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知识探究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知识探究 讲义,共5页。
《第一单元诗的国度》知识探究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4.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写诗歌鉴赏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探究分析探究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都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用中国古代诗歌极为常见的“比”的手法,虽然表面上句句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题型2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意(包括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要求如下。1.审题:两看一定“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这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2.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对接高考(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释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典例1[批判赏析能力]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点拨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鸟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答案提示: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释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典例1 [领会理解能力]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点拨 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作者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答案提示: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3.意象4.诗词鉴赏文章写作1.通过识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2.通过朗诵和研讨等方式感悟诗歌的两种不同风格,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分析意象,提高鉴赏诗歌能力4.通过鉴赏写作,提高表达能力通过文化常识的积累,知人论世,提高对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意象表达情感,以及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可以提升积累与语感、信息筛选、概括分析、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