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下图可以推知,东晋十六国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在河北徐水南庄头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灰坑和用火等遗迹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和陶片、石片,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骸。据此可知,该遗址
①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②与仰韶文化互动较多
③原始农业有一定发展④人们以个体劳作为主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 B.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D.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的开篇首句道出了楚人的先祖为颛顼(高阳),而颛顼高阳氏为黄帝的后裔。这可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楚人对华夏的认同 B.诸侯遵循宗法制
C.分封制在楚国盛行 D.列国的交往加深
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尤以加强皇权为处理君臣关系的核心。下列属于加强皇权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5.汉武帝之前,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主要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武帝时,尚书令开始掌受令与出令,逐渐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汉成帝时,尚书增设至五人,分管不同事务,进一步扩大了尚书令的职权。这种变化()
A.导致外戚与宦官专权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D.激化了地方的社会矛盾
6.据下图可以推知,东晋十六国时期()
A.北方民族关系缓和B.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C.南北政权更替频繁D.全国出现短暂统一
7.据《贞观政要·论择官》记载,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说“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房玄龄等人“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将唐初的官员一次性裁减到位。这在当时有利于()
A.扩大统治基础B.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唐朝官制D.发展科举制度
8.尽管唐玄宗多次颁布诏敕强调“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然而贵富集团“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至宝应元年(762)四月,代宗颁敕仍提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唐代中期()
A.政府不抑兼并B.实行均田制的必要性
C.藩镇实力雄厚D.进行税制变革的原因
9.魏晋时期书法崇尚“自然”,追求飘逸狂放。至唐代书论大量出现,其中关于笔法的论述很多,大都涉及“法”的概念。唐人把晋人潇洒韵味纳入法度之中,使书法规范而自由、重法度仍生动,极端工整的楷书和纵横神逸的草书发展到新的高峰,这反映出唐代书法()
A.摒弃了传统规范B.完备了各种书体
C.遵从了法家思想D.实现了突破创新
10.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法,意图寓兵于农,主要在乡村推行。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京城汴梁就设有保甲制度。在城市中,保甲以街坊、邻里为单位,建立了覆盖城区内所有居民的保甲组织。由此可见,北宋保甲法()
A.旨在实现强国富民B.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C.密切了城乡的联系D.在城市有一定推广
11.歌曲《说唱京剧脸谱》:“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都城纪胜记载,有许多大型娱乐场所,分别演出杂技、戏、说书、讲史等,昼夜
不辍
梦梁录》记载,有22种手工行业,其中丝织、印刷、瓷器、造船,制扇等业较为发达
(3)《武林旧事)记载,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小商品达183种之多
12.下列所示为时人记载的南宋临安城状况。这能够说明南宋当时()
A.都市经济较为繁荣 B.城市政治功能下降
C.文化发达超过前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宋代从事生活服务劳动的仆婢及临时工,均与主人先签合同,规定期限、工资,期满可以离去。唐代还存在的无代价服役,至宋代被进一步淘汰,代之以普遍实行的雇佣制。这反映出宋代()
A.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保障制度完善D.基层治理比较松弛
14.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的音乐和戏曲形式。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完成统一,它先后在以大都和临安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由此可见,元曲()
A.宣扬朝廷权威B.满足民众诉求
C.融汇多元文化D.迎合贵族需求
15.清人赵翼在论述明朝政治时指出,“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权力结构失控
16.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
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票号开始兴起。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摘编自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票号创立的背景。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yī)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
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沧州是一座傍河而兴的城市。东汉末年,曹操为了保障战略物资的运输与军队的调动,先后开凿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这些工程就是大运河沧州段的前身。隋朝时,隋炀帝命人在曹操开通的旧渠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了永济渠,至此沧州境内的运河基础河段便形成了。唐代,沧州地界上许多河渠陆续开凿,使永济渠水道向沧州的粮、鱼、盐产区延伸,土地得以灌溉,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沧州不仅成为唐代重要的产粮区,而且鱼盐产业的流通也日趋活跃,沧州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升。
——摘编自《沧州沧海与运河相遇之地》
材料二
沧州兴盛缘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运河航运的发展,沧州州治迁到长芦,也就是今天的沧州。对沧州而言,最大的历史机遇莫过于地方治城迁徒到大运河边,并稳定下来。明清时期的沧州,是运河沿岸的商业中心与漕运码头。也是清代雕正以前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古沧州运河帆林主,船只穿梭,百物汇聚,客商往来,繁华之处,昼尽夜延。明天启三年,朝鲜王朝诗人李民发作为使者,沿运河北上京师,路过沧州时,写道“去岸跬步,店肆栉比,高楼杰阁,映带左右,风帆浪舶,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最为胜概”,记述的正是沧州城厢经济带当时的景况。
--摘编自《一条河一座城一方人》
材料三
明清时期沧州境内,一些城市和重镇如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桑园、兴济青县等,在运河开凿前,有的是不显眼的土城,有的是普通乡村,由于运河胃通,漕运繁荣,工商业急速发展,人口剧增,这些城市和乡镇得以迅速膨胀,成为这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摘编自《悠悠运河过沧州》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沧州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沧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沧州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及简析
答案
1.B 2. D 3. A 4. B 5. C 6. B 7. B 8. D 9. D 10. D 11. D 12. A 13. B 14. C 15. B 16. A
2.(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贸易及商业活动对资金调拨需求增加;镖局运现风险高;晋商商业经营经验丰富;金融信用体系一定程度发展。
(2)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资金投入大。受阻因素: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主导;封建政府盘剥;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海外市场开拓;农民贫困购买力低。
3.(1)变迁过程:明太祖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后废中书省设四辅官;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后阁臣地位提升,有票拟权,但非法定宰相。
(2)观点:内阁只是顾问机构,非宰相;阁臣权势过重会侵权惹祸;内阁权力源于皇帝,阁臣需奉圣断。
4.(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制度重要文献史料,但可能受作者主观影响。材料二铜诏版铁权和里耶秦简是实物史料,铜诏版铁权铭文证实统一度量衡史实,里耶秦简 “迁陵洞庭郡” 证实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可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2)历史意义:结束长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促进经济交流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奠定中国古代政治版图基本格局。
5.(1)原因:大运河沧州段开通改善交通;前代工程奠定基础;政府重视运河建设;唐代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促进农业发展;鱼盐产业发展带动商业繁荣。
(2)特点:城市因运河发展而兴盛;成为商业中心和漕运、盐运码头;商品集散地众多;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昼夜不停;吸引大量人口,城市规模膨胀。
(3)启示:交通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
简析
1.遗址距今约 1 万年,有石磨盘等,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说明原始农业有一定发展,B 正确;与仰韶文化互动、以个体劳作为主无法判断,A、C、D 错误。
2.明清时期最突出特点是涌现地域性商人群体,D 正确;商业活动不局限在 “市”、有娱乐场所、出现 “夜市” 等在宋代已出现,A、B、C 错误。
3.楚人认为先祖是黄帝后裔,说明楚人对华夏认同,A 正确;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宗法制遭破坏,B 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制在楚国情况,C 错误;列国交往在材料未体现,D 错误。
4.增设 “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行政权,加强皇权,B 正确;世官制是先秦选官制度,A 错误;强化 “外朝” 不利于加强皇权,C 错误;察举制是选官制度,D 错误。
5.尚书令职权扩大,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C 正确;外戚与宦官专权在材料未体现,A 错误;与中央对地方控制无关,B 错误;未激化地方社会矛盾,D 错误。
6.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 正确;北方民族关系复杂,A 错误;北方政权更替频繁,C 错误;全国未统一,D 错误。
7.裁减官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正确;与扩大统治基础、完善官制、发展科举关系不大,A、C、D 错误。
8.贵富集团兼并土地,说明唐代中期需要进行税制变革以解决土地问题,D 正确;政府抑制兼并但效果不佳,A 错误;均田制在唐代已瓦解,B 错误;藩镇实力雄厚与材料主旨不符,C 错误。
9.唐代书法将晋人韵味纳入法度,实现突破创新,D 正确;未摒弃传统规范,A 错误;完备书体不是主要体现,B 错误;遵从法家思想不准确,C 错误。
10.北宋京城汴梁设有保甲制度,说明保甲法在城市有一定推广,D 正确;保甲法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基层控制,A 错误;军队战斗力提高不明显,B 错误;城乡联系密切不突出,C 错误。
11.京剧形成于清朝,D 正确;宋朝、元朝、明朝与京剧形成时间不符,A、B、C 错误。
12.南宋临安城娱乐场所、手工业发达,说明都市经济繁荣,A 正确;城市政治功能未下降,B 错误;文化发达超过前代不明显,C 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材料未直接体现,D 不准确。
13.宋代仆婢等与主人签合同,雇佣制取代无代价服役,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 正确;阶级矛盾未缓和,A 错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不准确,C 错误;基层治理情况在材料未体现,D 错误。
14.元曲起源于民间,流传于南北广袤地区,融汇多元文化,C 正确;未宣扬朝廷权威,A 错误;满足民众诉求不全面,B 错误;迎合贵族需求不准确,D 错误。
15.明朝政治现象根源是君主集权加强,皇帝不亲政导致权力下移,B 正确;皇权未衰弱,A 错误;内阁未取代六部,C 错误;权力结构未失控,D 错误。
16.先秦时期权力继承实行王位世袭制,权力维护靠礼乐制度,权力分配通过分封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A 正确,B、C、D 错误。
17.(1)背景从商品经济、商业需求、镖局风险、晋商经验、金融信用等方面回答。(2)特点从规模、分工、劳动形式、资金等方面概括;受阻因素从重农抑商、自然经济、政府盘剥、闭关锁国、购买力等方面分析。
18.(1)变迁过程从明太祖到成祖及之后内阁制度发展变化阐述。(2)观点从内阁性质、阁臣权势、权力来源等方面归纳。
19.(1)史料类型判断准确;史料价值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特点、对研究秦朝制度的作用等方面分析。(2)历史意义从统一、制度建立、经济交流、民族融合、版图格局等方面回答。
20.(1)原因从运河交通、前代基础、政府重视、农业商业发展等方面分析。(2)特点从城市发展、商业地位、商品集散、经济繁荣、人口变化等方面概括。(3)启示从交通、政策、产业、区域协同、地理位置等方面总结。
总得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三国志吴书》中提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项城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