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出诗歌韵味,读懂诗词大意,读出诗歌画面,破诗题释疑解难,抓诗眼理清脉络,寻证据理解情感,析根源读懂心愿,资料袋,饮酒其五,在人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品词析句,理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有《陶渊明集》。性格:爱好:喜爱的花卉:理想生活: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建构起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朗读,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等方式熟读古诗。
五言古诗,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
提示:(1)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诗人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之状。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诗意: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不受世俗交往的喧扰。
指世俗的交往。喧,吵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意: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了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提示: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这一层的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后六句为第二层: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领悟到的人生真谛。
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思考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
原因: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诗人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田园。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背诵此诗,自主学习,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诵读诗歌,疏通诗意,合作探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请赏析这两个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图文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