以书面形式请假,不许口头或别人代请。这说明
A.该规定的执行有利于秦朝长治久安 B.秦朝的文书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
C.该规定会造成君主独裁政治黑暗 D.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治
7.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根源于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皇权加强 D.导致了古代丞相制度的终结
8.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一评说指出了哪一制度的弊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西汉初年,承秦末之弊,战乱导致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到汉武帝初,“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府库余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 B.实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D.汉初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用五行的道理来说明人事,他认为土为五行之主,土德忠诚,是最为尊贵的,强调忠臣孝子应该效法土德,并由此说明了“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主张意在
A.维护“君权神授”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11.东汉时期豪强势力迅猛发展,正如《后汉书》中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据此可推知这一现象
A.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B.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C.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D.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
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华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13.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这体现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C.南方经济远超北方 D.激化南方人地矛盾
14.(魏晋时期)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并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旧氏贵族的势力 B.塑造正统地位巩固统治
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增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15.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全貌
C.体现唐代商业繁荣到达顶峰 D.反映了唐初社会的稳定发展
16.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体现了唐太宗
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已经实现各民族平等
C.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14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与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为后世所遵奉……(西汉初年)汉高祖采用的是混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尾大不掉”的态势,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说明秦朝重新建构的制度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指出汉武帝解决“尾大不掉”之势的措施?(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孟、荀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思想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控制方面有何异同?(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朔方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在服饰方面,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重视的是使用功能……服饰是民族的标识,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要想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进而统一天下,没有与之配套的章服礼仪是不成体统的。迁都的同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胡服,服装一律依汉制,通过衣冠礼乐的改革进行汉化改制。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10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的理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主。第三,思想统一。有了统一的思想,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通无阻,人民的行为才能有明确的规范,国家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第四,民族统一。无论是华夏还是周边少数民族,人人都可以接受周礼,都可以成为“中国之人”。因此,华夏族应当通过加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交往,实现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大一统”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7届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共14分)
(1)原因: 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②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③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建构:皇帝制度;官僚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 郡国并行制。(2分)
措施: ①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②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③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8.(共14分)
(1)主张:仁政;爱民。(任答一点得2分)
(2)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①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
②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不同点:①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相同点:两者均属于思想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任答一点得2分)
19. (共12分)
(1)举措:①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
②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
③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2)原因:
①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希望通过汉化改革来加强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基础;
②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统一北方,民族隔阂和民族交融并存;
③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制度,服饰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制有助于提升北魏
政权的正统性和文化认同感;
④迁都洛阳。(任答2点得4分)
影响:积极:①促进少数民族汉化,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②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④促进民族交融;
⑤促进儒家思想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消极:①短期内激化了内部矛盾;
②鲜卑族尚武精神遭到了消磨。(任答1点得2分)
20.(共12分)
示例一:
观点:政治一统有利于天下一统(3分)
论述: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实现了政治上的天下大一统。在这一基础之上,秦始皇得以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兵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在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收复河套地区,并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南方,征服了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唐高祖李渊起兵反抗,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大一统。在唐代统一基础上,各代君主励精图治,唐王朝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并强化与少数民族的联系,通过战争、会盟、和亲、设置机构进行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和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8分)
结论:综上所述,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天下一统。(1分)
【评分细则】
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1
2
3
4
5
6
7
8
D
A
A
B
B
B
C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A
B
B
D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西安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