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阅读专题5】情趣与理趣:《石钟山记》的记游及说理》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阅读专题5】情趣与理趣:《石钟山记》的记游及说理》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阅读专题5】情趣与理趣:《石钟山记》的记游及说理》教学设计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专题解释,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课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
    【预习任务】
    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他们考察石钟山的过程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分析苏轼在对夜景的描绘中隐藏的丰富意蕴。
    3.课外收集上面提到的名家游记类文章,探讨游记散文中景趣、情趣和理趣的有机结合。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比较三文,关注考察点
    导入:一门三父子,三夜三游记。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他的夜走,是每一走都有所获:在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在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在石钟山,他认识到了什么呢?
    1.活动探究:认真阅读《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和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完成下表——三人都探究了石钟山,试区别三人在具体行为和目的等方面的异同。
    示例:
    相同点:
    A.三人都对石钟山的命名原因产生了兴趣。
    B.三人都有探究事物的兴趣爱好,并且为了验证前人之说是否可靠是否有理,都亲自前往验证。
    C.三人均否定前人之说,根据自己的判断树立新说。
    D.三人均在文章中涉及了当时的景色,并且根据自己当时的处境、心情、目的进行了适当的描写。
    2.问题探讨:苏轼在那个夜晚考察得出的结论,现在是不是也能通用?
    教师提示:眼见的未必为真。
    苏轼的结论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他认为,除了耳闻目睹,还需要用心考察,只有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过,才会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这一结论现在也能用。
    3.问题探讨:曾国藩也去过石钟山,他说:“傍晚,与雪琴(俞樾的亲家)棹小舟至石钟山下观石洞。绝壁之下有洞口,口外有昔人珍玉璧四字。攀洞口而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洞口,大石即东坡记中所称可坐百人者也。石钟者,山岩中空,其形如钟。东坡记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误也。上钟山之下,亦有深岩,余未及游。灯时归。”他的结论是“坡亦误”。你认为他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教师提示:也不完全正确。他仅是从形状角度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偏颇。考察事物应该全面细致,从多方面入手。
    任务二 聚焦夜景,辨识理之趣
    1.问题探讨:苏轼探寻石钟山得名由来,是遵循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那么,他是怎么反驳的?他写的声音和前两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提示:
    郦:“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苏的反驳:“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苏的反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写到的声音有:山上栖鹘磔磔声;鹳鹤咳且笑于山谷声;钟鼓噌吰不绝声;风水吞吐窾坎镗搭之声——既有自然界的灵音,也有人为的不同钟鼓声。
    2.课外阅读《钴鉧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经典作品,探究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景趣、情趣和理趣美。示例:
    任务三 探究特点,懂得趣之源
    问题探讨:苏轼以声音写夜景,呈现出什么特点?试探究苏轼这样写的原因。
    教师提示:
    特点——苏轼以欣赏的态度,去倾听这些声音:他写“山音”,有生灵之音,栖鹘磔磔云霄间,鹳鹤叫声响于山谷;有自然之音,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特别要关注的是,他听这些声音,“如乐作焉”。
    原因——元丰七年(1084)正月,宋神宗出御札,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移官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五年前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他原以为会久困黄州度过后半生,已经安心地在东坡平整土地、种植粮蔬,自号“东坡居士”。不料又得调令,他趁机走亲访友。
    弟弟苏辙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苏轼赴筠州和苏辙同过端午,还和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当时恰逢长子苏迈被任命为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尉,苏迈参加科举考试之后首次得官,这是苏家的一件大事,因此苏轼绕道和儿子同行,到了湖口再分手。六月初九(公元1084年7月14日),苏轼终于和苏迈一起“得观所谓石钟者”。这一路上苏轼的心情是极为振奋的,因此《石钟山记》行文中透露出旷达自适的意味,这与他此时的积极情绪有关。
    任务四 比较体裁,寻找区别
    1.列表细数《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的理趣观。
    2.活动探究:请比较阅读李渤和俞樾、苏轼等人的文章,说说石钟山命名有哪三种类型。
    教师提示: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的,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郦道元和苏轼
    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声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课外练习】
    假如那天苏东坡是和俞樾一起夜游了石钟山,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用对话的形式将它表述出来。200字左右。
    文章
    《石钟山记》
    《辨石钟山记》
    《春在堂随笔·卷七》
    考察手法
    先是小童持斧扣“硿硿”,月明之夜乘小舟于绝壁之下听
    在访、询的前提下,“扣而聆之”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亲自进山考察
    得出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
    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人物处境和探山原因
    作者被贬,但此时他的长子苏迈中举后要去上饶为官,他顺路为印证李渤之说错误而乘舟夜行
    李渤是九江刺史,此文是他顺路游览而为之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为验证东坡之说不对而去
    关注重点
    着眼于不同地方发出的不同声音
    关注石钟山发出的声音
    聚焦洞内所见
    运用体式
    游记+说理文
    音质论述文
    游记文
    文章
    景趣:各具色彩
    情趣:别有体验
    理趣:自有体悟
    《钴》
    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化静为动地写出了千奇百怪的奇石
    以小丘的处境寄寓个人遭遇,令人生出深切同情之心
    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最好的治愈方法,便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始》
    与众不同的怪特之景
    在沉醉山水中聊以自慰
    大自然里最能安慰人的
    《游》
    魅力独特的朦胧之色
    洞愈深,入愈难,见愈奇——做学问也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
    有志、有力、有
    外物大能达到里
    想境界
    《赤》
    温馨壮阔之景使人有飘飘遗世、羽化登仙之感
    蓄天地灵气、化
    万物精魂的豁达乐观、高远情志
    人生短暂,自然永恒,当抓住一切机会享受人生,笑对过往
    文章
    景中之理
    议中之理
    《石》
    “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亲眼看见方知真相
    揭示出凡事只有经过实地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才能掌握真相的道理
    《游》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难的地方,越少有人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有志、有力、有外物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课前预习任务检测,课中学习任务一,课中学习任务二,课中学习任务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