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全国通用)
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原卷版全国通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解析版全国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导图:
文言文翻译时,学生易把目光集中在题目上,对其他内容关注不够。这种做法往往会断章取义,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一、借助语境,弄懂大意
语境有小、大之分,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译句的大意。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也有赋分分值。如果所译句子大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大意是翻译的根本,大意错,则全错。
☞通法通则:
1.“代词入句”法,精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项。
2.“代句入段”法,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的话又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文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上下文有对称关系等。
二、借助语境,推断义项
词语的义项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特别是对于熟悉的多义实词或比较陌生的实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语境中推断,即要“代词入句,代句入段”,联系上下文准确判断其义项。因为只有在文言语境中,词义才是相对固定的。
☞通法通则:
1.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何伤乎?”语境强调弟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与“受伤”“伤害”不属于同一语义领域,所以“伤”应该理解为“妨碍”的意思。
2.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
3.分析关联语境,就是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突破疑难词,要全面利用内部语境及外部语境,一般要遵循由内而外的顺序,即先分析词句内部,再分析词句外部,寻找有关联的各方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考时可以同时综合各种语境分析,不一定有先后内外之分。
4.特别关注对话语境。(1)了解说话者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
三、借助语境,补足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通法通则: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补足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也是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失误点1 不辨通假
典例剖析
例: (2023·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答案] 返回 返回晋国 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
【参考译文】
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
☞通法通则:
识别通假字“2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
若文言实词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文言实词的字面词性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搭配时,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失误点2 不明古今异义
☞典例剖析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旧例 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
【参考译文】
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
☞通法通则:
把握古今异义词“3方法”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交通”的意思。
2.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如“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可怜”一词古今异义,在文中是“可爱”之意。
3.音节分析法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指“意外的变故”,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副词。
失误点3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典例剖析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
(选自张耒《上曾子固龙图书》)
[答案] 以……为耻辱 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参考译文】
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上有能力来引导天下的英才,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占十分之九吧。
☞通法通则:
词类活用翻译“2方法”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规律来分析判断词类活用情况。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中“上”“下”是名词,分别在谓语“食”“饮”之前,作它们的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强带了宾语,多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王”为名词,这里用作使动词,是“使……为王”的意思。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失误点4 不辨感情色彩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有删改)
[答案] 沉醉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参考译文】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好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能以尧、舜之道为乐,又何必攀附世间利禄,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当时人们称他是“书淫”。
☞通法通则:
感情色彩辨析“2方法”
1.不要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如“典例9”中,学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把“耽玩”误译为“沉湎”。
2.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有疑义的词,“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如“典例9”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忘寝与食”是“耽玩典籍”形成的结果,故“耽玩”一词应与“忘寝与食”的感情色彩相同,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失误点5 分不清译与不译
☞典例剖析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答案] 不是……吗 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兵,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际)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
☞通法通则:
文言虚词翻译“2原则”
1.可不译的虚词——不译则删
(1)发语词:夫、且夫、盖等。
(2)补字:之、者(今者、向者)。
(3)句式标志词:定语后置(之、者),宾语前置(是、之),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
2.必须翻译的虚词——当译则译
(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如表程度的“稍”“略”“弥”等,表范围的“悉”“皆”等,表共同的“共”“并”等,表时间的“既”“曾”等,表语气的“必”“诚”等,表频率的“屡”“每”等。
(2)固定虚词词组:所以、奈何、是以、无以、何……为、奈……何等。
(3)兼词: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曷(同“盍”,何不)、叵(不可)等。
失误点6 语序颠倒
☞典例剖析: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答案] 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 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
【参考译文】
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
☞通法通则: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技巧
1.定语后置句。定语本来应该在中心词(主语或宾语)的前面,但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的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比如“马之千里者”,应该是“千里马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里作为状语的词语或短语处在谓语后面;而在现代汉语中,状语应在谓语前面。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与后面的“吾”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生”“先”的状语。在翻译时,应是“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译为“在我之前出生的,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3.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谓语的宾语或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放到谓语或介宾短语的介词前面;而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应放到谓语后面或介宾短语的介词后面。如:“籍何以至此”,“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籍以何至此”。
4.主谓倒置句。古汉语中,有一些语句的主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而在现代汉语中,主语应在谓语的前面。如“渺渺兮予怀”中的“予怀”是主语,“渺渺”是前置谓语。在翻译时,应是“予怀渺渺兮”,译为“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艺祖①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敕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是年秋享,礼官奏请如敕。上诣室前再拜升阶独小黄门不识字者一人从余皆远立庭中。黄门验封启钥,先入焚香明烛,揭幔,亟走出阶下,不敢仰视。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漏泄。靖康之变,犬戎入庙,悉取礼乐祭祀诸法物而去。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止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言者,天必殛之”。后建炎中,曹勋自虏中回,太上②寄语云“祖宗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
(节选自《蓬窗日录》卷五)
材料二: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己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凉德也不能。
夫善治者,己居厚而民劝矣,谗顽者无可逞矣。己居约而民裕矣,贪冒者不得黩矣。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捐其疑忌之私,忍其忿怒之发,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听其自取而不与争,治德蕴于己,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求之己者,其道恒简;求之人者,其道恒烦。烦者,政之所繇紊,刑之所繇密,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
(节选自《宋论》卷一)
【注】①艺祖:文中指宋太祖。②太上:文中指宋徽宗。在位期间政治昏庸,生活奢靡,国势日下。靖康元年匆匆禅位,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与钦宗同被金人掳去,最后死于五国城(今属黑龙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诣室A前B再拜升阶C独小黄门D不识字者E一人从F余G皆远立庭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蜡烛,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天南”的“烛”意思相同。
B.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与《项脊轩志》窦始洞然”的“洞”用法不同。
C.也,句中语气词,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子”的“也”用法相同。
D.劝,勉励,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即位三年后,令人秘密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还命令礼官在皇帝四时祭祀、新天子即位谒告祖庙之后,奏请君主恭读石碑誓词。
B.立碑当年秋季祭祀后,宋太祖到石碑前跪诵誓词,他人都不知道誓词内容。此后的君主均遵照旧例,四时祭祀后恭读誓词,不敢泄露誓词内容。
C.靖康之变后金人将太庙洗劫一空,众人才看到石碑上的誓词。南宋年间,宋徽宗痛自忏悔,让曹勋传话给当今天子,说到祖宗誓碑之事。
D.宋太祖严令后人厚待柴氏子孙,即便其谋反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可当众诛戮,也不能连坐亲属。这一举措彰显了宋太祖的忠厚德行。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云“子孙有渝此言者,天必殛之”。
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
材料二中“不加农田之赋”为何能体现君主的“盛德”?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0.BC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原文断句:上诣室前,再拜升阶,独小黄门不识字者一人从,余皆远立庭中。
11.A
A项,“意思相同”错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是动词“照”的意思。B项,《项脊轩志》“室始洞然”的“洞”是“明亮”的意思。D项,《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劝”是“劝说”的意思。
12.C
“宋徽宗痛自忏悔”于文无据,从原文“太上寄语”中看不出宋徽宗的忏悔之情。
13.(1)一是“有违背此誓的子孙,上天必定杀死他”。(“渝”“殛”各1分,句意2分)
(2)政令和刑罚烦琐了,百姓的羞耻心就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不称之为德行浅薄是不可能的。(“荡然”“凉德”各1分,句意2分)
14.①不增加农田的赋税,农民才可能过上宽裕的生活,这体现了君主的高尚品德。②不增加农田的赋税,君主节俭朴素,这也体现了君主的高尚品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三年后,(命人)秘密-块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称之为“誓碑”,用嵌金飞戏的黄帐幕遮盖着,夹宝锁闭非常严。于是嘱咐有关官上、自此以后太庙四时祭祀以及新天子即位,谒告祖庙之礼束,就奏请(君主)恭读誓词。这一年秋季祭祀,掌管礼仪的官员按照命令奏请君主恭读誓词。太祖来到夹宝前,两次下拜,自堂下拾级而上,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宾官跟随,其余的人都远远地站在庭中。小宦官检查夹室锁闭完好后才开锁,先入内点燃香烛,揭开帐幕,就赶快走到阶下,不敢抬头看(碑上的誓词)。太祖来到碑前两次下拜,跪着瞻仰(誓词),默默诵读完毕之后,又两次下拜,才退出夹室。群臣和左右侍从之人,都不知誓词所为何事。自此以后各位君主递相沿袭,无不遵照旧例,四时祭祀后俯伏拜谒,按照仪式恭读誓词,不敢泄露(誓词内容)。靖康之变后,金人闯入太庙,将礼乐、祭祀器物掳掠一空离开。太庙诸门大开,众人得以随意观看。(看到)誓碑只有七八尺高,四尺余宽,誓词共三行:一是“柴氏子孙(后周世宗本姓柴,宋太祖即位前为后周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有罪,不得执行刑罚。即使谋反,只在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市曹诛戮,也不得连坐亲属、宗支”;一是“不得杀害士大夫及上书捉出意见或建议之人”;一是“有违背此誓的子孙,上天必定杀死他”。后来到了(南宋)建炎年间,曹勋从金国逃回(曹勋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后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太上皇(徽宗)传话说“祖宗誓碑在太庙,恐怕当今天子来不及知道”等等。
材料二:
太祖在石碑上刻宇,放在殿中并锁住殿门,让继位的君主在即位时,进入殿内跪读碑文。碑文上刻了三条戒语: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增加农田赋税。唉!根据这三条戒律,不认为(他)品德高尚是不可能的。品德高尚的人,只是严格要求自己罢了。不严格要求自己却苛求于他人,名义越正当,义理越深长,法令越繁琐,刑罚就越严厉;像这样的人,不认为(他)德行浅薄是不可能的。
那些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以德行忠厚要求自己,百姓自然会受到勉励,愚妄奸佞的人就不能得逞了。以节俭朴素要求自己,百姓自然生活宽裕,贪图财利的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以忠诚宽厚来养护前代帝王的子孙,以宽容大度来培育士人的正气,以节俭朴素来养育百姓购生计,这些都不是苛求于他人。捐弃自己猜疑忌妒的私心、制自己忿恨怒气的发作,收敛自己奢侈吝啬的心态,必要都是求之于己心、求之于自身。人们对于事物或以为利:吸收为害,或认为好或认为不好,听任他们自行取舍而不与之相争,治理天下的品德蕴藏于自己,不期求高尚而在无形中逐渐蓄积,所以说不称之为品德高尚是不可能的。
求之于自己的人,他的“道”总是很简明的;求之于他人的人,他的“道”总是很烦琐的。烦琐,就是政令因此而紊乱、刑罚因此而繁多的原因,而后世的儒者总是以此作为治国的方法,不也很有害吗!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政令和刑罚烦琐了,百姓的羞耻心就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不称之为德行浅薄是不可能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略与公等言之。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节选自《贞观政要·杜谗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
若A曲受B谗谮C妄害D忠良E必宗庙F丘墟G市朝H霜露矣。
[解析] “曲受”作谓语,“谗谮”作宾语,省略主语“帝王”,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应在宾语后即C处断句;“妄害”作谓语,“忠良”作宾语,省略主语“帝王”,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应在宾语后即E处断句;“市”作“朝霜露矣”的主语,应在主语前即G处断句。故选CEG。
[答案] CEG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指详细地、详尽地,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中的“具”含义相同。
B.“惟妇言是听”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与成语“马首是瞻”的“是”用法相同。
C.绝,指杜绝、摒弃。与《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中的“绝”含义不同。
D.寝,睡觉,也指止息,文中指后者,与成语“按甲寝兵”的“寝”意思不同。
D [A项,正确。句意:不能详尽地说完/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B项,正确。两句中“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C项,正确。杜绝、摒弃;阻断。句意:杜绝谗言的根源/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D项,“‘寝’意思不同”错误,两个“寝”的意思都是“止息”。句意:奸邪小人停止他们的阴谋/停止军事行动,不再用兵。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考察前代的历史,认为那些谗佞奸邪的人,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讨好的方式取悦人,结党营私,相互勾结,是危害国家的败类。
B.齐将斛律明月和隋臣高颎都是能臣良将。斛律明月的声威令敌国闻风丧胆,以至周朝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的冰,方便齐国士兵西渡。
C.周成王幼时以贤明的周公、召公为师,成为圣明君主;而秦朝的胡亥以赵高为师,篡位后极为残暴。二者对比,说明太子择师的重要性。
D.魏征认为人的智慧的差别使得他们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唐太宗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所以能不受柴绍、窦诞等人影响。
B [B项,“斛律明月的声威令敌国闻风丧胆……方便齐国士兵西渡”错误。由原文“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可知,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是因为害怕齐国士兵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
译文:
(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译文:
[解析] (1)“莫”,没有谁;“以”,因为;“所以”,……的原因。(2)“既”,完,终了;“竟”,终究;“寻”,不久。
[答案] (1)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没有谁不因为他们受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泣血含冤的原因。
(2)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终究殃及了自身,国家不久后便灭亡了。
5.唐太宗认为该如何杜绝谗谮之事?请简要概括。
[解析] 结合“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可知,君主圣明智慧;结合“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可知,臣子忠诚正直;结合“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可知,注意亲近之人的影响。
[答案] ①君主圣明智慧;②臣子忠诚正直;③注意亲近之人的影响。
[多练一点]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
译文:
(2)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
译文:
[解析] (1)“经国”,治国;“知国政”,参与、执掌朝政;“赖以”,得以。(2)“长”,增长;“致理”,使……获得;“称”,被称为。
[答案] (1)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执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依靠他得以安宁。
(2)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召公为老师,足以增长仁德,使天下获得太平,被称为圣主。
7.“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一句中,“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 原文为“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可知唐太宗希望臣子忠正,令奸邪小人无处容身。
[答案] 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令奸邪小人无处容身。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谗佞奸邪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他们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讨好的方式取悦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没有谁不因为他们受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泣血含冤的原因。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有记载,不能详尽地说完。至于齐朝、隋朝年间小人的奸邪行径,我简略地说给你们听听。斛律明月,是齐朝的良将,他的声威震慑敌国,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是因为害怕齐国士兵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后来斛律明月被祖孝征用谗言构陷致死,周朝的人才产生了吞并齐国的想法。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执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依靠他得以安宁。后来隋文帝只听信妇人的谗言,特意排斥他,等他被隋炀帝杀害,从此隋朝的国政就开始衰败了。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终究殃及了自身,国家不久后便灭亡了。我常常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仍然担心有心力照顾不到的地方。前朝史书说:‘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停止他们的阴谋。’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征说:“我曾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被谗言蒙蔽,枉杀忠良,就必定宗庙变成废墟,闹市变得冷落了。希望陛下谨慎啊!”贞观十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召公为老师,足以增长仁德,使天下获得太平,被称为圣主。到了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爱他,让赵高做他的老师, 教授他刑法。等到胡亥篡位后,诛杀功臣,杀害亲人朋友,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善是恶,的确受宠爱亲信的人影响。我年轻时结交的只有柴绍、窦诞等人,但是他们不具有孔子所说益友的三个条件(友直、友谅、友多闻),到我继位,治理国家虽然不及尧、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那样残暴。由此看来,我没有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陛下受命于天,平定战乱,救万民的性命,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经书上说:‘拒绝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君主对于宠爱亲信近臣,更应该谨慎啊。”唐太宗说:“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皇甫湜①《韩文公神道碑》,有删改)
材料二:
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
(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有删改)
【注】 ①皇甫湜: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3分)
既至A召众B贼帅C前D抗声E数责F致G天子H命
[解析] “既至”,省略主语韩愈,“至”是谓语,应在“至”后面即A处断开;“召众贼帅前”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众贼帅前”后即D处断开;“抗声数责”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韩愈,应在“责”后即F处断开。
[答案] ADF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贬,指被贬,“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下,两者用法相同。
B.薄不治务,指靠近却不处理政务,“薄”与成语“日薄西山”的“薄”含义相同。
C.除,意思是任命,授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相同。
D.顺化,指顺应自然,“化”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化”含义相同。
B [A项,正确,用法相同。句意:被贬为潮州刺史/戍边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攻占。B项,错误,含义不同。薄不治务指(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薄”指淡薄;而“日薄西山”的“薄”指迫近。句意:(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太阳即将落山。C项,正确,都是“任命,授职”。句意:(先生)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之后/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D项,正确,都是“自然”。句意:(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何况寿命的长短顺应自然。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的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阳山百姓至今仍然爱用他的姓氏和字呼唤自己的子孙。
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百姓倾城围观,他非常担忧,便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
C.韩愈积极善为,任潮州刺史时,采用计算佣工和政府出钱的方式解决蓄奴的问题,奴隶自由后,还将之写在赦免政令中。
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下,他奉命招抚,逆贼顺伏,最后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
D [D项,“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错,文中“令乃约之出元翼”意思是“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4分)
译文:
(2)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4分)
译文:
[解析] (1)“悦”,喜欢;“业”,学习;“侈”,发扬光大。(2)“列言”,陈说;“是”,如此,这样;“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宽,宽限。
[答案] (1)(先生)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
(2)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
5.韩愈的为师之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解析] 人格上:由“视我无能,待予以友”可知,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学业上:由“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可知,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生活上:由“三来视我,笑语穷日”可知,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
[答案] ①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生名愈,字退之。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语意天然。(先生)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贞元十四年,以进士的身份从军跟随宰相董晋平定汴州之乱,后又辅佐徐州、青州、淄州政务,开通江淮漕运河道。贞元十九年,关中因干旱闹饥荒,人死后相枕而卧,官吏苛刻招致抱怨。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执政者厌恶先生,先生(被贬)前往连州阳山县当县令,阳山县的百姓至今大多用先生的姓氏及字呼唤他们的子孙。唐宪宗以盛大礼仪护卫迎接佛骨进京,全长安城男男女女恣意围观,先生很恐惧,立刻把奏章(《论佛骨表》)交给典校官极力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正常情况下)大官被贬到州县,(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先生到了潮州,好像是因资历升迁一般。他深入探究海边的民俗,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府也不损害百姓的物产。被劫掠卖的人可用计算佣工的办法免除奴婢的身份,往来相互计算工钱,(不够抵时)总是由官府出钱帮他们赎身。等到(奴婢们)回到自己家之后,先生把不准蓄奴写在赦免政令中。先生转任袁州刺史(处理政务)像潮州一样。被任命国子监祭酒,先生的属下一律选用的是儒生,每日召集儒生学徒讲经论学,以学生六艺学问的深浅来推荐官职。(先生)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之后,藩镇造反,镇守太原的士兵用轻薄的利益去诱惑回纥族的人,(皇帝)召见先生讨论边疆的祸福情况,先生以引诱老虎撕咬臃肿的血块作喻(议论利诱之事),只是今日忧虑的问题,并不是兵力不足,(先生)急忙给皇帝上疏陈说藩镇问题的得失。王廷凑屠杀士大夫,围困(上级节度使)牛元翼,人心惶惶,见王廷凑像大毒蛇,先生却奉诏进入王廷凑的贼窝(去劝降),深潭虎穴没有人敢伴随其前行。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言词漂亮又锋利,洞悉他们叛变动机及内情,叛变的将帅们很多人恐惧佩服。叛变的将帅说:“(接下来)只按您的意思行事。”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让被杀的士大夫的尸体归家治丧安葬。先生的安抚成效符合皇帝意图后再回朝廷复命,唐穆宗非常高兴,并且想任命他为宰相,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先生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随后,皇帝不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先生为礼部尚书。
材料二:
贞元十二年,兄长在汴州做辅佐官。我从徐州出发外出游历,开始与兄长结交。观察我的才能有缺陷,(兄长)以朋友身份对待我。(兄长)为我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这给我的好处很丰厚。相识二十九年,(我)都不觉时间已久。兄长因病告假休养,我也病躺卧室。(兄长)多次来看望我,我们以欢声笑语度日。什么荒地不能耕种呢,只要做事专一就能领会其要。人的心是乐于活着,都怕提及死亡。而兄长在生病时,则把生命的终结与活着等同视之。(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 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承乾不纳。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废。承乾以务农之时,召驾士等役,不许分番,人怀怨苦。又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志宁上书谏。承乾大怒,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就舍杀之。是时丁母忧,起复为詹事。二人潜入其第,见志宁寝处苫庐,竟不忍而止。及承乾败,太宗知其事,深勉劳之。
(摘编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3分)
乃出A宫内鼓B对玄素C毁之D遣户奴E伺玄素F早朝G阴以马挝H击之
[解析] “乃出宫内鼓”指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宫内鼓”作了“出”的宾语,意思完整,后面即B处断开;“对玄素毁之”指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之”作“毁”的宾语,意思完整,后面即D处断开;“遣户奴伺玄素早朝”是兼语句,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朝”后即G处断开。
[答案] BDG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储贰是储副,太子,“贰”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字含义不同。
B.面折,当面指责,“面”的用法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
C.“游畋废学”中“游”指出游,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息交以绝游”的“游”字含义相同。
D.“勉劳”的“劳”字与成语“劳民伤财”中的“劳”字用法不同。
C [A项,“贰”字前者表示第二、副职;后者表示有二心。句意: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并且对楚国有二心。B项,“面折”中“面”是名词用作状语,“顺流而东也”中“东”是名词作动词,两者用法不同。C项,文中的“游”是“游玩”之意,“息交以绝游”中“游”字的意思是“交游”。句意: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太子李承乾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D项,文中的“劳”字为动词,指慰劳;“劳民伤财”中“劳”,使……劳累。句意:(太宗)勉励慰劳了他/既让百姓劳苦,又耗费了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故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承乾虽嬉戏过分,但还是注重学习的,这与李百药的讽谏规劝关系很大,由此,太宗称赞了尽心尽职的李百药并给予了赏赐。
B.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犯颜直谏,却受到太子乳母的指责,但是孔颖达毫不畏惧,直言自己深受国恩,虽死无憾,因而谏诤得更加激切。
C.太宗皇帝识大体、明大义,对李百药等劝谏太子的臣子没有丝毫责备,有的采纳他们的意见,有的好言抚慰,有的给了相应的赏赐。
D.李承乾对臣子们的劝谏十分反感,不但不采纳改过,反而派人用殴打、刺杀等手段报复劝谏的臣子们,最终导致自己被废黜的结局。
A [A项,“太子承乾虽嬉戏过分,但还是注重学习的,这与李百药的讽谏规劝关系很大”说法有误。李百药讽谏规劝的是太子游乐嬉戏过分的事,和太子注重学习没有关联。]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4分)
译文:
(2)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4分)
译文:
[解析] (1)“数”,多次;“亏”,违反;“侈纵”,奢侈放纵;“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2)“尚”,尚且;“逮”,到、及;“饰”,掩饰;“拒谏”,拒绝规劝。
[答案] (1)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
(2)(一个人)从善如流,尚且担心达不到要求,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规劝,必然会招来损失。
10.于志宁和张玄素对太子李承乾劝谏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 根据原文“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承乾以务农之时,召驾士等役,不许分番,人怀怨苦。又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志宁上书谏”可知,于志宁从数亏礼度和虚耗民力两个角度进行规劝。根据原文“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可知,张玄素从游畋废学和穷极奢侈两个角度进行规劝。
[答案] 于志宁从数亏礼度和虚耗民力两个角度进行规劝;张玄素从游畋废学和穷极奢侈两个角度进行规劝。
【参考译文】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当时太子承乾对《五典》《三坟》这些古代典籍颇为留心,可是闲饮宴乐之后,游乐嬉戏过分。于是李百药作《赞道赋》来进行讽谏规劝。太宗看了这篇辞赋后,派遣使者对李百药说:“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我选用你来辅佐太子,正是为了这件事,你很称职,只是必须让自己有始有终。”于是赏赐李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
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太子李承乾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上书进谏说:“如今您在御苑之内打猎,虽然名义上不同于在野外游猎,但是如果放纵无度,终究有失体统。”李承乾不接受张玄素的意见。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得知张玄素在太子东宫频频进谏,于是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一次李承乾在宫中击鼓作乐,声音传至宫外。张玄素敲宫门求见太子,极力劝谏。太子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鞭子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那时,李承乾喜好营造楼阁,穷奢极欲,耗资一天比一天增加,张玄素上书进谏说:“(一个人)从善如流,尚且担心达不到要求,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规劝,必然会招来损失,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殿下居安思危,一天比一天谨慎啊。”奏书送入东宫,李承乾看后大怒,想派刺客加害张玄素,不久李承乾被废黜。李承乾在百姓农忙之时,摊派杂役,不许他们轮流换班,人们无不心怀怨恨,苦不堪言。后来他私自将突厥童仆带入宫中。于志宁上书进谏。李承乾看后大怒,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到于志宁家刺杀他。当时于志宁正在为母守丧,期限未到又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两个刺客偷偷潜入于府,看见他睡在守丧时的棚子里,最终不忍心下手。等到后来李承乾劣迹败露,唐太宗得知于志宁的事迹,勉励慰劳了他。
分析
画线句中的“反”假若理解成“违反,背叛”,代入 “此若反国”,显然讲不通。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理解,这个“反”是否是“返”的通假字?把它翻译成“______”,与“今穷而出亡过于曹”相照应,是不是更恰当地表现出晋公子当时的困境?据此分析,“反国”就应该翻译为“______”,这样就使句子的表达更准确。
翻译
分析
画线句中的“故事”与今天的“故事”意思不相同,在这里意思是“________”。
翻译
分析
画线句中的“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________”。
翻译
分析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忘寝与食”是“耽玩典籍”形成的结果,故“耽玩”一词应与“忘寝与食”的感情色彩相同,带有褒扬色彩,译为“________”(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
翻译
分析
“请”,副词,可不译;“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不亦……乎”,固定结构,可翻译为“________”。
翻译
分析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________”。
翻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原卷版全国通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解析版全国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原卷版全国通用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解析版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整合推断信息(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整合推断信息原卷版全国通用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整合推断信息解析版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