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1458/0-173872893326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1458/0-17387289332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1458/0-17387289333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染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由着这个“己”推出的圈子,可伸可缩,大可“一表三千里”,而小可以缩到只剩家庭成员,并根据与中心“己”的距离远近来区分厚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那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高一年级(语文) 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西洋社会的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固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它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这种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团体的代表是无私的,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
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社会范围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孔子常常提到那个“仁”字。但“仁”这个观念只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团体格局可以比喻为捆柴,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同属于一个团体的伙伴。
B.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社会关系没有清晰的界限,范围上一定大于界限清楚的团体。
C.团体格局中各分子与团体关系相等,差序格局中个体从自身出发界定与他人的社会距离。
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离不开具体的私人联系,团体的共同意志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链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链接材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注释:【1】弟:同“悌”,敬爱兄长。 【2】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A.从“为人也孝弟”到“不好犯上作乱”,由家到国的推论过程契合了差序格局的特点。
B.有子认为“本立而道生”,这表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
C.有子强调“孝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体现出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D.用亲属间的“孝弟”来诠释“仁”,反映了差序格局是由私人关系的道德要素维系的。
高一年级(语文) 第2页(共8页)
3.在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过程中,有同学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4分)
材料三
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差序格局”,这已成为社会学中国化的经典概念。正是这种差序格局下乡土中国的乡土性,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影响着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并扩大到家庭之外的家族,甚至影响着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统治方式。从男女有别的“家族”到“礼治秩序”下的“无讼”,无为政治下的长老统治,以名实分离应对社会变迁。而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折,时势的权力迫使乡土中国进入了乡土重建。
费孝通晚年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㘧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取材于徐平《如何读懂费孝通(代序)》)
4.谈谈材料三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对你认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有何启发。(6分)
高一年级(语文) 第3页(共8页)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苌弘、师泉、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取材于韩愈《师说》)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C.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吾从而师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 B.
而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其出人也远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D.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7.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请从原文找到两处依据,分析韩愈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什么。(4分)
高一年级(语文) 第4页(共8页)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1题。(共8分)
静女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1]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菟[3],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1】爱:同“嫠”,隐藏。【2】彤管: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茅草。【3】黄:初生的茅草。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首开篇两句写一位娴静又美丽的女子,与心爱之人约定在城墙的角楼会面。
B.第一首“爱而不见”两句意思是男子喜爱心上人却见不到,以手挠头,徘徊不定。
C.第二首“涉江采芙蓉”一句写主人公为采芙蓉而涉江,“沙”字可见其心意之诚。
D.第二首“同心而离居”两句写同心之人却分隔两地,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10.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首诗使用第一人称,男子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心上人的情真意切。
B.第一首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两句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
C.第二首中“长路漫浩浩”的“浩浩”巧妙地使用了叠字,突出路途的漫长遥远。
D.第二首诗用精丽的语言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语意环环相扣,可谓语浅而情深。
11.这两首诗都以草木赠答来传情表意。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8分)
(1)叠词具有摹声、绘形等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①”,描摹了大弦小弦交错弹奏之音;杜甫《登高》中“ ② ”,描写了深秋时节草木摇落之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 ③ ”,描绘了黑云低沉、烟雾升腾之景;李清照《声声慢》中“ ④ ”,表现出主人公的悲愁哀伤之情。
(2)在即将来临的寒假,有同学计划登临泰山之巅,观赏姚湘笔下红日初升前“ ⑤ . ⑥ ”的奇异色彩;有同学打算奔赴黄州赤壁,感受苏轼“纵一苇之所如, ⑦ ”的惬意自在;有同学将造访先贤荀子的故里,体悟“ 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学习之道。
高一年级(语文) 第5页(共8页)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故都的秋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nì(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⑪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高一年级(语文) 第6页(共8页)
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鹌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糖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lden Days。
⑫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的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妙,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l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xiā( )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⑬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取材于郁达夫的同名散文)
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2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一椽破屋 ②廿四桥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细nì ②xi ā索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意思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中不必过分注重细节的品察。
B.第③段虽未详细描绘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但从这些景物的选取中仍能看出作者的审美倾向。
C.第③段中数量词的使用耐人寻味,如“一椽”增强了形象感,“一丝”表现出细数日光的清静悠闲。
D.从第⑬段中“稀饭”“馍馍”“大蟹”“黄犬”等词语,可看出本文语言在古典雅趣中兼具生活化的色彩。
高一年级(语文) 第7页(共8页)
15.文章叙写了作者在北平饱尝技都的秋味的体验。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围绕“饱尝”行文的?(6分)
16.北京,是我们求学成长的地方;北京的秋天,我们也刚刚领略和感受过。读完郁达夫《故都的秋》,其中定有一些内容能引发我们关于北京秋天的共鸣或联想,请写一段文字,可抒情,可描写,可议论。(8分)
五、作文(共40分)
1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小小的灵感,可能会点燃一个伟大的创意;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点燃一个人内心的希望;一次勇敢的尝试,可能会点燃一个腾飞的梦想……
请以“点燃”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常常可以带来丰富的乐趣;在艺术领域,简单的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有时,看似简单的事物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请以“简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文体明确,内容充实;书写清晰。
高一年级(语文) 第8页(共8页)
海淀区高一年级期末练习
语文答题纸 2025.01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1.( )(2分)
2.( )(2分)
3.(4分)
①
②
③
④
4.(6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5.( )(2分)
6.( )(2分)
7. (4分)
(1)
(2) —
8.(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16分)
9.( )(2分)
10.( )(2分)
1
11. (4分)
12. (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四. 本大题共4小题(18分)
13. (2分)
(1) ① ②
(2) ① ②
14. ( )(2分)
15. (6分)
16. (8分)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语 文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1.(2分)C 2.(2分)B
3.(4分)参考答案:
①差序格局
②格局源起/社会基础
③游牧的部落形态
④形成了以克己复礼为出发点的道德体系/形成了依托于私人关系的道德体系
【评分说明】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4.(6分)
答案示例一:材料三谈到,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保守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文化转型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这启示我们对“差序格局”及其道德体系应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如在当今时代,“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各扫门前雪”一类的自私行为则需要反思和杜绝,如此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答案示例二:材料三谈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过程,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如此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各抒所长。这启示我们在理解“差序格局”的过程中要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既要看到差序格局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也要取长补短,吸收团体格局中的权利意识等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评分说明】阐释“文化自觉”2分,结合“差序格局”谈启发4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5.(2分)A 6.(2分)B
7.(4分)参考答案:
(1)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2)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的人)
【评分说明】各2分。
8.(4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在此明确指出所传之“道”不是句读一类的知识,又称章句之学为“小”,而以“传道解惑”为“大”,可见这里的“道”应为更广泛的思想学说、价值真理等。
②第二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作为“李氏子蟠”之师,其“传道受业”明确指向了文以载道的“古文”和承载儒家道统的“六艺经传”,可见“道”指的应是先贤的深刻思想和优秀学说。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西洋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
社会结构
团体格局
①
②
③
安居的农耕生活
产生影响
发生了权利的观念
④
【评分说明】两处“依据”各1分,适当引用或转述均可,不要求全部呈现原文。“道”的所指1分,结合依据分析1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9. (2分)B 10.(2分)D
11.(4分)参考答案:
《静女》中,彤管色红而光亮,男子由之联想到恋人红润的容颜,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荑草虽轻,却因美人跋涉郊野相赠而美,可见物以情而重。《涉江采芙蓉》中,生于兰泽之畔的芙蓉,芳香美好中寄寓对心上人的爱恋;涉江采摘,欲赠不达,又引出思乡怀人的无尽忧伤。
【评分说明】草木特征各1分,思想情感各1分。
12.(8分)
(1)嘈嘈切切错杂弹 无边落木萧萧下
水澹澹兮生烟 凄凄惨惨戚戚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凌万顷之茫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3.(2分)
(1)chuán niàn
(2)腻 萧
【评分说明】一处0.5分。
14.(2分)A
15.(6分)参考答案:
开篇即述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北平,只为“饱尝”故都的秋味;随后两次以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凸显北国秋味的醇厚浓重,呼应“饱尝”;主体部分特意选取五个日常生活场景,并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细腻描摹“饱尝”的感受;最后三段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
【评分说明】主体部分的分析2分,其余要点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
16.(8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说明】围绕“北京的秋天”,可写文中某些内容带来的相似感受(“共鸣”)或情感认同,也可由文中的某一点生发开去,写与作者不同的发现或思考(“联想”)。文段的亮点可表现为或感受深切,或描写生动,或角度新颖,或见解独到……任一方面表现突出均可视为考量依据。可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视作答程度,按三个等级给分(1-3分,4-6分,7-8分)。
五、作文(共40分)
17.(40分)略
【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作文评分标准(记叙文)
项目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说明
一类卷
(35-40分)
中心突出,叙述清晰,描写恰当。
准确,流畅,得体。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分)
中心明确,叙述有一定顺序,描写比较合理。
准确,连贯,大致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能叙述一件事情,但不够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叙述较少(文体不合)。
病句
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22分以下。
作文评分标准(不限文体)
说明:①字数不足700的,每少50字扣1分。字数不足400字的,按残篇处理。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③没有题目扣2分,题目错扣1分。④卷面乱、书写不清晰,视情况扣1-2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35-4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22分以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D, B, A, 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