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全国通用)
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原卷版全国通用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做好选择题解析版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导图:
断句题通法通则:
解答此类断句题,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第一步:抓动词、形容词,把握句意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确定语句的停顿点,进而大致把握句意。
第二步:根据语法结构,确认断句
(1)主谓结构。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
(2)连动结构。指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可断开。
(3)动宾结构。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
(4)动补结构。补语对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
(5)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语,称为状语后置。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
(6)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
(7)关注其上、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学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
文言文阅读第2题从侧重于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于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考查。或考查实词用法结构的不同,或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不同,或与新教材、成语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今后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题不会只关注简单的识记,或许会把文学的流变、汉字形体的演变、古今词义的变化,甚至成语中个别语素的释义作为考查内容。
学生解答本题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积累不够;二是理解不准确;三是不会结合文意理解相关词语,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
☞通法通则
1.调动积累直判法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对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的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剖析词语推断法
试题中的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代入语境验证法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题考查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个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方面的细微之处设误。学生容易解错此类试题,主要原因是忽视细节。
☞通法通则
1.关注选项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在细节方面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的问题,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事件的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合在一起进行表述。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夫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立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劝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1)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劝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2)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如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笔落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文中第(2)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
及至A钟会B伐蜀C吴不力D救E遂至F两亡G此皆日后之H明验也。
[解析] “及至”是等到之意,“钟会”作“伐”的主语,“蜀”作“伐”的宾语,“及至钟会伐蜀”句意完整,应在“蜀”后即C处断开;“吴不力救”中“吴”是主语,“不力救”是谓语,句意完整,应在“救”后即E处断开;“此……也”为判断句,应在“此”前即G处断开。
[答案] CEG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指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屈节,文中指失节,污损节操,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节”意思相同。
C.却顾,文中指犹豫,顾虑之意,其中的“顾”与成语“义无反顾”中的“顾”意思不同。
D.发,本义是射发,文中指发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今王发政施仁”的“发”意思相同。
D [D项,错误。揭露/发布。句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揭露出来/现在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劝导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有人说鲁肃失策。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
B.曹操本身实力强大,又有孙权作为外应,本应没有顾虑,然而放走关羽,是为了让孙权自己树敌。
C.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选择与蜀断交。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当时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D.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D [D项,“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错误,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是从反面来验证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
译文:
(2)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
译文:
[解析] (1)“通和”,结交;“质”,作人质;“虚日”,空闲的日子,间断的日子。(2)“假”,借;“肘”,如同肘足一般衔接;“智伯灭”,被动句,被智伯灭亡。
[答案] (1)这之后(孙权)袭击夺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没有间断的日子。
(2)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而使智伯灭亡。
5.“鲁肃之计”对东吴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根据“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可知,鲁肃的计划,是先联合刘备而灭魏国,如果魏国被灭,那么吴蜀两国的争斗谁能夺得天下还不能预料;如果魏国不灭,而吴蜀联盟也将让曹操无法逐一攻破他们,将能够三足鼎立而称帝,不至于屈居人下称臣。即:吴蜀联盟对于吴国来说具有好处,能够使吴国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答案] 意义:如果魏国灭亡,那就可以跟西蜀争夺天下;如果魏国不灭,也能三足鼎立而称帝(或:吴蜀联盟对于吴国来说具有好处,能够使吴国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多练一点]
6.文中第(1)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
而以A区区B之吴C乃欲外D绝蜀援E孤军F当操G不已H悖乎!
[解析] “以”与“区区之吴”构成介宾短语做了长状语,“区区之吴”后面即C处断开;“乃欲外绝蜀援”中省略主语,“蜀援”作“绝”的宾语,后面即E处断开;“不已悖乎”是反问句,独立成句,前面即G处断开。
[答案] CEG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帝称兵 称:举,兴
B.曹操据形胜之地胜:优越
C.宜若无所却顾者却:推辞
D.权请擒关自效效:献出
C [C项,“却”和“顾”组成固定词组,犹豫,顾虑之意。]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A [A项,“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错误,根据原文“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可见,曹操这么做,是为了给孙权树敌,而不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参考译文】
孙权用荆州来帮助刘备,是鲁肃劝导的。荆州不能归还回来,孙权因为这件事深深地诟病鲁肃。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所以用云雨给蛟龙资助。”有人说:“这是鲁肃失策了,如果周瑜在,一定不会做这种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而只熟悉筹划当日的形势。
三国时期,最强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战,孙权能够单凭自己的力量攻破曹操吗?又或者和刘备合力来共同打败曹操?得到荆州,孙权能够同时获取蜀地来独立吗?又或者最终仍旧不免于依附他人来自立?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魏国可灭,曹操可诛,天下的事情还不能预料;魏国不能灭,曹操不能诛杀,而吴蜀宛如唇齿相依已然牢固,没有外力入侵,他们将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称帝了,怎么肯受人封赏,失节归附朝拜,如同被驾在车辕下的马匹一样窘迫呢?英雄的见解大概都是一样。因为孙权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孙权)袭击夺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没有间断的日子。也因为刘备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因为荆州的缘故,而在白帝城兴起战事,一场败仗而吐血身亡。不只如此,曹操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拥有百万军队,又得到了孙权作为他的外应,应该是没有什么要犹豫顾虑的。然而赵俨在襄阳之战,不肯对关公穷追猛击,劝告留下关羽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孙权请求擒拿关羽来让他献出自己的忠心与力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揭露出来,射给关羽看而让他逃走。凭借曹操的强大,尚且想要学习战国的“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说法,让孙权自己树起自己的敌人;而凭借区区吴国,竟然想要在外断绝蜀国的援助,而孤军独自抵挡曹操,不是已经糊涂了吗!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而使智伯灭亡,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的计策去拥立六国后代,后来便失败了,马超受到曹操的反间计策疏远韩遂而失败。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而甘心在虞公、陈涉、马超之下,大错特错。况且孙权断绝与蜀国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国灭亡是侥幸。蜀国因关公战死而怨恨讨伐吴国,吴国求救于魏国,刘晔劝魏主趁机偷袭吴国,多亏了魏主没有听从,(吴国)才得以幸免。出兵后,魏国假装帮助吴国讨伐刘备,仍旧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陆逊收兵,(吴国)才得以幸免。等到钟会讨伐蜀国,吴国没有全力施救,于是最终导致两国都灭亡了,这都在日后一一明验。然而知道这些后续发展的,除了孔明、子敬之外再也没有人了吗?
我认为:史书上称曹操刚打算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荆州已不是曹操所有,别人将自己所有物送给另一家,与他有什么关系?他竟然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个强国相互倚仗,而天下难以争夺的缘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
最终是在孙刘二人之上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批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3分)
凡A上书B谏正C自有D常准E臣贵F有词G主贵H能改。
[解析] “臣贵有词”和“主贵能改”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在“臣”和“主”前即E、G两处断开;“自有常准”的主语是“朕”,结构完整,在“自”前即C处断开。
[答案] CEG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为,为什么。“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中“何以”表示用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B.秋毫,喻指极细微的事物,与成语“秋毫无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C.从容,指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相同。
D.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祭祀,追思祖先,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
C [A项,“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何以”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B项,正确。C项,错误。都是指委婉得体,意思相同。D项,正确。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向大臣们征求由谁出任畿内道黜陟使的建议,右仆射李靖极力推荐魏征,而唐太宗最终让李靖来担任这一职务。
B.唐太宗到怀州去打猎,有人上书进谏,认为如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猎过于频繁,已经是一个骄奢的君王了。
C.汉元帝想乘楼船前去祭祀,薛广德认为应该从桥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压,张猛劝谏元帝说圣明的君王不能置臣子于险地。
D.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很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C [C项,“不能置臣子于险地”错,由原文“圣主不乘危”可知,是说圣明的君王不会冒着无谓的危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译文: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4分)
译文:
[解析] (1)“正”,匡正;“不”,错误;“有所言”,这样的话。(2)“忧危”,忧患危难;“任贤”,选举贤才;“受谏”,接受谏言。
[答案] (1)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
(2)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
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3分)
[解析] 由原文“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可知,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可知,能为太宗排忧解难。
[答案] ①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②能为太宗排忧解难。
【参考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亲自确定,询问房玄龄等大臣说:“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畿内道的事务重大,非魏征不可。”太宗神情严肃地说:“我如今要到九成宫去,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任?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当即命令李靖担任畿内道黜陟使。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过去到怀州去,有人上书说:‘为什么总是差遣山东的劳工到宫里修造苑囿呢?当今劳役之重,似乎和隋代不相上下了。怀州、洛州以东,受摧残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而皇上还时常到那里去打猎,真是一个骄奢的君王啊。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皇上已经听不进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侍中魏征上奏说:“朝廷广开言路,所以上书提意见的人特别多。陛下亲自批阅奏书,有时希望臣子的意见可以采纳,这是侥幸大胆上书的人能够陈列他们浅见的原因。臣子向国君提意见,必须调和字句使之适中,委婉得体地讽谏。汉元帝曾用醇酒去祭祀宗庙,想从便门出去,再乘楼船到宗庙。御史大夫薛广德挡住汉元帝乘坐的马车并摘下官帽说:‘陛下应当从桥上经过,如果陛下不听臣的话,我就自刎,让我颈中的鲜血玷污车轮,陛下就进不了宗庙了。’汉元帝很不高兴。光禄卿张猛上前说:‘我听说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会忠直。乘船危险,过桥安全,圣明的君王不会冒着无谓的危险,薛广德的意见可以采纳。’汉元帝说:‘开导别人不应该像这样吗!’于是就从桥上经过。从这点看,张猛可以算是正直的大臣劝谏君王啊。”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选拔任用贤才,接受谏言,就行了。为什么说难?”魏征说:“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等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一定会懈怠政务,使直言进谏的人变得谨慎恐惧,这样日复一日,就会使国家灭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因为这啊。国家太平无事却要国君心怀忧惧,难道不难吗?”
三、(2023·昆明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材,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有删改)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 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饰有文采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标记。(3分)
胥闻A越王B勾践C服诚D行仁E听谏F进贤士G是人H不死
[解析]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即E、F两处断开;由上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G处应断开。
[答案] EFG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同“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字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D [A项,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两个词用法相同。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B项,正确。都是通假字,高兴。句意:吴王非常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高兴吗?C项,正确。句意:夜晚还诵述到天亮/戊申日月底这一天。D项,错误。用法不同。“利害”为偏义复词,只有“害”起作用;“存亡”虽也与“利害”均为反义合成词,然“存”“亡”都有实际意义,而非偏义复词。句意: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故选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A [A项,“勾践一一实行”错,文种所献九术,由原文“于是作为荣楯……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可知,仅用第五条起宫室、第四条送美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4分)
译文: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4分)
译文:
[解析] (1)“婴”,装饰;“镂”,镶嵌;“类”,像。(2)“禽”,捉拿;“戮”,杀死;“妻子”,妻子儿女。
[答案] (1)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2)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10.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3分)
[解析] 由原文“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台”“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可知,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由原文“忧劳可以兴国”“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绤”可知,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答案] 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条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一一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好啊。”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采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材料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材料二: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四、(2024·福建龙岩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材料二:
宁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尧舜相是,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日久。故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故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三:
或曰:“吾子论汉末贡举之事,诚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倾车之路,岂有方乎?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余,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徐徐先试,则不可仓卒。将如之何?”抱朴子答曰:“知人则哲,上圣所难。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欲动,不为属托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异以备虚饰。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闾归其信义,尝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
(节选自《抱朴子·审举》,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列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朝A臣多B贤C左右D多忠E主F有失G皆交H争证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遗策,文中指失误、失策,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策”意思不同。
B.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C.百节,身体的各个关节,引申为事物的整体,其中的“节”与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意思不同。
D.归,指称赞、称许,与《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迅速收罗贤士,终于称霸天下,可见贤主对待各种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他们,而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B.圣贤能人彼此相见,不用考察就能短时间亲近了解,就如齐桓公听宁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见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
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说到了症结所在,有的士人虽有好的风度仪容,但内在修养不足,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
D.抱朴子认为,州郡长官在举荐优秀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为私情私利所扰,不为他人的请托屈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4分)
(2)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4分)
5.三则材料都谈到“知人”,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分)
1.CEG 【解析】“朝臣多贤”“左右多忠”是并列成分,两者都是完整的主谓成分,中间可断开,即C处断开;“主有失”另起主语“主”,故其前应断开,即E处断开;“皆交争证谏”省略主语“朝臣”“左右”,与前一句“主”有所不同,故句前应断开,即G处断开。
2.D 【解析】A正确。后一个“遗策”指前代的政策。句意: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B正确。“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句意: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C正确。后一个“节”是气节的意思。句意:就知道整体了。/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D错误。“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也是称赞、称许。句意: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有一天你做到了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3.C 【解析】“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说法有误。论及汉末贡举之事的是抱朴子,且“不能”得到贤士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则不必得贤”的意思是“那么不一定能够得到贤者”。
4.(1)(看他)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看他)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2)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确实是不容易的。
【解析】(1)“是以”,因此;“让”,谦让。(2)“审”,仔细考察、详究;“诚”,确实、的确。
5.①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②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入手而知人。③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
【解析】①材料一中,“善相人者”对于自己的识人之术,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并针对“布衣”“事君者”“人主”三者分别加以分析。从“友”可看出,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②材料二最后总结道“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入手而知人。③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从而指出我们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还要深入观察其内在实质。由此可见,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
【参考译文】
(材料一)楚国有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在全国闻名。楚庄王召见并询问他。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老人、尊敬兄长、忠厚恭谨、敬畏王命,像这样的人,他家里一定会日益富足,自身一定会日益荣耀,这就是所说的吉人。观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忠诚可信、品德高尚、乐于行善,像这样的臣子,侍奉君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官职就会日益得到升迁,这就是所说的吉臣。观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大多很贤能,身边的侍从大多很忠诚,君主有过失,他们都争相进谏,像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就会日益安定,自身就会日益尊贵,天下就会日益敬服,这就是所说的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迅速收罗贤士,日夜都不懈怠,终于称霸天下。所以贤明的君主时常召见擅长各种技艺的人,不只是拥有他们罢了,而是用来成就大业。
(材料二)宁戚敲击牛角唱着悲凉低沉的歌,齐桓公听到后任用了他;尧舜互相投合,禅让不移日影;周文王重用姜太公,无须很长时间。所以圣人与贤人的相遇,不用等很久就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相见,不用等考察就能够了解(彼此)。所以士人的接触,不一定要与他面对财物分配,才能了解他的廉洁;不一定要与他身冒危难经历艰险,才能了解他的勇敢。(看他)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看他)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所以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猫大;看见大象的牙齿,就知道它比牛大;见到一部分,就知道整体了。由此看来,凭见到的(事物)能够预测未发生的(事物),见到一小部分本来就足够知道整体了。
(材料三)有人说:“您谈论汉朝末年贡举的事情,确实是说到了它的症结。现在一定要戒除以往的过失,避开翻车的道路,难道有什么方法吗?士人有的风度姿态丰满魁伟,严整的仪容绰绰有余,但缺乏内在的修养,根本的东西不足,如果根据外貌取用他,那么不一定能够得到贤者,如果慢慢地先试一试,就又不能很快得到贤者。怎么办呢?”抱朴子回答说:“能透彻地了解人就可称为明智,这对于大圣人也是困难的。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确实是不容易的。(牧守)只要都驱遣自己的私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为私利而动心,不为(他人的)请托而屈服(就能实现)。对所要荐举的人,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观察,广泛询问详细了解,按其名声考查他们的行为,比较异同以全面了解虚名之下实际的不足。假如他的家里人和亲戚都称赞他孝顺友爱,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就尝试着让他当个小官,如果有忠诚清廉的政绩,处理事情的才干,那么一寸锦缎也可以知道其工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一:词语、成语使用(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一词语成语使用原卷版全国通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一词语成语使用解析版全国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原卷版全国通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突破概述题解析版全国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原卷版与解析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原卷版全国通docx、2025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翻译题解析版全国通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