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阶段性教学成果评估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阶段性教学成果评估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钢铁、岫玉、南果梨、高跷都是鞍山的形象品牌。下列过程中明显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铁矿石炼铁B. 用锉刀打磨玉石
C. 将南果梨装进礼盒D. 将木材制成高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铁矿石炼铁,有铁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锉刀打磨玉石,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将南果梨装进礼盒,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将木材制成高跷,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 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养鱼”实验。在实验中,金鱼藻为斑马鱼提供呼吸所需的( )
A. 氮气(N2)B. 氧气(O2)
C. 二氧化碳(CO2)D. 水蒸气(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鱼藻的作用是利用光能释放出一种能供给斑马鱼呼吸的气体,氧气能供给呼吸,则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选B。
3.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氧气B. 液态氧C. 冰D. 空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液态氧是液态氧气,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冰是固态的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4.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氨气B. 氮气
C. 汞D. 五氧化二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
D、五氧化二磷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B. 点燃酒精灯
C. 读取液体体积D. 加热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大拇指不能放在试管夹短柄上,防止试管脱落,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炼钢
B. 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C.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D. 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是因为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生成物微粒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 H2B. OHC. H2OD. H2O2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是4个氢分子与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4个水分子,反应后剩余1个氧分子,生成物微粒符号为H2O。
故选C。
8.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 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蔗糖分子扩散到了水中,蔗糖分子没有分解,符合题意;
B、夏天汽车轮胎炸裂,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液氧液态氧气,液氧和氧气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它们都能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 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 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做该实验时,止水夹没有夹紧,会使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通过导管进入空气中,因此集气瓶内的气体减少的量包括消耗的氧气及逸出的空气,会使瓶内的气体比实际氧气减少的多,因此会使水倒流超过五分之一,造成结果偏大,此选项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能除去氧气,但却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此选项错误;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此选项正确;
D、点燃后的红磷必须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造成实验误差,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常情况下,硫单质黄色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燃烧硫磺常用于熏蒸消毒和漂白。
材料二: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青铜雁鱼灯里面是空的,腹部用于贮水。使用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含二氧化硫SO2)通过雁脖子进入腹部。
材料三:东晋《抱朴子》记载,“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硫化汞HgS)烧之成水银(汞Hg),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
(1)“材料一”中属于硫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写一条)。写出硫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的原因是______。
(2)“材料二”中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______。
(3)“材料三”中丹砂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下同);反应中出现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答案】(1)①. 黄色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 ②. ③. 化合 ④. 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①. ②. 分子 ③. 原子
【解析】(1)颜色、溶解性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硫的物理性质是:黄色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
(2)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丹砂(硫化汞HgS)烧之成水银(汞H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Hg、S,生成物中含Hg,故生成物中还应含S,故还应生成了单质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该反应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反应中出现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12.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是关于分子的性质的实验。
(1)图1是教材实验: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可以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2)图2、图3是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子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2所示。此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完成图3实验操作,对比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
(5)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宏观现象与变化。
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在A、B和C中,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______(填字母)。
A. B. C.
【答案】(1)①. B中溶液变红 ②. 分子在不断运动
(2)①.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②. 继续
(3)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4)①. 节约药品 ②. 比较环保
(5)AB
【解析】(1)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中溶液变红;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子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变为颜色均匀的混合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混合液的体积小于酒精和红墨水的体积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混合均匀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故填:继续;
(3)与图2实验相比,图3实验在热水中进行,且图3实验变为颜色均匀混合液的速度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所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且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
(5)由图可知,A、B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故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AB。
13. 氧气用途很广泛,在生产生活和实验室我们都需要制取氧气。
【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教材重点实验之一,其主要步骤有:
A.制取气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清洁与整理 D.填装药品
①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会出现图中的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三瓶氧气,应该选择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3)某同学用刚收集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铁丝没有燃烧,可能的原因是_____(写一条即可)。
【工业制取】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如图所示步骤。将经过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的空气进行下列操作:
(4)从步骤②可以得出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______(填“高”或“低”)。
(5)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6)工业上不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因_____(写一条即可)。
【生活中的制氧机】
如图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7)反应仓中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8)过滤仓中的水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填序号)。
A. 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 降低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的生成
D. 过滤杂质提纯氧气
(9)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
【答案】(1)①. BDAC ②. 甲、丙
(2)①. ①③④⑤⑥⑨ ②.
(3)收集的氧气不纯或铁丝太粗等
(4)低
(5)混合物
(6)制取成本高
(7)
(8)ABD
(9)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解析】(1)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制取气体;实验完毕,清洁与整理,故顺序为:BDAC;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气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且一段时间后,导管处会形成一段水柱。
故填:甲、丙;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需要收集三瓶氧气,最好选择排水法收集,方便观察何时集满,故应选择的仪器是:①③④⑤⑥⑨;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用刚收集的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铁丝没有燃烧,可能的原因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或铁丝太粗等;
(4)由步骤②可知,先蒸发出氮气,说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
(5)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由氧气、稀有气体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6)工业上不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因是:制取成本高;
(7)反应仓中生成氧气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8)A、可通过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符合题意;
B、过滤仓中的水可以起到降低氧气温度的作用,符合题意;
C、过滤仓中的水不能起到加快氧气生成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过滤仓中的水可以除去一些杂质,起到提纯氧气的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ABD;
(9)氧气具有助燃性,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1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如下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 蜡烛燃烧过程探究。
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不断熔化但液态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同学们对蜡烛燃烧过程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焰心所含物质的探究。
如图,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
(1)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猜想①②的理由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
(2)【实验探究】
【实验反思】
(3)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成立,操作(1)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补充实验】
(4)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__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先受热熔化,然后在烛芯汽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
探究二:拓展探究密闭集气瓶内,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如图)
实验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记录数据1】
实验2:
(5)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_______的蜡烛在集气瓶的燃烧时间。
【记录数据2】
【实验结论】
(6)实验1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__。
探究三:同学们对如图实验中蜡烛(足量)熄灭的原因展开研究。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大;②可能是氧气被完全消耗。
【探究与结论】
(7)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①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8)乙同学使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
A. 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
B.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 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D.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任务二 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后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查阅资料如表,分析表中数据。
【得出结论】
(9)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反思拓展】
(10)钠燃烧时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1)
(2)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成立
(3)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能
(5)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
(6)烛芯长度越长,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越短
(7)不合理
(8)D
(9)沸点
(10)有
【解析】(1)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提出猜想①和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1)结论为猜想①成立,则根据现象可得出该物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石蜡具有可燃性,说明该物质是石蜡蒸气,说明猜想③成立;
(3)操作(1)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猜想①不成立;
(4)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能燃烧,说明“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5)探究二的目的是探究密闭集气瓶内,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1中测定了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则实验2应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的蜡烛在集气瓶的燃烧时间;
(6)由表中数据可知,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长,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越短;
(7)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大,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说明图中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含量过大,故假设①不合理;
(8)A、由图可知,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不是纯净的氧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零,氧气没有耗尽,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主要含氮气和氧气,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零,故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氮气、二氧化碳、氧气等,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9)由表可知,铁燃烧时的温度低于沸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说明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时,产生火焰;
(10)由表可知,钠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则钠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1)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观察到_______
猜想①成立
(2)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干而冷的烧杯。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
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3)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
猜想③_______
烛芯长度/cm
0.3
0.5
0.7
0.9
燃烧时间/s
16
13
11
8
蜡烛高度/cm
1
3
5
7
燃烧时间/s
17
10
9
8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西部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0月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阶段性教学成果评估化学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