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备课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为乐,高兴欢乐,痛恨讨厌,猛烈的,建造建筑,叫做是,担任担当,连词相当于“还是”,代词那,代词他们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让他的学生在苹果林里挑选一只最大的苹果,不能回头。一些人在抉择途中,先是看见一个大苹果,为了后面能拿到更大的,一直没有下手,直走到林子的尽头时,才发现先前的那个苹果更大;另一些人,一开始就摘下了自认为最大的果实,却发现另外的苹果比他的更大,但是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人生就是这样,不容你再次抉择。
我不敢说摘果实时有没有诀窍,而是相信自己的抉择,如果这个抉择是非常郑重的。因为我相信我已经尽力了。或许,这个决策并非是最佳的,那就理智地去面对它,争取改变它吧!当无法改变这一抉择时,我们不必为此而悲痛,勇敢地接受它吧,生命不会容许后悔的!无论前方道路是崎岖、是平坦,无论未来是否会有更大的风浪,勇往直前吧!
修身名句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赏读:我善于培养我自己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培养浩然之气,就是抛却私欲让心中充满正义和道德力量的一种精神追求。 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战国策·齐策》 赏读:没有那样的实质却喜欢那样的名声反而会使名声受损,没有那样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样的福气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功劳而想享受那样的俸禄一定会受辱。
“害”通“曷”,何日、何时
“由”通“犹”,如同
“与”通“欤”,语气词
“直”通“只”,只、仅仅
5.文言句式①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________________②好乐何如________________③王语暴以好乐________________④善哉问也________________⑤暴见于王________________⑥不若与人________________
6.名句默写①不以规矩,____________。②生,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③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____________?
主旨归纳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一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二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商汤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第三则选文,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
重点突破 “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提示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
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 在节选的第2、3节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2节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3节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翻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提示 “庄暴见孟子”一节以欣赏音乐和狩猎为例,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受百姓拥戴。正反对照,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孟子见梁惠王”一节,先说文王爱惜民力,百姓服役欢欣雀跃,文王也深受百姓爱戴;夏桀残暴害民,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自然受到民众唾弃。一正一反,有力地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节,孟子引用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之天子出游、诸侯述职是为了急民之所急,因此,百姓盼望国君出游;眼下国君出游是“流连荒亡”,兴师动众而又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如此正反对比,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文本审美一个完美的战例 ——《庄暴见孟子》赏析《庄暴见孟子》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 在谈话过程中,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在这之前,齐王的大臣庄暴曾经被齐王召见,且被告之以“好乐”;
庄暴当时“未有以对”,因此特来向孟子请教。显然,“他日,(孟子)见于王”,并非偶然、盲目前往,而是有备而往的:既有明确的谈话内容、谈话目标,更设计了精密的谈话步骤。这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以下的战斗在孟子的操纵下有条不紊、尽如人意地展开。
孟子开门见山地询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乎色”。对此朱熹分析说:“变乎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从下文情节来揣摩,当时齐王的心情应该是既愧且怒;这种反应,应该也是在孟子的预料之中,或者说正是孟子所期望的。孟子论辩说理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善于把握人物心理,谈话前他必定已从多种渠道对齐王的性格特点体察入微,因此是有意惹怒或惹急齐王。这就好像两军对垒,敌军坚守营垒不与我交战,我必须想方设法引蛇出洞。《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利而诱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孟子这里就是采取了“怒而挠之”的战略战术,针对齐王易怒的特性,挑逗他,引他上钩。
敌人已经被引出营垒了,但这时还不能与之交锋,因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篇》)。必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否则必致两败俱伤,使谈话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这时孟子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对齐王激昂的情绪进行安抚:“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正因为孟子牢牢地控制着“战争”的进程,所以在初步安定了齐王的情绪之后,他又有意派出了一支“饵兵”,引诱齐王入其彀中:“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孙武在其《军争篇》中告诫兵家:“饵兵勿食。”齐王却果然上钩了:“可得闻与?”好奇之态,跃然纸上。须知,在古代,“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区别是判若鸿沟的:“古之乐”有助于治理国家。因此孔子看到他的弟子子偃用音乐来治理一个小国家,曾取笑他是“杀鸡用牛刀”;而“今之乐”则是庸俗淫靡的。齐王之上钩,势在必然。
在我们看来,这时趁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已经是水到渠成。孟子则不然,他还是没有正面解释为什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而是另外提了两个看似关系不大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蓄势之功,令人叹服。而从战略上来考虑,这实际上正是吸引敌人之后的诱敌深入、迂回包围之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正是靠此计,火烧新野,一战成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备课ppt课件,共58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背景图课件ppt,共5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说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语认读,通假字,与通“欤”,名词作动词告诉,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词类活用,“以”字用法,特殊句式,不若与人不若与众,省略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