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答案.docx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答案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答案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辉煌。其中, 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 “海上丝绸之路 ”的 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 70 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 7000 年前 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 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 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 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 年) ,历时 28 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 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 151.8 米),阔一十八丈(约 61.6 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 2.46 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 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 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 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 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 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 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 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 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后编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
    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己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
    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 风,哈甫儿雨。
    其中,“针”代表指向,“巽己 ”“癸丑 ”是罗盘上通过八卦、天干和地支标示的不同方位。 “更”是计程单位,代表 2.4 小时的航程,比传统的“昼夜 ”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 级。“托 ”是测深单位,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 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
    处的海域。“指 ”是“过洋牵星 ”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 ”,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 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 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在这几项技术中, 罗盘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 术则来自阿拉伯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
    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 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 行为,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因此大幅度提高了中 国定量航海技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也形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实用航海指南和航行技术的 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 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
    (取材于陈晓珊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了使远航顺利进行,郑和根据船队航行需要,全方位选拔水手、医生、翻译等人才,并 根据专业分工进行培训。
    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有 2 万多人,主要官校和水手、通事、医生等各得其所、 各尽所能,其中就有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反映航海的纪行著作《瀛涯胜览》的作者马
    欢、《西泽番国志》的作者巩珍、《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华夷胜览》的作者匡愚等,他们 以文字、图册形式将自己亲历的航海见闻和西洋风情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 外,船队里还有“番火长”,即雇佣来的外国领航员,他们与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的中国领 航员一起工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贡献了才智。
    团队协作也是航行的重要保障。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重视纪律,每个成员都严格遵守规 章制度,确保航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秩序。郑和也注重激励船队成员,以此提高士气,增强凝聚 力。如此,郑和船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远航。
    (取材于杨权斌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 .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已有 7000 年的造船史。 C .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 D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
    2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3 分)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控制船身的长宽比,以降低触礁风险。
    B .两舷和艉部设长橹,以适应狭窄海域。 C .制作特大型铁锚,以探知海水的深度。
    D .运用过洋牵星术,以防范恶劣的天气。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3 分) . . .
    A .编纂了有重要影响的航海文献《指南广义》。
    B .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C .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数据。 D .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 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 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
    .
    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①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字句,亦未尝肖左也。至 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 不亦谬
    . .
    乎?中间历晋、唐, 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②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韩愈)
    .
    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③ , 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④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 ”。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⑤。凡有一语不
    .
    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 ”。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
    .
    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 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
    ⑥ , 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 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⑦ 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
    .
    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
    .
    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
    .
    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
    . .
    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明代袁宗道《论文》)·
    [注]①《书》:指《尚书》。②挦扯:摘取,比喻抄袭、剽窃。③指的是韩愈模仿正史传记的写法,给毛笔写 传记的文章。④空同:明代文学家,号空同子。⑤令甲:代指第一条法令。⑥《一统志》:指明代《大明一统 志》,记载全国地理、政区的书。 ⑦西京:两汉的代称。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 奄:获取 .
    B .篇篇模拟,亦谓“反正” 反:恢复 .
    C .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厌:满足

    D .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贵:崇尚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况能如心之所存乎 更何况是要按照人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呢
    B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 况且空同子的一些文章,大多是自己的想法 C .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几乎无法识别籍贯名称变迁的原因了
    D .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 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没什么区别
    9. 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
    A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 (韩愈《答刘正夫书》)
    B .文岂易为哉?今之论者,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 太微后集序》)·
    C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 《答谢民师书》·)
    D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0. 文章第二段主要反驳了“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的观点,作者在这一段里是如何展开反驳 的?(6 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里仁》)
    ②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 .
    A.
    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B.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

    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C.
    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

    而近说乃云:……

    D.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

    是可谓学古者乎

    ③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1)翻译第①句中的画线句。(2 分)
    (2)分别解释②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孔子对“君子 ”的认识。(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唐 ·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杜二,杜甫。拾遗,杜甫旧职。本篇作于高适任职蜀州刺史之时。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老风尘”意为“在风尘中老去 ”,此处“风尘”是作者所历的纷扰仕途、颠沛的宦旅。
    B.“龙钟”指潦倒老迈, “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此指身为刺史获得的俸禄。 C.“一卧”句借谢安东山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的典故,写作者早年隐居经历和心中志向。 D.“愧尔 ”句运用借代手法,以“东西南北人 ”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13.本诗三四句可以理解为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推想友人见景伤怀。下列诗句中没有 . .
    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C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D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 本诗意蕴丰富, 情真意切,杜甫读时也“泪洒行间”。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的 情感。(6 分)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字迹清晰。(共 8 分)
    (1)《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
    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沉景象烘托战后士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 ,
    。”
    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里“ , ”两句体现出无人能与
    盛时的庄宗李存勖匹敌抗衡。
    (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
    “ , 。”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 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
    . .
    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 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 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 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 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 . . .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 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 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 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 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 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 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 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 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 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 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 .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 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 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 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 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 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
    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 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 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 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 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 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 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 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
    . .
    缩小了。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 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
    . .
    B. 更修整得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面目一新
    . . . .
    C. 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稀疏:宽松,不稠密
    . .
    D. 总不免有些惴惴然 惴惴:激动不安
    . .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第一段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引出浣花草堂。
    B.草堂里几重佛殿、四座厅堂,参天的翠柏,小小的土山,环境清幽庄严。
    C.工部祠里杜甫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能够表现诗人本色。 D.文中作者寻访草堂,拜谒诗圣,获得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18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6 分)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 的如许境界。
    19 .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分条加以概括。(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共 6 分)
    ①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在明清时代进入鼎盛。②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 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③ ?④看其材质, 不同材质的价位差别甚大。⑤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其中“檀香紫檀 ”的出材率非常 低,只有 10%到 15%,做成大件家具价位则在 10 到 20 万元一吨;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
    梨 ”种群内,出材率达 70%,只要几千元一立方。⑥看其历史年代,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
    值就越高。⑦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等。⑧看其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
    趣。⑨“文化感”和“审美感”在明清家具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 直接的体现。⑩总之,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而 且富有精神内涵。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第①句存在语病,即句子成分残缺。 B.第②句“宛若天成”成语使用正确。 C.第⑥句“一般来说”不可以删掉。
    D.第⑩句“既是…而且”关联词使用正确。
    (2)在文段画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3 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1)有调查表明,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表 达单一,甚至在正式场合说话会突然“卡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要 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2)高三语文考试中默写丢分的现象较为普遍,你认为导致丢分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针对 一个问题,写出具体改进措施。要求:针对性强,切实可行。
    (3)请以“初雪”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2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 5 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 公里的 “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 “有志者,事竟
    成! ”“ 为轮滑带来正能量! ”而一位交警则指出: “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 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 “对”的事也 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 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 是好的”“无过便是功 ”“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 ”……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流沙难以握持,光阴从不驻足。但好在,人间还有草木、秋月、真情、佳友, 值得我们 珍视。
    请把“好在,还有 ”补充完整,并以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相关试卷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共8页。

    2025届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共8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