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世界屋脊,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 在青藏地区的地形图中,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区域认知)
2. 通过地图和景观图,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本节教材还从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表现为“高”和“寒”。这是学习青藏地区的关键,因高而寒,进而影响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从而影响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在“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部分,教材分析了青藏地区的内部差异。因为海拔的不同,区域内部的生产和生活出现差异: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是主要的农区;海拔较高的地区则发展畜牧业,是主要的牧区。
重难点
重点: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难点: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学情分析
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对藏青高原-世界屋脊的高海拔,地表景观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高海拔带来的对于气候、河湖、农业等方面的影响,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认识和学习,重点提升区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一个区域,作为初中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对比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灵活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来学习青藏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展示青藏高原运动会
师:请同学们在观看之后对比高原运动会和普通运动会的差别,并分析其原因。
一、世界屋脊
(1)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
①在图中找出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的分界线,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师总结:
- 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 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区。
(2)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
②读图,总结青藏高原的地势特点,进而推断其气候特点。
③通过图中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及山脉间的谷地和盆地,概括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师总结:
- 地形地势
高。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地形显著特征,师总结:
- 地表景观: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学生活动:
④比较拉萨与成都的年日照时数,总结拉萨的日照特点,分析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⑤比较拉萨和成都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归纳拉萨气温年变化特点。
⑥比较拉萨与成都各月的降水量,归纳拉萨的降水特点。
师总结:
活动:认识高原的独特风光
活动主题:让我们来一场雪域高原之旅
时间:暑期
人员:班级全体同学
路线:青藏线:西宁到拉萨
准备:
第一站:青海湖
青海湖的面积为4635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周围高山环抱,水色青绿,碧波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湖畔绿茵如毯,野花竞开,羊群如云,充满了诗情画意 。
青海湖鸟岛
青海湖也是重要的湿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青海湖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候鸟前来繁衍生息,景象十分壮观。“青海湖鸟岛”正是因岛上栖息着数以万讲的候鸟而得名。
第二站: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的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总面积5100平方千米。由于水分不断蒸发,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于盐盖之上。
察尔汗盐湖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但却孕育了晶莹如玉、变化万千的神奇盐花。盐花是盐湖中盐结晶时形成的美丽形状的结晶体称谓。
第三站: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可可西里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第四站:错那湖
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传说它曾是西王母的沐浴之地。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错那湖是一个“神湖”。
错那湖生态环境良好,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美丽。
第五站:纳木错
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湖泊,面积1920平方千米,在全国咸水湖中面积仅次于青海湖。
在藏语中,“纳木”是天的意思,“错”是湖泊,所以纳木错便是“天湖”。
纳木错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北面,念青唐古拉峰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纳木错烟波浩渺,水平如镜。
视频介绍青藏高原的纳木错,牦牛和布达拉宫,带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的自然环境和高寒的气候及人文环境。
学生活动:
⑦在图中找到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理解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 河流、湖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湖泊区,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湖泊。
(3)青藏地区的资源
结合资料,师总结:
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青藏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比较活跃,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发源于本区的河流,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巨大,产生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钾盐、石油、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有“聚宝盆”之称。察尔汗盐湖附近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高寒牧区
学生活动:
①据图说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
②在图中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优良畜种,分析青藏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
总结:
- 青藏地区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西藏牧区,青海牧区。畜种: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 草场条件: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
- 主要畜种:青藏高原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
③在图中找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说出两地主要的农作物,归纳青藏地区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 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河谷地区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湟水谷地:主要以小麦、青稞、豌豆为主;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以小麦、青稞、豌豆、水稻、玉米为主
- 河谷农业分布: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如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
- 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水源充足。
拓展:视频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
(3)民居的生活
结合资料,教师总结:
衣: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由于高原上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高原早晚很冷,藏族群众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紧裹藏袍而御寒;而一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
食: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也是常见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用青稞酿造的青稞酒。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住:牧民一般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于平顶碉房。
行: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高,建设铁路的困难很大,所以青藏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探究: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小组讨论:1. 以拉萨为例概括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发展农业所具备的热量条件。
2.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水源条件。
教师总结: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与拉萨纬度相当,海拔比拉萨低1500-2000米,所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比拉萨市气温大约高9-12℃。夏季拉萨市7-9月平均气温约为15℃,同期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月平均气温超过20℃,与成都平原的春秋季节气温接近。所以,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热量条件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夏季有降水,加上紧靠河流,方便引水灌溉,水源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和糖分的积累。因此,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产品品质优良。
课堂总结及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精品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