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文化素质测试(期中)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文化素质测试(期中)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 B.贵族等级制度形成
C.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D.社会阶层分化出现
2.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大型墓
使用木棺。随葬品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
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
小型墓
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3.西汉建立之初,司法上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城旦”(修城墙)、“为舂”(舂米)、“伐薪”等劳动改造。这说明汉初()
A.提倡法家思想 B.强调外儒内法 C.注重教化百姓 D.实行休养生息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6.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A.提高官员素质 B.扩大统治基础 C.削弱承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9.宋代以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骚客,大都对西汉大将军卫青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在宋代,人们对卫青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从认为他是一个为国家开疆拓土、为人谦和的儒将,转变为一分为二的看法: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行为有所诟病。对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A.卫青政治上无所建树 B.理学思辨思维影响深远
C.宋朝推行崇文抑武国策D.两宋时期边境形势严峻
10.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
11.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土司制度
12.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边疆不同,元朝统治者的边疆管理体现在“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 B.灵活变通因地制宜
C.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13.比较下列两幅地图,相对于唐朝,元朝行政区划()
A.体现了因俗而治 B.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C.打破了山川形势D.保证了地方局势稳定
14.如图为北宋东京城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
A.军事功能凸显 B.民族融合加强 C.坊市制度瓦解 D.城市管理混乱
15.史载:“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既借之后,历数年不索取,待其息多,又设酒食招诱,使之结转,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这反映了宋代社会()
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D.“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16.下图所示为元朝中期每年征收的税粮来源。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运河经济高度繁荣
C.农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D.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以明经、进士为重。制举由皇帝主持,形式、内容多为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等科。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宋初,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实施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宋神宗时,取消明经等科,专试进士,以时务策为主。此外,政府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
-摘编自李虎《科举制演变刍议》
材料二元朝完成大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摘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在人多地少的困局中,农业经济进一步走向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借助于有利的资源条件,工商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海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刘文波《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变迁与海外贸易-兼析泉州古代经济发展之路》
根据材料,围绕“宋元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秦灭汉兴,最紧要的是与民休息,所以道家之学,一时甚盛。然道家所谓无为而治,乃正常的社会说法。到武帝,儒学遂终于兴起了,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治经之路,随时间推移,愈走愈窄,故严重阻碍了儒学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道教获得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束缚,故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此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以后思想文化“归于一统”的主要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路线带来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程朱理学的形成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及简析
答案
1.D 2. C 3. D 4. B 5. D 6. B 7. C 8. D 9. C 10. C 11. A 12. A 13. C 14. C 15. A 16. D
2.(1)特点:唐科举常举和制举并存,科目多样,宋科举人数增加,考试内容和形式变化,制度更加完善。积极影响: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2)主要特点: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3.(示例)论题:宋元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阐述:宋元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工商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工商业经济地位突出,海外贸易成就举世瞩目,如泉州成为重要港口。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学艺术世俗化,如宋词、元曲兴起。同时,商业发展冲击传统重农抑商观念,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4.(1)主要路线:淘汰无用学说,留存有用学说;融合诸家学说。历史影响:秦用法家统一六国;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有利于恢复经济;汉武帝时儒家兴起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2)形成特点:儒学发展困境中形成;融合佛道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由儒家学者创立。背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发展受阻;佛道思想冲击;社会危机频发;平民阶层崛起。
(3)认识:思想文化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不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简析
1.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差异表明社会阶层分化出现,D 正确;母系氏族社会瓦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A 错误;贵族等级制度形成不全面,B 错误;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标志不只是墓葬,C 错误。
2.图①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图②是宋代二府三司制,图③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图④是西汉中外朝制,C 正确,A、B、D 错误。
3.汉初司法改革体现休养生息政策,D 正确;汉初提倡黄老之学,A 错误;外儒内法是汉武帝时期,B 错误;教化百姓不明显,C 错误。
4.秦以前封建统治是贵族政治,秦以后郡县政治是官僚政治,B 正确;秦以前未加强中央集权,A 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C 错误;郡县制维护封建制度,D 错误。
5.赋税制度变化表明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减弱,D 正确;未废除人丁税,A 错误;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在材料未体现,B 错误;材料未体现赋税剥削沉重,C 错误。
6.唐太宗看重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B 正确;提高官员素质、削弱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不是主要目的,A、C、D 错误。
7.宰相制度变化反映皇权逐渐加强,C 正确;宰相制度未废除,A 错误;行政效率提高不明显,B 错误;官员队伍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D 错误。
8.思想活跃,多种思想并存,呈现多元特征,D 正确;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不频繁,A 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唐宋时期,B 错误;佛教本土化不全面,C 错误。
9.宋代崇文抑武国策影响人们对卫青看法转变,C 正确;卫青有历史功绩,A 错误;理学思辨思维影响不大,B 错误;边境形势严峻与对卫青看法转变关系不大,D 错误。
10.增设通判监督知州体现中央集权,C 正确;三衙掌握禁军统兵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专掌军政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A、B、D 错误。
11.辽代推行南北面官制,A 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制度,B 错误;四等人制是元代制度,C 错误;土司制度是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制度,D 错误。
12.元朝对边疆管理力度加强,A 正确;材料未体现灵活变通、民族平等、行政效率,B、C、D 错误。
13.元朝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形势,C 正确;因俗而治不明显,A 错误;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不准确,B 错误;不能保证地方局势稳定,D 错误。
14.北宋东京城商业繁华地区众多,坊市制度瓦解,C 正确;军事功能不凸显,A 错误;民族融合加强在图中未体现,B 错误;城市管理混乱不准确,D 错误。
15.材料反映宋代土地兼并现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A 正确;“惟以资产为宗” 是赋税制度,B 错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是财政支出,C 错误;“取士不问家世” 是选官制度,D 错误。
16.元朝税粮来源分布说明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D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A 错误;运河经济繁荣在图中未体现,B 错误;农业税收是主要财源不明确,C 错误。
17.(1)特点从科举类型、科目、人数、内容形式等方面概括;积极影响从人才选拔、官员素质、中央集权、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2)主要特点从行省权力与中央关系回答;意义从加强集权、国家统一、制度变革、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
18.开放性试题,论题围绕宋元经济,阐述从农业发展对工商业影响、工商业发展表现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主要路线从材料概括;历史影响从秦、汉初、汉武帝时期思想文化作用等方面回答。(2)形成特点从儒学困境、融合思想、适应需求、学者创立等方面归纳;背景从儒学受阻、佛道冲击、社会危机、平民崛起等方面分析。(3)认识从思想文化与社会关系、思想融合、时代性适应性、推动作用等方面总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文化素质测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