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名师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名师导学案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名师导学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学案设计,共5页。
    1.能从词语的“家族”和“系统”出发,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不断丰富熟语积累,自觉积累词语。
    2.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不同,能结合典型例句理解词义演变的常见类型和常用多义词词义之间的关系。
    3.学会从词义、色彩等角度辨析具体语境中词义的细微差异,学会梳理、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学习活动
    活动一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要想句子表情达意精妙,词语的选择就既要准确,还要生动。古人因为锤炼词句流传下来很多佳话,比如写下“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破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的张先喜好用“影”字,被称作“张三影”。一个诗人会因为一个字而获得如此美称,正是世人对其精心锤炼词语的赞许。
    很多现当代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经历,请思考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范例,以及《孔乙己》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词语锤炼的范例,探究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经典范例,完成一份读书笔记,可以和同学交流词语运用恰当、合适的经验。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活动二
    语言表达除了传递语义信息,还要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词语运用除了要准确,还需要注意其感情色彩、情感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负载着丰富复杂的情感信息,运用准确就容易产生耐人寻味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效果。很多经典作品中有大量的这种范例。
    思考《拿来主义》的两个语段中加点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再整理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所有作品,梳理其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运用范例,做一组词语辨析知识卡片,和同学进行交流。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美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活动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又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有很多作家作品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还有陈忠实、贾平凹笔下的西北,等等,正是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表现出作家的独特个人风格。
    梳理《溜索》和《蒲柳人家》以及初中课本中其他富有地域特色的小说,探究这些作品在词语选用上各自体现出怎样的地方语言风格,写一篇语言札记。
    活动四
    语体是言语的功能变体,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进行交际、表达的时候,由于内容、对象、场合等的不同,精心选择带有语体色彩的词语,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有积极的意义。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就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结合前面各单元文学任务群的实施,在课外阅读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梳理相应的范例,写一则语言短论,具体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词语的语体色彩来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
    梳理与探究
    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学过的课文,或者课外的经典文本、自己的习作中梳理相应的例句,对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评点。
    示例
    老栓慌忙摸出洋线,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鲁迅《药》)
    明确:精选动词,勾画了刽子手凶暴、贪婪的形象:突出了华老栓善良、懦弱的性格。
    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原色
    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明确:“刷新”和“审美”,“擦亮”与“原色”本来不是词语的习惯搭配,在这里移用以表现工匠的行为价值之深。辅以排比、对偶等句式的作用,体现出作者的语言艺术匠心。
    2.词语的感情色彩除了词语原本的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属性外,还会发生词语感情色彩的转化。词语的运用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助语境的“调色”作用,往往会让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生成更加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审美信息。请仿照下面的示例,思考句子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运用的特点,再从学过的课文,或者课外的经典文本、自己的习作中梳理相应的例句,和同学进行交流。
    示例
    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说他们的打扮很难看,不务正业,固守着清朝的陋习。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吴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诗经·大雅·云汉》)
    明确:这里的“兢兢业业”指的是害怕危险,是一个中性词;“兢兢业业”现在表示做事谨慎诚恳,含有褒义色彩
    3.下面三组材料是金文明在《月暗吴天秋雨冷》中对余秋雨作品中词语运用的评析,你同意评析的观点吗?请从词语搭配创新的角度,讨论这组评析。如有不同的看法,请把你的看法写成一段短论。
    (1)浩茫无边的“百代”和不得安生的“百代”
    ①看淼淼百代,偌大的中国会有哪个人,敢用别的书写工具来写信记账?(《笔墨祭》)
    谁都知道,“百代”是个时间概念,不用来表示空间。而“淼淼”则从古到今,只形容水势的浩茫无边。用“淼淼”来跟“百代”搭配,就像把裤子套到头上一样,实在是会让人忍俊不禁的。
    ②陶渊明《桃花源记》轰传百代,就在于它开凿了这样一个洞口。(《白莲洞》)
    “轰传”是闹哄哄地传播开去,一般用来指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奇事,而且时间不会太久。久了也就“轰”不起来。余先生这本《文化苦旅》刚上市的时候,确是热闹了一阵子,但能不能叫“轰传”呢?恐怕还说不上。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使把古今所有版本的印数加起来,也抵不上《文化苦旅》的十分之一。人们读它时,大多低声吟诵,调门一高就没味了,哪里会出现轰传的场面呢!而且不“轰”则已,一“轰”便轰上个千秋百代,还让不让人活了?
    (2)莫把“天天”当成“一天天”
    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五城记》)》
    “天天”是“每天”“每一天”的意思,它用作动词的状语,后面不能加“地”。如天天向上、天天锻炼、天天到厂里去上班,说成“天天地向上”“天天地锻炼”“天天地到厂里去上班”,恐怕小学生听了都会发笑。哪有这样说话的啊!
    如果不是“天天”而是“一天天”,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因为“一天天”是表示“一天一天地”“逐渐”“渐渐”的意思,用它作状语来修饰动词,后面就可以加“地”字,当然也可不加。如“他一天天地长大了”“祖国正在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也可说成“他一天天长大了”“祖国正在一天天强大起来”。余先生那个句子,用的是“天天”,表示的也是每天都在进行着接力赛,所以不能加“地”。
    (3)由形容词向动词的创造性转换
    几大佛教名山一直香烟缭绕地堂皇在那里……(《家住龙华》》
    “堂皇”本来是个形容词,好像从来没有人把它当作动词使用过。余先生在这里破天荒地用上了,这也应该算是他的创造。但这样的创造,读起来实在有点别扭。不知道别人感觉怎么样。佛教名山,香烟缭绕,梵音呗诵,声闻天宇,在善男信女们的眼中,它们永远是崇高、神圣的地方,可以用堂皇、宏伟、庄严、肃穆等一系列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按照余先生创造的由形变动的规律,既然可以说“堂皇在那里”,那么,似乎也可以说“宏伟在那里”“庄严在那里”“肃穆在那里”,谁有理由说它错呢?不过,假如大家都这样随便来创造,事情岂不要乱套?譬如“灿烂的朝阳升起在东方”,可以改成“升起的朝阳灿烂在东方”;“慈祥的父亲愉快地笑着”,也可改成“愉快地笑着的父亲慈祥着”。这样的用法多起来,可怎么收拾啊!你要是批评它,人家马上会反唇相讥:形容词就是可以当动词用嘛!这又不是我的发明,人家散文大师余秋雨早就在创造了,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
    看起来,语言的创新,还得要注意约定俗成。一味地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弄得不好,很可能会成为一种不良风气的始作俑者,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