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设计,共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意境,品味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难点: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自古繁华,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背景知识、诵读感知
4、诵读感知:
⑴、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⑵、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活动3【活动】分析鉴赏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所感、感情基调、写作缘由。
2、品读赏析:
⑴、作为“空城”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试从所见所听所思概括
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所听:清角吹寒
所思: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⑵、作为“名都”的扬州是一幅怎样景象?
明确: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兴盛)
⑶、现实的扬州是空城,想象的扬州是名都,两相对比,词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昔盛今衰之感和家国残破之痛——黍离之悲
探讨技法:
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①青青荠麦――对比、以虚景反衬实景 (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③黄昏/清角—视觉到听觉——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
④二十四桥/无声冷月――乐景衬哀情-→昔日的繁华衬今日之萧条凄清冷落
⑤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4.2第二学时
活动1【活动】合作探究
1、《扬州慢》词中引用杜诗有何作用?
⑴.化用杜诗,丰富了词的内容,深化了词的意境。
⑵.可引发读者对昔日扬州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虚实相生。
活动2【活动】写作技巧
1、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2、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活动3【作业】作业布置:
1.背写全词。
2.咏史怀古诗规律总结
咏史怀古诗规律总结
咏史怀古诗:以古人、古事、古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来感慨兴衰、借古讽今、借古自喻的一种诗歌体裁。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常抒发情感: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懑
3、讽刺朝廷、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优秀教案及反思,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