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巩固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精读Ⅰ,课内精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回答下面问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1.诗歌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其中的“之侧”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句“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3.诗的结尾安排“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4.全诗塑造了哪些审美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课内精读Ⅱ
1.我们或许见过雪山落日,或许见过攀岩比赛,或许还见过蜘蛛人的表演,但我们或许没有见过将这种种意象组织在一起的诗篇,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和主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解析
一、课内精读
1.答案:此诗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所以说是“仅能征服”。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题目中是“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
2.答案:这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更表现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这显然不仅是攀登者当时的处境,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
3.答案:安排这一细节,旨在告诉我们: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还是风格,都相差悬殊。但就是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诗人几乎在一刹那改变了自己,了无痕迹地与蜘蛛取得了认同和默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4.答案: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锈蚀的岩壁、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意境,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虽然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意志没有消沉,仍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二、课内精读
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贴身绝壁登山的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壮观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彰显出人类生命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诗中“我”的形象;其次理解诗中如“太阳”“棕色深渊”“峨日朵之雪”“蜘蛛”等意象,它们共同营造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氛围,衬托出攀登者的顽强与坚韧,从而表现了主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复习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小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23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3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