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土壤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分析角度,生物独特性的分析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植被与土壤
    1.(2023·广东选择考)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右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D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C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思维过程]
    第(1)题:风力搬运的粉尘物质沉积于草毡层表层,对土壤有机质的收支影响极小;与基岩无接触,不影响其风化;粉尘物质较疏松,利于提高土壤持水能力;风力搬运和沉积的粉尘物质增厚了草毡层,利于耕作土壤形成。
    第(2)题:草毡层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位于土壤表层。草毡层破坏即植物根系破坏,也就是植被破坏,地表侵蚀强度增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草毡层遭到破坏即因侵蚀或人工清除而变薄,甚至缺失,下层土壤裸露,受光照和空气影响,冻土融化速率加快,有机质分解加快,排放更多温室气体。
    2.(2024·高考黑吉辽卷)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在剖面上覆盖层与原土壤层叠置,形似“楼层”(如图)。其中,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据此完成(1)~(2)题。
    (1)粪土堆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C )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矿物质 ④腐殖质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D )
    A.冷干B.冷湿
    C.暖干D.暖湿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1.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1)植被不适应环境——植被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被生长的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的特点,植被形态和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征。
    2.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
    (1)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的收入量与有机质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
    (2)土壤水分含量多少的分析思路
    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的收入量与水分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
    (3)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
    ①收入:表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②支出:地面辐射。
    ③保温措施:覆盖地膜、耕作、冬季灌溉、施有机肥(分解释放热量、热容量大)等。
    (4)土壤肥力高低影响因素的分析
    ①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密切相关。
    ②取决于各要素含量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
    3.土壤养护措施
    (1)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深耕松土、采用固沙剂等。
    (2)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井灌井排等。
    (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水肥管理。
    (4)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
    (5)囤土恢复:开挖矿产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地方进行保护;后期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
    4.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5.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2024·广东广州冲刺训练)民勤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下图示意8月份民勤绿洲耕地和天然林土壤不同深度的水盐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8月份民勤绿洲( C )
    ①耕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持续增大
    ②天然林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呈负相关
    ③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天然林
    ④天然林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深层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民勤绿洲耕地土壤含盐量低于天然林,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灌溉B.降水
    C.风力D.光照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8月份民勤绿洲耕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几乎保持不变,①错误;天然林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呈负相关,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天然林,②③正确;天然林表层土壤含盐量高于深层,④错误。故选C。第2题,民勤绿洲耕地土壤含盐量低于天然林,主要是由于人类对土壤的改造,大量表层的盐类物质通过灌溉随水下渗进入土壤深层。故选A。
    (2024·广东湛江统考一模)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层的强酸性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黏重,黏粒含量高达60%以上。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平原砖红壤广泛分布,但极为贫瘠,主要原因是( B )
    A.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B.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
    C.生物循环周期长D.河流径流更新快
    4.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耕作业,一般布局在( A )
    A.活火山附近、新冲积平原B.沿海低地、山麓冲积扇
    C.古老高原、沼泽与湿地D.山地迎风坡、山脊附近
    解析:第3题,土壤贫瘠与否,主要看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生物量大,补给土壤有机质多,但因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性强,有机质分解速率快,或被雨水和河水淋溶带走,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所以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活跃,淋溶作用强,B正确。第4题,活火山附近有新形成的火山灰土,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土壤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新形成的冲积平原同样未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土壤肥力较高,也适宜发展耕作业。A正确。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3·高考全国卷甲)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3)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D )
    A.气温B.降水
    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3)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B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1.气候要素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2.地貌(地形)要素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河流的影响
    (3)对植被的影响
    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气候暖湿化与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湿地都有着明显的影响。下图为青藏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和三类湿地面积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影响青藏地区湖泊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人类活动
    2.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气温降低使得冻土层增厚B.气温升高使水体蒸发量增加
    C.气温升高使水生植被增加D.气温降低使植被覆盖率降低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并读图可知,湖泊湿地的面积增加,主要是受降水影响。第2题,读图可知,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地区气温升高,水体蒸发加剧,导致沼泽湿地面积减少。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3~5题。
    3.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D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
    4.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5.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C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细颗粒物不可能来自下伏基岩风化作用,A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冰川搬运堆积物没有分选性,不可能全是细颗粒物,C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且不受地表起伏影响,青藏高原海拔高,多大风,因此这些细颗粒物可能是外来粉尘被风力搬运至草毡层,D正确。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对植物死根中的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植物死根主要是进行无氧分解,其分解速度与大气含氧量、蒸发强弱以及太阳辐射强烈程度无关。故选A。第5题,草毡层的厚度约 20~30厘米,相当于土壤表层的覆盖物,起到隔热作用,从而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正确;草毡层能够拦截降水和地表径流,有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故选C。
    考点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2024·高考新课标卷)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右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1)~(3)题。
    (1)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A )
    A.冬季气温较高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D.夏季降水较多
    (2)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B )
    A.气温低B.土层薄
    C.降水少D.土壤黏重
    (3)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D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峰丛顶部土层浅薄贫瘠,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因此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
    第(3)题:
    2.(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维过程]
    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由上而下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形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
    1.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2.掌握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阴坡、阳坡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为阳坡,分布海拔较低的坡为阴坡,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2)判断南、北半球
    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北半球;若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3)判断山地位置(或热量带)
    根据基带类型确定山地位置,如上图山地位于热带地区。
    (4)判断迎风坡、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较低,自然带数量较多;背风坡雪线较高,自然带数量较少。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
    3.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和成因分析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成因分析
    (2024·广东湛江二模)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下图为新西兰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降水差异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D.光照不同
    2.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D )
    A.受信风带影响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D.位于背风坡
    解析:第1题,新西兰自然带北部为亚热带植被,南部为温带植被,故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C正确。第2题,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草原,D正确。
    (2024·山东青岛二模)研究发现,某类植被垂直带的带幅都应该在1 000 m以内。我国秦岭中部太白山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垂直高差达2 300 m左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超级垂直带”。下图示意秦岭中部(太白山北坡)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的3层 5亚带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与糙皮桦亚带相邻的上部自然带属于( D )
    A.高山灌丛带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D.山地针叶林带
    4.秦岭“超级垂直带”发育的有利条件是( C )
    A.稳定的气候B.较少的人类干预
    C.丰富的物种D.多样化的土壤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糙皮桦亚带属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与其相邻的上部地区热量条件稍差,应形成山地针叶林,D正确;糙皮桦亚带所在地区和相邻的上部地区水分差别不大,不会由森林直接过渡为灌丛、草甸和荒漠草原,A、B、C错误。第4题,秦岭中部太白山北坡基带位于暖温带南界,山地的海拔又足够高,导致其几乎包含了完整的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广大地理环境,热量条件能满足绝大多数落叶林物种的生长,且与水平分异的温带落叶林相邻,绝大多数落叶林物种的种子都能传播至此,因此物种丰富,形成“超级垂直带”,C正确。
    (2023·广东五地一模)植物性状是指植物在演化过程中采用特定的生态策略来实现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植物属性,如叶片大小、枝干形态等。性状变异能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云贵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环境封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与坑外地表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某团队在该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植被性状的变异程度。下图示意该天坑样带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植被类型最丰富的是( D )
    A.样带甲B.样带乙
    C.样带丙D.样带丁
    6.样带甲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主要是为了适应( D )
    A.强烈光照B.夜间冷害
    C.异常高温D.干旱缺水
    解析:第5题,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储存,水分是制约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样带甲和乙位于阳坡,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较少,A、B错误;样带丙和丁地处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且坡度较缓,利于水分的储存,与丙相比,丁还经过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类型更丰富,C错误,D正确。第6题,样带甲地处阳坡,且坡度较大,不易储水,土壤缺水,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抵御干旱,D正确。
    微专题 雪线和林线
    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限,林线是山地森林的上限,都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前者大致与最热月0 ℃等温线相吻合,后者与最热月10 ℃ 等温线相当。正确分析两线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需要明确以下三个关系:
    (1)两线与气温的关系:雪线、林线的分布高度皆与气温呈正相关。
    ①气温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
    ②热量对林线分布高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高山林线海拔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2)两线与降水量的关系:雪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而林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①降水量越多,冰雪的补给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在干旱的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雪线的高度达到最高。
    ②同纬度相比,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两线与坡向的关系
    (2024·山东潍坊统考二模)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呼伦贝尔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平均海拔在600~800米之间,树木大多长在地势隆起的地方,河谷和平地上反而难觅树木踪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林线存在。据此完成1~2题。
    1.呼伦贝尔高原没有林线分布的原因是( C )
    A.纬度高B.降水少
    C.海拔低D.坡度低
    2.影响呼伦贝尔高原森林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是( A )
    A.地下水B.土层厚度
    C.降水量D.气温
    解析:第1题,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林线之上热量条件不够森林生长,一般在林线之上生长灌丛草甸,所以要出现林线,山体必须要有足够的高度,才能看出森林与其海拔之上的灌丛草甸之间的界线,呼伦贝尔高原的平均海拔在600~800米之间,海拔过低,随海拔上升气温下降不明显,所以没有林线分布,C正确。第2题,呼伦贝尔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西麓,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少,而森林生长需水量大,其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地下水,所以地下水是影响呼伦贝尔高原森林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A正确。
    (2024·浙江金华一模)托木尔峰为天山山脉最高峰,垂直带谱复杂,在区域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下,冰雪消融量明显增加。下图为托木尔峰位置及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北坡雪线高度较低的原因是地处( A )
    ①阴坡 ②阳坡 ③迎风坡 ④背风坡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区域温度升高,冰川消融量增加,将造成当地 ( B )
    A.雪线高度下降B.林线高度上升
    C.地下水位下降D.山麓洪灾减少
    解析:第3题,天山北坡可以受到西风带来的水汽的影响,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且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因此雪线低于南坡。故选A。区域温度升高,冰川消融量增加,导致雪线高度上升,A错误;冰川消融量增加,气温升高,使得土壤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改善,林线升高,B正确;冰川消融量增加,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C错误;冰川消融量增加,可能导致山麓洪灾增加,D错误。
    热点聚焦 生物与地理环境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分析角度
    4.生物独特性的分析思路
    (2024·广东梅州二模)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区,当地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丰富的鸟类是高黎贡山地区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下图为高黎贡山中段鸟类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A )
    A.湿性常绿阔叶林B.河谷稀树灌木草丛
    C.寒温带针叶林D.高山草甸
    2.高黎贡山1 800 m以下鸟类的物种数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有( B )
    ①降水丰富,湿度过大 ②人类活动干预多 ③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④众多食鸟性动物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3.高黎贡山中低海拔的鸟类物种数在冬季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 C )
    A.中低纬度地区鸟类迁徙B.正处在鸟类繁殖时期
    C.高海拔鸟类垂直迁徙D.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在海拔2 300~2 800 m,此处位于横断山区,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丰富,并且受到地形抬升,地形雨较多,适合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长,A正确。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热河谷,B错误。高黎贡山中段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难以形成寒温带植被,C错误。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更高的地区,D错误。第2题,由于海拔较低,人类活动较多,栖息地受到影响,并且河谷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气候干燥,植被较少,难以给鸟类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②③正确。第3题,冬季低海拔地区温度适宜,高海拔鸟类为了寻找温度适宜的环境,垂直迁徙到此处,C正确。中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鸟类迁徙数量较少,A错误。冬季并不是多数鸟类的繁殖时期,B错误。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无法推断,D错误。
    4.(2024·广东广州统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藤壶(下左图)是一种附着于海边岩石上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动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几乎分布于世界上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藤壶具有能够闭合的开口,并能分泌黏合力极强的胶液。大量藤壶附着在轮船底部,会增加航行的损耗和风险。下右图示意工人在清理黏附在船底的藤壶。
    (1)分析藤壶的形态特征对潮间带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2)说明大量藤壶附着在轮船底部对航行的影响。
    答案:(1)藤壶具有能够闭合的开口,涨潮时开口捕食,落潮时闭口以防止水分散失,适应潮间带海水周
    期性涨落的环境特点;藤壶能分泌黏合力极强的胶液,保证其牢固吸附在礁石上,适应潮间带风浪较大的环境特点。
    (2)大量藤壶附着在轮船底部,会增加船体的重量和阻力,不仅导致燃料消耗量增加,还使船体吃水深度加大,增加触礁风险。
    一、选择题
    (2024·河北秦皇岛统考一模)近几十年来,某研究团队对阿尔卑斯山海拔不低于1 700米、非林地和非冰川区域的积雪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的变化进行观测。对比结果表明,在观察区域内,有10%的积雪覆盖面积消失,有77%的地区植被覆盖率明显升高。据此完成1~2题。
    1.观察区域内的地带性植被是( C )
    A.针阔混交林B.针叶林
    C.高山草甸D.阔叶林
    2.阿尔卑斯山积雪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的变化会导致( D )
    A.生物多样性下降B.欧洲水资源增加
    C.温室效应减弱D.土壤碳释放增加
    (2024·广东珠海校考三模)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以年为周期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称为物候。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物候。下图中数字Ⅰ、Ⅱ、Ⅲ、Ⅳ代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四个分区。据此完成3~5题。
    3.Ⅲ植被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①纬度位置 ②阶梯位置 ③经度位置 ④海陆位置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4.受气候变化影响,各植被区域植被的生长季延长,则其( C )
    A.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B.返青期延后,枯黄期提前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延后D.返青期延后,枯黄期延后
    5.研究表明日均气温升高导致四个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这种现象变化最小的应是( A )
    A.Ⅰ植被区B.Ⅱ植被区
    C.Ⅲ植被区D.Ⅳ植被区
    (2024·江西抚州二模)下图示意地面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关系,在流水冲刷与岩石风化的共同作用下,土壤厚度增大或减小,当两种作用达到平衡状态时,土壤厚度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完成6~8题。
    6.当土壤厚度变小时( C )
    A.流水冲刷加强B.流水冲刷减弱
    C.岩石风化加强D.岩石风化减弱
    7.与临近的缓坡相比,在相同降水条件下,陡坡地表水( A )
    A.流速更快,流量更大B.流速更快,流量更小
    C.下渗更多,蒸发更强D.下渗更多,蒸发更弱
    8.土壤厚度变小往往会引起草本植物入侵灌木群落,原因是草本植物比灌木( D )
    A.繁殖快B.植株矮
    C.种子多D.根系浅
    (2024·广东佛山统考二模)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壤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某研究团队对我国某山脉东坡山麓至山顶的五种典型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得出其乔木、灌木、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C )
    A.太行山脉B.武夷山脉
    C.贺兰山脉D.长白山脉
    10.高山灌丛草甸带的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山地针叶林带,主要是由于其( B )
    ①光照更充足 ②降水更丰富 ③微生物活动更弱 ④土壤蒸发量更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来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监测发现,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荒漠草原的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下图示意三种草原土壤表层(0~10 cm )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变化及土壤质地所占比例。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三种草原中,有利于草甸草原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自然条件是( D )
    A.降水量较少B.微生物作用较弱
    C.生物循环较快D.生物量较大
    12.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是因为该草原土壤质地( A )
    A.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B.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
    C.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D.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
    (2024·广东佛山统考二模)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山顶上分布着同纬度规模罕见的山地草甸带。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山顶山地草甸带的分布体现了( D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14.与西坡相比,东坡常绿阔叶林带的上界海拔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A )
    A.水热充足B.土壤肥沃
    C.地势平缓D.人为保护
    二、非选择题
    15.(2024·广东广州校考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23°13′N~23°25′N,113°55′33″E)又称东樵山,其主峰海拔1 281.5 m。罗浮山植物种类丰富,发育多种土壤类型。下图示意某调查小组对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记录统计。
    (1)指出罗浮山海拔300 m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指出罗浮山样地乔木平均密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3)从气候、植被的角度,分析罗浮山海拔1 100 m 以上发育有机质丰富的草甸土的原因。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判断:罗浮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300 m处海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因此其乔木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特点:平均密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海拔1 245 m 处数量为0。原因:罗浮山开发早,开发程度较高,低海拔处乔木大量被人为砍伐;随海拔升高,乔木开发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在更高海拔的地方,由于坡陡土薄、风大、云雾多、湿度大,植被矮化,自然带更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
    (3)海拔较高,低温潮湿的环境不利于乔木生长,而适宜灌丛草甸生长;灌丛草甸每年能提供大量植物残体,低温潮湿环境中土壤微生物活性逐渐下降,植物残体分解速率降低,有机质积累增加。
    16.(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山爆发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干扰活动。根据达到火山口的距离和受火山爆发影响的程度,可以将干扰区域划分为爆炸区、邻近区、末端区和全球四个区域。在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破坏的方式有所不同。有学者称,火山爆发过的山体为研究植被演替特别是原生演替的早期阶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火山喷发之后,种源是影响植被恢复最重要的因素。下图为火山爆发影响的空间范围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及示意图,指出火山爆发在不同的区域主要的破坏方式。
    (2)火山爆发过的山体为研究植被演替特别是原生演替的早期阶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说明其原因。
    (3)根据不同区域的破坏程度,推测火山爆发后植被恢复的种源来源。
    答案:(1)爆炸区:爆炸,熔岩流、火成碎屑流冲击和密集的火山碎屑覆盖使得生态系统几乎完全毁坏。
    邻近区:火山泥流冲击,熔岩流、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使得部分生态系统毁坏。
    末端区和全球: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影响生态系统。
    (2)剧烈的火山干扰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原生裸地,这些原生裸地的植被恢复基本上遵循植被原生演替的规律。
    (3)末端区或全球的(未受干扰或干扰程度小的)基带种源、邻近区的残遗种源。影响因素
    植被特征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潮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要求高,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具有耐碱性特点,如碱蓬等
    碱性土壤
    思路
    内容
    有机质的收入量
    夏季气候温和湿润或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枯枝落叶多,积累大量有机质
    冬季寒冷潮湿,有机物不易分解
    有机质的支出量
    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
    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
    地形
    地势平坦或低洼,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
    思路
    内容
    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
    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植被截留、人工灌溉(漫灌、喷灌、滴灌、根灌)、积雪融化、冰川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
    水分的支出量
    蒸发消耗:干旱、半干旱地区显著
    植被消耗(吸收、蒸腾):森林、灌木、草本、农作物(个体、数量、树冠覆盖度、季节性、根系深浅)
    因素
    影响机制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貌
    海拔
    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和坡向
    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气候条件
    土壤状况
    高寒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分异规律
    看更替
    看延伸
    看自然带变化
    看主导因素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
    南北
    方向
    多东西方向(南北美洲西岸受地形影响、呈南北延伸)
    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热量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
    东西
    方向
    多南北方向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水分
    垂直地带性
    海拔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热带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木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水热
    状况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坡向
    雪线
    林线
    阳坡与阴坡
    阳坡气温偏高,积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阴坡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阴坡热量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迎风坡与背风坡
    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较高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生存
    空间
    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
    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
    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缺少××,天敌少
    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
    活动
    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生存
    空间
    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适合鱼类生存
    水文
    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水质好,适合鱼类生活
    食物
    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海水扰动(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
    活动
    水质下降,污染加重
    过度捕捞
    分析角度
    思维方向
    水热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水热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
    水热差异
    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
    跨经度广(海陆位置跨度大),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
    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等面积广,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探究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3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专题五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四个分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