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案 0 次下载
-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案 0 次下载
- 9《说 “木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案 0 次下载
-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案 0 次下载
-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解各特征的含义、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例如能详细描述斗拱的结构、作用及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剖析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的结构体系、外观造型、装饰细节等方面,如讲解屋顶特征时,分析不同形式屋顶的造型特点、适用建筑类型及文化寓意。
详细解读文章中说明方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如何使中国建筑特征的表述更清晰、生动、形象,让学生理解其在科普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开启一场超级奇妙的 “中国建筑大探秘” 啦!想象一下,中国建筑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城堡,有着自己独特的魔法密码。你看那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就像是从历史的画卷里走出来的精灵,它们可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现代 “方盒子” 建筑哦。咱们这篇课文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要带大家去解开中国建筑那九大神奇 “魔法特征” 的奥秘。这里面有像超级积木一样巧妙组合的结构,有美轮美奂如同仙女裙摆的屋顶,还有神秘复杂得像魔法阵一样的斗拱。准备好跟我一起钻进这充满奇幻色彩的中国建筑世界了吗?说不定读完之后,你看那些古老建筑的眼神都会自带 “X 光”,能看穿它们背后的千年故事和奇妙设计啦!
(二)先不给学生任何的思想束缚,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在文中做批注,尝试初步回答问题。
问题一: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二:中国建筑的斗拱超级有特色,那它在建筑结构里就像个大力士,承担着好多重要任务。你能说说斗拱具体是怎么个构造法,又起到了哪些力学上的作用吗?
问题三:文中提到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像庑殿顶、歇山顶等,你能想象自己是个古代小工匠,给小伙伴描述一下庑殿顶的样子吗?它和歇山顶的主要区别在哪呢?
问题四: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结构方法时说 “如同骨架之于人体”,这是用了啥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是不是就像给复杂的建筑结构穿上了一件简单易懂的外衣,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问题五:文中描述建筑构件尺寸时列了好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不是就像建筑的 “体检报告”?它们对准确表达中国建筑特征有啥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问题六:文章把中国建筑的 “文法” 和 “词汇” 说得神神秘秘的,你能把这两个建筑界的 “密码” 翻译给大家听吗?它们和中国建筑特征是怎么个 “亲戚关系” 呢?
问题七: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就像九个小伙伴,它们是怎么手拉手组成中国建筑这个大家庭的呢?你能画画它们之间的 “朋友圈关系图” 吗?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分析。
(三)小组汇报与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或反驳。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一答案
结构方面
木构架主导:由柱、梁等构件组成,如故宫太和殿木构架,是主要结构形式。
独特斗拱:位于柱与屋顶间,具承重、抗震等多功能,如佛光寺大殿斗拱。
布局方面
群体有序:依功能等级排列,如故宫建筑群组合严谨。
对称呈现:多以中轴线为准对称分布,像曲阜孔庙彰显儒家思想。
屋顶多样
庑殿顶尊贵:四面斜坡,有单檐重檐,用于宫殿,如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歇山顶多变:九条屋脊,形式丰富,常见于官式庙宇,如天安门城楼。
攒尖顶精巧:锥形无正脊,用于亭阁塔等,如天坛祈年殿。
装饰精美
木雕细腻:用于门窗梁枋等,题材广技法多,如徽州民居木雕。
石雕大气:多见于台基栏杆等,有瑞兽花卉图案,如卢沟桥石狮子。
彩绘绚丽:有多种彩画形式,用于梁枋斗拱等,如颐和园彩绘。
色彩鲜明
红、黄等色依等级用于建筑不同部位,如故宫红墙黄瓦。
融合自然
园林建筑借景等手法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如苏州拙政园。
问题二答案
斗拱由斗、栱、昂、枋等构成。斗为方形木块,栱是弓形短木,昂分上下且起杠杆作用,枋连接各部件。力学上,斗拱能将屋顶重量均匀传至柱子以分散荷载,减轻柱压,其榫卯结构遇震可变形耗能,减震抗震,如建筑结构的缓冲器。
问题三答案
庑殿顶有四面斜坡与弧面屋面,一条正脊横于顶,四条垂脊垂落,庄重宏伟,多用于皇宫。歇山顶有九条屋脊,除正脊垂脊外山墙处有四条戗脊,正脊两端至屋檐有转折,较庑殿顶秀丽,常见于庙宇等官式建筑。
问题四答案
是打比方说明方法。建筑结构复杂抽象,比作人体骨架后,读者可借熟悉的人体结构理解建筑构造与原理,直观感受各部分支撑关联,使知识易懂生动,降低理解难度。
问题五答案
这些数字如建筑 “体检报告”。能精确描述构件大小、比例等参数,助读者量化认知构件与建筑规模;其对比反映设计建造规范标准及等级差异;还可助读者理解复杂构造布局的空间与比例关系,把握建筑特征与风貌。
问题六答案
中国建筑 “文法” 是发展形成的规则法式惯例,像语法规则规定建筑组合搭配,如对称布局、木构架体系等。“词汇” 是构成建筑的元素,如斗拱、屋顶形式等。二者关系似语言中语法与词汇,“文法” 指导 “词汇” 运用组合,“词汇” 在其框架下呈现特色,共同构建中国建筑。
问题七答案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相互关联。木构架是基础支撑,斗拱承上启下连接屋顶与木构架并体现等级风格,屋顶依功能等级与其他特征匹配且受木构架制约,布局影响空间形态与功能分区且关联文化观念,色彩装饰与构件装饰基于结构布局美化表达,材料选用贯穿各部分并与其他特征相连。九大特征如团队协作,塑造中国建筑整体形象。
必要的知识储备
介绍作者
梁思成(1901 年 4 月 20 日 - 1972 年 1 月 9 日),广东省新会县(现广东省江门市)人,生于日本东京,是梁启超长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教育背景
1915 年入清华学堂,1923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 年在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建筑和建筑史,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士和硕士学位.
职业经历
教育领域:1928 年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6 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至逝世.
古建筑研究:1931-1945 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勘察、测量、制图、分析等,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积累丰富资料,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定基础,其撰写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等调查研究专文引起国际学术界震惊.
文物保护:1934 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 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编制敌占区文物建筑名单,建议美军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为保护中国及世界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
参与设计: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设计工作,还与陈占祥共同提出 “梁陈方案”,关注北京古城保护.
主要著作
建筑史著作: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说中国建筑史》,系统论述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发展历程.
教科书:撰写了《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等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教科书.
其他著作: 还著有《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其著作被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
学术贡献
开创研究体系:与林徽因一起开创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使中国古建筑研究走上科学、系统的道路.
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建筑教育家,培养众多优秀建筑人才,为中国建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推动学科发展: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使其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国建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五)拓展延伸: 建筑与文化交流方面
中国建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日本:日本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奈良时期的日本建筑,如奈良东大寺,其建筑布局、木构架体系和斗拱等建筑构件的形式都与中国唐代建筑相似。日本的寺庙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技术的同时,也融入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的色彩和装饰细节等方面有所变化。
韩国:韩国传统建筑也深受中国建筑的影响。韩国的宫殿建筑,如景福宫,在建筑布局上遵循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对称原则,建筑结构和屋顶形式等也与中国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不过,韩国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装饰的细节上也体现出自身的地域特色。
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建筑文化的传入: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和中亚的建筑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例如,佛教寺庙中的塔建筑,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其造型和功能与中国传统建筑有所不同。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塔的建筑形式逐渐与中国建筑风格相融合,出现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等多种形式。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它结合了中国传统楼阁建筑的形式和佛教建筑的功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
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例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这些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在建筑装饰等方面也融合了一些中国元素,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从对建筑特征的表面描述到对其背后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探究,问题的难度逐渐递增,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解建筑布局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布局的形式特点,然后进一步追问这种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家族观念等有何联系,使学生的思考从现象深入到本质。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古代建筑师,穿越到现代,你会如何向现代人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请以第一人称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演讲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