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理清结构层次,把握诗歌情感。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哪些中国古诗以“大海”为意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点拨:大海象征辽阔的、庞大的事物。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白居易《长恨歌》
点拨:大海象征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仙境,寄托古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对理想的寄托与追寻,间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点拨:大海象征朦胧多义、隐约曲折、委婉含蓄、浑融婉转的艺术形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点拨:大海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情绪、情愫,作者的情感宛若这大海蔚蓝色的忧郁,又似这大海辽远而寂寥到望不到边际。
二、人物简介
理清结构
线索:和大海的感情交流
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品析语言
1.第一部分:与大海告别
1.1诗歌第一节: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思考: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时代背景:沙皇专制统治
个人处境:遭受流放,备受压抑
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
点拨: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2诗歌第二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思考:第一节和第二节为何要两次提到“最后一次了”?
第一节从视觉着手,第二节从听觉落笔,都体现出大海的雄浑和壮美。
大海自由奔放, 雄浑沧茫, 具有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在诗人心中, 大海容光焕发, 有着蔚蓝色翻滚着光泽的雄姿, 有着深沉浑厚的音响, 有着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它时而温柔娴静, 时而惊涛骇浪, 时而深情缱绻, 时而抑郁幽怨。大海胸怀博大, 气度恢弘,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力量, 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想到自己诗人又满怀心事, 忧愁不安, 静静地向大海倾诉自己的烦恼和苦闷, 倾诉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力反抗。此时被软禁的诗人多么想象海浪一样冲破束缚, 自由自在地奔跑、跳跃。
2.第二部分:面对大海的联想
2.1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思考: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2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思考:诗人为何要提及拿破仑?他为何“在苦恼里长眠”?
诗人既歌颂拿破仑为自由民主而战, 又批评他的专制、侵略。“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长眠在苦难之中”, 这些诗句流露出冷峻的批评, 拿破仑最初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但后来追逐权欲、侵略扩张、残暴至极, 给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最终他兵败滑铁卢, 流放圣赫勒拿岛, 孤独病死, 似乎是自作自受, 罪有应得。谁敢践踏自由, 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为伴。
2.3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思考:“桂冠”指什么?诗人为何提及拜伦?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即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奔涌,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怀念大海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思考:“你”是谁?诗人为什么要与“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与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寂静的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全文写作特色总结:
1.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2.把大海拟人化,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体悟情感。
思考: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1.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海之恋
2.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海之思
3.永久怀念大海——海之念
课堂总结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作者生平介绍,朗读课文,听朗诵范文,诗文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探讨,反复朗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研习课文,再读课文,体味情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