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审核人:高二生物备课组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25题,每题2分,满分50分。)
1.如图为人类伴性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该病的发病率时,可进入患病家系中调查
B.Ⅱ4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
C.Ⅱ6与Ⅱ7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D.Ⅲ8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出患病小孩的概率是1/4
2.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位于Z染色体的A和a分别控制其皮肤不透明和透明。以下杂交组合方案中,能在幼虫时期根据皮肤特征,区分其后代幼虫雌雄的是( )
A.ZAZA×ZAWB.ZAZA×ZaW
C.ZAZa×ZAWD.ZaZa×ZAW
3.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会是怎样的( )
A.雌:雄=3:1 B.雌:雄=2:1
C.雌:雄=1:3 D.雌:雄=1:2
4.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提出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B.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C.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概念
D.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番茄中,缺刻叶(C)对马铃薯叶(c)为显性,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两对性状相互独立,从右图可以推出,Ⅰ的表现型为( )
A.缺刻叶紫茎
B.缺刻叶绿茎
C.马铃薯叶紫茎
D.马铃薯叶绿茎
6.人类中极个别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XY,他们一般反应迟钝,这种变异来自( )
A.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基因分离
C.基因重组D.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7.21三体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血友病、苯丙酮尿症依次属于( )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伴X隐性遗传病 ③染色体异常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⑤伴X显性遗传病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8.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
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C.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发生转移
D.细胞癌变是因为细胞产生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9.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3个杂交实验及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番茄的果实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10.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在图乙中,可能与图甲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11.对洞穴生活的高度适应、眼睛退化直至消失的洞穴鱼类,被称作“盲鱼”。研究人员在长江三峡库区深水下,发现一个珍稀洞穴盲鱼新种:三峡金线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峡金线鲃眼睛退化直至消失与黑暗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B.不同地域洞穴鱼类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相似
C.该物种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丰富了长江的鱼类多样性
D.鲃鱼种群在极端黑暗的环境相对稳定时,基因频率不会改变
12.一个红绿色盲女性(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 结婚,所生子女的表现型是( )
A.儿子全正常B.儿子全为红绿色盲
C.女儿全为红绿色盲D.女儿有的为红绿色盲,有的正常
1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基因突变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C.人工诱导可以使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D.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旺盛的时期
14.下列关于受精作用与受精结果的阐述中,正确的是( )
①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染色体
②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③受精时精子全部进入卵细胞内
④受精过程使卵细胞较未受精时活跃
⑤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⑤
15.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不属于此过程的基本环节为 ( )
A.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阻断不同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隔离
C.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16.下图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1和种群2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种群1和种群2必将形成两个物种
C.物种1和物种2的基因库存在差异
D.物种1与物种2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17.下列四组实例中,均是依据基因重组原理的一组是( )
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超级水稻品种
②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多莉羊”
③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生产出含高铁蛋白的牛奶
④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果实比普通青椒大一倍以上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8.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过程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B.甲和丙过程能够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丁过程后不会出现细胞分裂,只能出现细胞的衰老及凋亡过程
D.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
19.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
20.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C.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该假说
D.赫尔希和蔡斯在掌握了T2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过程后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B.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
22.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基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进行自由交配至,则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
A.5:1B.3:1
C.1:1D.7:1
23.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aXb,X,YB.AXb,aY,Y
C.Xb,aY,YD.aXb,Y,Y
24.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25.如图表示生物的体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
B.图b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
C.图c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成
二、非选择题
26.(10分)下面的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1是 (中文名称),7是 (全称),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 (用图中数字表示)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 原则。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决定了DNA分子结构的 性。
(2)DNA复制是一个 的过程,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 (原料)连接成子链,则A是 酶,B是 酶。
27.(7分)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在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相关产物的合成都有着严格的方向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出,DNA在复制过程中,若α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A变为T,该DNA分子经3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异常DNA分子所占的比例为 。
(2)图2中,基因M和基因N转录时使用的模板链碱基序列是否一样 (填“是”或“不是”),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 。
(3)图3表示的是 过程,③所携带的氨基酸将与多肽链的 (填“①”或“②”)相连。有 种类型的RNA参与了图3所示的过程。在一个细胞内,密码子的种类数通常要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密码子的。
28.如图表示以某二倍体植株(TtYy)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1获得品种A的育种方式为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
(2)经途径3获得的品种C含有 个染色体组,品种C (填“是”或“不是”)新物种,原因是 。
(3)为了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TTYY)应采用途径 ,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29.(10分)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大陆龟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为大陆龟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大陆龟进化方向的是 。
(2)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代在没有自然选择情况下,性状分离比是 ,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
30.(9分)藏报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两性花、异花传粉。温度20℃~25℃时,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AA和Aa为红花,基因型aa为白花,若将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的环境中,基因型AA、Aa的植株也为白花。试回答:
(1)基因型相同的藏报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花色不同,最可能是由于温度影响了 ,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外,还受 的影响。
(2)现有一株开白花的藏报春,如何判断它的基因型?
①思路:选取在20℃~25℃温度条件下的白花藏报春与待鉴定的白花藏报春杂交,收获种子,并在 温度下播种,观察植株花的颜色。
②结果预期:
若子代 ,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 ;
若子代 ,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 ;
若子代 ,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511
508
生理过程
甲
乙
丙
丁
染色体组数
2→1→2→1
1→2
2→4→2
?
相关描述
性激素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II6和II7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III9,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此病为伴性遗传,故可知此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
B、依据题图可知,II6和II7正常,III9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是伴性遗传,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I1患病,II3患病,则II4的基因型为XAXa,II6有一个患病的儿子,故其基因型也为XAXa,II4与II6个体基因型相同,B正确;
C、III9患病,基因型是XaY,则II6和II7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C错误;
D、Ⅲ8(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与正常男子(XAY)婚配,生出患病小孩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根据题意,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皮肤不透明的幼虫,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皮肤透明的幼虫,性状由隐性基因a控制,A对a是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皮肤不透明的幼虫基因型是ZAZA 、ZAZa、 ZAW,皮肤透明的幼虫基因型是ZaZa、ZaW。
【详解】A、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W,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A错误;
B、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W,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B错误;
C、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Za、ZAW、ZaW,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一半是透明的,一半是不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C错误;
D、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W,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不透明的,D正确。
故选D。
3.B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染色体其实是不变的。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染色体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但是这只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1ZZ(公鸡)、2ZW(母鸡)、1WW(不能成活,胚胎时已致死),即这只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2: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D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得出S型肺炎链球菌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B正确;
C、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基因型及表型的概念,C正确;
D、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D错误。
故选D。
【点睛】
5.A
【详解】马铃薯叶绿茎与缺刻叶紫茎杂交,F1表型一致,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9:3: 3: 1,说明亲本是纯合子,则F1为双杂合子CcAa,则Ⅰ的表现型为缺刻叶紫茎。A正确
故选A
6.A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极个别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XY,该男性多了一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C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21三体综合征属于21号染色体多一条,为③染色体异常病;软骨发育不全是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属于②伴X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一种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详解】A、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这是癌细胞的最基本的特征,A正确;
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B正确;
C、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易发生转移,C正确;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征、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9.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实验组2中红果×黄果的后代只有红果,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且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代红果基因型为Aa;实验组3中红果×红果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亲本红果都是Aa,后代红果基因型为AA或Aa;实验组1中红果×黄果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aa。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番茄的果实黄色为隐性性状,A错误;
B、实验1红果为Aa,B错误;
C、实验2的F1红果番茄基因型均为Aa,是杂合子,C正确;
D、实验3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0.C
【分析】题意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 2 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 2 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
【详解】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要么相同,要么互补,图乙中,③与甲染色体组成相同(均为大白+小白),①与甲染色体组成互补(两个加一起为大白大黑+小白小黑,与精原细胞相同),即①③和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C正确。
故选C。
11.D
【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三峡金线鲃眼睛退化直至消失与黑暗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A正确;
B、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会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B正确;
C、该物种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丰富了长江的鱼类多样性,C正确;
D、鲃鱼种群在极端黑暗的环境相对稳定时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自然选择,且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基因频率可能会改变,D错误。
故选D。
12.B
【分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详解】一个红绿色盲女性(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 结婚,所生子女为XBXb(正常女儿)、XbY(色盲儿子)。
故选B。
13.B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遗传性:①若发生在配子中,可能传递给后代。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有些植物体细胞的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
【详解】A、亲代的突变基因发生在配子中可能传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不一定能传递给子代,A错误;
B、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的产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人工诱导可以使基因突变率提高,但不能发生定向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不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旺盛的时,D错误。
故选B。
14.A
【分析】受精作用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详解】①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①正确;
②由于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②正确;
③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而尾留在细胞外,③错误;
④受精过程使原本物质合成缓慢的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④正确;
⑤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⑤正确。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D
【分析】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隔离可以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1和种群2在不同区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B、种群1和种群2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不一定会形成两个物种,B错误;
C、物种1和物种2是不同物种,基因库存在差异,C正确;
D、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B。
【点睛】
17.B
【详解】①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克隆原理为体细胞核全能性,②错误;
③为基因工程,原理为基因重组,③正确;
④为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④错误。
故选B。
18.D
【分析】分析表格:甲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2→1→2→1,因此甲表示减数分烈过程;乙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1→2表示受精作用过程,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丙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由2→4→2表示有丝分型过程;丁过程中细胞功能趋于专门化,表示细胞分化过程。
【详解】A、甲表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该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1个生殖细胞(卵细胞),A错误;
B、甲是减数分裂过程,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丙为有丝分裂过程,能发生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丁是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后也可能具有分裂能力,C错误;
D、乙是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识别后进行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发生了细胞分化,所以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9.B
【分析】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只是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
【详解】A、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假说的内容不一定是正确的,A正确;
B、在正常体细胞中,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并经减数分裂后减半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所以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错误;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时发现一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并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20.A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正确;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但没有发现等位基因以及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该假说,C错误;病毒为专性寄生,T2噬菌体侵染的是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A。
21.C
【分析】1、隔离是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不同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野生物种灭绝后,相关基因消失,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正确;
B、人工选择由于淘汰具有不需要的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需要的性状的个体,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
D、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物种,D正确。
故选C。
【点睛】
22.A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详解】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其中aa花粉败育,花粉败育是父本aa不能提供雄配子,而母本aa却能提供雌配子,F1进行自由交配时,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由于父本aa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aa的基因型频率=1/2×1/3=1/6,A_的基因频率=5/6,由于只有a基因纯合的植株即aa花粉败育,所以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5:1,A正确。
故选A。
23.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由于其中含有等位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基因A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两个精子,同时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Xb、Y、Y,即D正确。
故选D。
24.B
【分析】1、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2、分析题图:过程①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②是翻译,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过程①②③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人体的性状。
【详解】A、除了成熟红细胞外,人体所有体细胞含有的基因都相同,故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同一细胞中,只不过不同细胞中基因表达情况不同,A错误。
B、①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②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B正确;
C、④⑤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基因结构不同,C错误;
D、①②③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部分性状,另外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部分性状,例如①②④,D错误。
故选B。
25.D
【分析】题图分析:a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因此b含有3个染色体组,c含有2个染色体组,d含有1个染色体组。
【详解】A、图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可代表二倍体,B错误;
C、图c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图c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C错误;
D、图d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单体组,其代表的生物是由精子或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D正确。
故选D。
胞嘧啶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5和6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 多样
(2) 边解旋边复制 (四种)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DNA聚合(酶)
【解析】题图分析,甲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图乙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乙中1是胞嘧啶C,7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即图中5和6交替连接形成长链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决定了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2)图中亲代DNA分子上结合了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显然,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图甲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其中DNA聚合酶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子链。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点睛】熟知DNA复制的过程以及DNA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额前提,掌握DNA复制的特点及其相关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7.
1/2
不是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 翻译 ① 3 大于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DNA复制,其中酶A为解旋酶,酶B为DNA聚合酶;图2表示转录,基因M和基因N都发生了转录;图3表示翻译,其中①和②表示肽链的两端,③表示tRNA,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的酶A为解旋酶,酶B为DNA聚合酶;根据题意分析可知,DNA复制是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的,且其中的一条链发生了碱基的改变,另一条链并没有改变,因此复制三次后,产生的异常DNA分子占1/2。
(2)据图分析可知,基因M和基因N转录时使用的模板链碱基序列是不同的;转录形成的是RNA,所以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3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tRNA,其所携带的氨基酸将与多肽链的①相连;参与翻译过程的RNA有三种,分别是mRNA(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由于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所以通常情况下密码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反密码子的种类数。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三个过程发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物种类等,进而结合题图准确判断图中各个过程的名称以及各个物质的名称。
28.(1)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2) 4 是 品种C是四倍体,原植株是二倍体,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 2 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分析】如图是以二倍体植株为起点进行的几种育种方式,途径1是给植株传粉,收获种子得到品种A,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途径2是获取原植株的花粉,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幼苗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收获品种B,属于单倍体育种;途径3是离体培养原植株的叶肉细胞,获得幼苗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品种C,属于多倍体育种;途径4是给原植株传粉,收获种子后用射线处理得到品种D,属于诱变育种。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途径1获得品种A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2)结合分析可知,品种C含有4个染色体组,可以正常产生配子,品种C与原植株杂交后,子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因此品种C和原植株不是一个物种,属于新物种。
(3)几种育种方式里,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途径2的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拉向细胞两极,细胞就不能正常分裂,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
【点睛】本题考察了四种基本育种方式,准确掌握各育种方式的过程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8∶1 4/9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大陆龟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在大陆龟的后代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其具有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大陆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2)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60%=60%,由于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只有AA和Aa,比为1∶2,所以下一代中基因A的频率=
1/3+1/2×2/3=2/3,基因a的频率为1/3,隐性性状aa占1/3×1/3=1/9,显性性状占8/9,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2×1/3×2/3=4/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30.(1) 酶的活性 环境因素
(2) ① 20℃~25℃ ② 都开白花 aa
都开红花 AA
既有红花,又有白花 Aa(三种预期结果并列,顺序可调)
【分析】1、基因既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2、一株开白花的藏报春,可能是环境影响开白花,也可能是具有开白花的基因型,因此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或aa,让这株臧宝春与基因型为aa的植株杂交后后代,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培养,如果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则后代都开红花,如果基因型为Aa,则红花与白花之比是1:1,如果基因型为aa,则后代都是白花。
【详解】(1)由题意知,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开红花,当温度为30℃时开白花,说明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可能通过影响臧宝春体内酶的活性而影响花的颜色。
(2)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一株开白花的藏报春的基因型,这株开白花的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AA、Aa或者是aa,与基因型为aa的植株杂交,如果基因型为Aa或AA,则白花性状是不能稳定遗传的,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培养,后代会有红花植株;如果基因型为aa,则是可以稳定遗传的,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培养,后代不会有红花植株,根据杂交后的花的颜色可以判断待测植株的基因型。因此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人工控制的20~25℃温度条件下种植藏报春,选取开白花的植株作亲本甲;
②在花蕾(或花未成熟)期,去除待鉴定的白花藏报春(亲本乙)的雄蕊,并套纸袋;
③待亲本乙的雌蕊成熟后取亲本甲的花粉授给亲本乙,并套袋;
④收取亲本乙所结的种子,并在20~25℃温度下种植,观察花的颜色。
⑤预期结果:若杂交后代都开白花,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aa;
若杂交后代都开红花,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AA;
若杂交后代既有红花,又有白花,则待鉴定藏报春的基因型为A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题干获取新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A
A
C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A
D
B
B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D
B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高一生物期中试卷答案docx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