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文化素质测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文化素质测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 B.贵族等级制度形成
C.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 D.社会阶层分化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中国山西陶寺遗址)。根据题干表格对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的归类分析可知,墓葬出现大小的差别,随葬品也存在多少贵贱的区别,体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说明社会阶层分化出现,D项正确;缺少时间的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形成,时间不符,排除B项;早期奴隶制国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复杂的体系构建,仅凭墓葬的差异信息还不足以表明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大型墓
使用木棺。随葬品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
使用木棺 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
小型墓
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宋朝时期(中国)。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中外朝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据②图示信息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据③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中枢机构属于秦朝时期;据④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隋唐时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③①④②,故选C项,排除A、B、D项。
3.西汉建立之初,司法上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城旦”(修城墙)、“为舂”(舂米)、“伐薪”等劳动改造。这说明汉初()
A.提倡法家思想 B.强调外儒内法 C.注重教化百姓 D.实行休养生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汉初逐步废止了秦朝的重刑罚,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改造,说明汉初重视民本,实行休养生息,D项正确;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而非法家思想,排除A项;强调外儒内法是汉武帝时期的,而非汉初的,排除B项;教化是教育感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非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贵族政治的表现;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B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分封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主要影响之一是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D项正确;两税法反映了古代赋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演变,但并未完全取消人丁税,排除A项;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主要是租庸调制呈现的作用,排除B 项;材料体现的是税制改革,没有体现C项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A.提高官员素质 B.扩大统治基础 C.削弱承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发挥了较大作用,符合材料“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的说法,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削弱相权及提高行政效率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 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初唐到唐中叶以后,三省长官从宰相到成为荣誉职务,反映了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逐渐加强,C项正确;据所学,明朝朱元璋时,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说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不能得出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知,思想发展出现多流派,呈现出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并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无法得出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排除C项。故选D项。
9.宋代以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骚客,大都对西汉大将军卫青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在宋代,人们对卫青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从认为他是一个为国家开疆拓土、为人谦和的儒将,转变为一分为二的看法: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行为有所诟病。对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A.卫青 政治上无所建树 B.理学思辨思维影响深远
C.宋朝推行崇文抑武国策 D.两宋时期边境形势严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宋以前对汉代武将卫青的评价充分肯定,到了宋代,人们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行为有所诟病,对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解读合理的是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C项正确;宋代诟病卫青,并非因为卫青在政治上无所建树,排除A项;理学思辨思维影响深远,指的是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后世影响大,而这不能解释宋代诟病卫青,排除B项;两宋时期边境形势严峻,更需要武将守边,排除D项。故选C项。
10.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而军权直接由皇帝掌握,以此加强皇权,排除A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制约宰相,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B项;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1.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土司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也就是南北面官制,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C项;土司制度是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边疆不同,元朝统治者的边疆管理体现在“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 B.灵活变通因地制宜
C.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 D.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呈现出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A项正确“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元朝的边疆管理”,而“注重地方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比较下列两幅地图,相对于唐朝,元朝行政区划()
A.体现了因俗而治 B.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C.打破了山川形势 D.保证了地方局势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相对于唐朝,元朝的行政区划一改以往以山川形势为依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A项;清朝前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如图为北宋东京城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
A.军事功能凸显 B.民族融合加强 C.坊市制度瓦解 D.城市管理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北宋东京城示意图的信息“商业繁华区、瓦肆”可知,北宋东京城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东京城的经济功能凸显,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融合加强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城市管理混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史载:“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既借之后,历数年不索取,待其息多,又设酒食招诱,使之结转,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这反映了宋代社会()
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D.“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宋代社会中富人通过放贷、收取高利息、诱使借款人以田产抵债等方式进行土地兼并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土地所有权频繁变更,体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社会状况,A项正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的是唐朝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反映的是宋代冗兵带来的冗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的是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下图所示为元朝中期每年征收的税粮来源。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运河经济高度繁荣
C.农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中期每年征收的税粮来源”可知,江浙,江西,湖广行省提供的税粮的占比是54%,而北方的腹里与河南行省的占比是4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的农业水平超过北方,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差异,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叶,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朝中期已经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之后的时期,排除A项;从图中给出的税粮来源分布情况,无法直接得出运河经济高度繁荣的结论。因为图中没有关于运河与税粮来源之间的关联信息,排除B项;仅从图中各行省税粮占比情况,不能确定农业税收就是主要财源,图中没有与其他财源对比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以明经、进士为重。制举由皇帝主持,形式、内容多为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等科。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宋初,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实施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宋神宗时,取消明经等科,专试进士,以时务策为主。此外,政府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
-摘编自李虎《科举制演变刍议》
材料二元朝完成大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摘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答案】(1)特点:科考门类多样;取士范围逐渐扩大;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考试程序逐渐规范;注重考试公平;考试内容以儒学为核心等。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文教事业和儒学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2)特点:行省集中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仍受中央领导,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特点:据材料二“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可得出“科考门类多样”“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可得出“取士范围逐渐扩大”“宋初,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可得出“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宋神宗时,取消明经等科,专试进士,以时务策为主”可得出“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可得出“考试程序逐渐规范”和“注重考试公平”。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宋科举制发展对统治基础、官员素质、文教事业、学术风气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分析可知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文教事业和儒学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元代。特点:据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可得出“行省集中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仍需中书报可而后行”可得出“但仍受中央领导,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意义:根据材料中“行省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得出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根据材料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得出行省受中央领导,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在人多地少的困局中,农业经济进一步走向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借助于有利的资源条件,工商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海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刘文波《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变迁与海外贸易-兼析泉州古代经济发展之路》
根据材料,围绕“宋元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宋元时期,农业经济的突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阐述: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方面,精耕细作成为主要模式。农民们更加注重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社会稳定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广泛开展。棉花、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些经济作物不仅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还成为重要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例如,棉花的种植和大力推广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突破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可以投入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宋元时期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宋元时期,工商业经济地位的上升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
阐述:宋元时期,工商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制瓷、造船等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纺织业生产出精美的丝绸和棉布,制瓷业生产出的瓷器更是闻名遐迩,造船技术的提高使得商船更加坚固耐用、载货量增大。这些高质量的商品不仅供给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海外。商业的繁荣促使城市经济活跃起来,泉州、广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中店铺林立,商业活动频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商人。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通过市舶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总之,宋元时期的政府积极支持和发展工商业经济,工商业经济的突出地位则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宋元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认识,题干要求围绕“宋元经济”这一主题,据材料“农业经济进一步走向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借助于有利的资源条件,工商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可知宋元时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拟定论题:宋元时期,农业经济的突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宋朝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土地利用效率,粮食产量得到提高,这也为人口的增加提供基础,北宋末期我国人口首次达到一亿。在粮食作物产量提高的背景下,经济作物得以大量种植棉花、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些经济作物的发展不仅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还成为重要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在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农民手中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到市场出售,从而推动商品市场尤其是基层市场的繁荣。
最后,强调宋元时期农业突破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宋元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认识,题干要求围绕“宋元经济”这一主题,据材料“工商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海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知,宋元时期,工商业经济地位的上升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据此可以拟定论题为:宋元时期,工商业经济地位的上升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
其次,结合史实阐释。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政府对商业的限制相对较小,这一时期工商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制瓷、造船等行业技术不断进步。造船业的发达为远洋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手工业产品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再加上国内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经济活跃,泉州、广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宋元时期政府积极支持海外贸易,市舶司等机构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最后,强调宋元时期 政府积极支持和发展工商业经济,工商业经济的突出地位则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秦灭汉兴,最紧要的是与民休息,所以道家之学,一时甚盛。然道家所谓无为而治,乃正常的社会说法。到武帝,儒学遂终于兴起了,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治经之路,随时间推移,愈走愈窄,故严重阻碍了儒学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道教获得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束缚,故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此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以后思想文化“归于一统”的主要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路线带来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程朱理学的形成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主要路线: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形成特点:吸收了佛、道教的因素;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儒学受到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宋代社会危机出现;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经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科举制发展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3)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深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以后(中国)。主要路线:据材料“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秦灭汉兴,最紧要的是与民休息,所以道家之学,一时甚盛”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可以从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角度进行说明,即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可以从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说明,即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形成特点:据材料“佛、道教获得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及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佛、道教的因素;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据材料“儒学发展出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可知,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背景:据材料“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治经之路,随时间推移,愈走愈窄,故严重阻碍了儒学发展”可知,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儒学受到据材料“自南北朝以来,佛、道教获得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可知,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据材料“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可知,宋代社会危机出现;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经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据材料“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束缚,故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可知,科举制发展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综合材料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可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深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综合材料可知,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据此可知,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