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第1页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第2页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知识拓展,图示解史,图解历史,名师指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重难点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并对其辩证评价。 难点
    4.认识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影响。
    数字识记·纲目概览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两大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三次和议:宋辽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庆历和议)、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时 空 定 位
    知识点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1.背景 北宋建立,结束分裂局面
    (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
    (2)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________,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________、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3.影响 中央集权强化、宋朝陷于积贫积弱局面
    (1)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知识点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方面
    1.边防压力的表现 北宋时期的战与和
    (1)辽朝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
    ①北宋与西北________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
    2.财政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冗兵、冗官、冗费,财政状况恶化
    知识点3 王安石变法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1.背景 范仲淹庆历新政“肃吏道”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__________”。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原则、目的:1069年,开始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内容和影响 王安石变法“革时弊”
    知识点4 南宋的偏安 宋金对峙,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________”。
    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3.宋金关系 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1.【社会情境】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现象
    思考: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
    试答:

    2.【生活情境】 北宋初年官职变革
    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思考:该职官名称是什么?
    试答:

    3.【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
    (1)从消极方面看: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从积极方面看: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4.【图示解史】 北宋三冗、两积局面
    5.【图解历史】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他宽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
    6.【名师指津】 教材“学思之窗”
    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试答:

    7.【社会情境】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思考: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8.【生活情境】 岳飞民间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满江红》等岳飞抗金的故事广为流传。
    思考:从岳飞民间故事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试答:

    探究主题一 事防曲制——宋代治国理政的措施
    01史料实证——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举措、特点
    史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子语类》
    史料二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导读] 史料一论述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产生的弊端,即造成“州郡遂日就困弱”的现象,北宋“三冗”“积贫积弱”问题严重,以至“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史料二阐述了军事改革的积极作用,则“无外乱”“无内变”。
    [探究]
    (1)史料一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指什么措施?
    (2)根据史料一、二,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02历史解释——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分化事权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03唯物史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认识
    探究主题二 以史为鉴——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
    01史料实证——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特点
    史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导读] (1)史料一重点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理念——理财为先。首先解决宋朝的财政危机,稳定统治秩序。
    (2)史料二则重点阐述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问题——急于求成、用人不当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措施,并说明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2)根据史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存在的问题。
    02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从综合评价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03家国情怀——宋代忧患意识的现实启示
    (1)自古及今,忧患意识是历代有识之士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范仲淹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自然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
    (2)范仲淹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天下的兴亡而殚精竭虑,身体力行。
    (3)对范仲淹天下观中忧患意识的思考能够激起人们安而不忘危,乐而不忘忧的忧患意识,引导人们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为善的道德氛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北宋初期,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实权,包括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等,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2.北宋初期,宋太祖通过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从而加强了君权。
    3.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4.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5.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典例] [2024·黑龙江牡丹江高一调研]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通判以分州权,一州之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说明( )
    A.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
    D.地方诸侯的残余势力被清除
    [尝试解答] ________
    [通法悟道]
    1.[2024·广东清远市高一调研]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2.[2024·安徽安庆高一测试]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3.[2024·浙江诸暨高一测试]宋真宗景德二年,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称为( )
    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纳贡
    4.[2024·山西大学附中考试]《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画作。画中汉、匈人物衣冠服饰分别符合宋、金特色,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
    D.蕴含对南宋偏安局面的讽谏之意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
    1.提示:军队数量猛增。出现“冗兵”局面,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2.提示:通判。
    6.提示:是。例如:在变法的过程中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7.提示: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8.提示: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人民对为国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推崇。
    知识点1
    1.(2)北汉 (3)军阀割据 中央集权
    2.(1)文官 转运司 禁军 (2)三司 参知政事 通判
    (3)枢密院
    知识点2
    1.(1)契丹族 燕云十六州 岁币 (2)党项族 岁赐
    2.(1)军费 (2)官僚
    知识点3
    1.(2)庆历新政
    2.富国强兵
    3.农业贷款 征兵制
    知识点4
    1.靖康之变
    2.临安
    3.“岳家军” 绍兴和议 岁贡 南北对峙
    共研
    探究主题一
    1.提示:(1)措施:派文官管理地方;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设诸路转运司,负责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
    (2)积极: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消极:强干弱枝的做法,造成地方贫困,无力维持地方稳定和抵御外族侵扰;军事改革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探究主题二
    1.提示:(1)首要措施:理财。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
    (2)问题:急躁冒进;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损。
    精练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A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府、州、军、监”的一级行政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C项排除;宋朝君主专制有所强化,B项排除;宋朝疆域相对前朝有所缩小,D项排除。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可知,王安石主张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阐述了选拔人才为国家所用的重要性,北宋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为科举制,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方田均税法是关于丈量土地按亩收税的政策,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农田水利法是兴修水利工程以保障农业生产,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青苗法是关于政府借贷给农民并收取一定利息的政策,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被称作岁币,故选B项;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的钱物,被称为岁赐,排除A项;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这与宋辽关系无关,排除C项;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都被称作纳贡,而与宋给辽岁币不是一回事,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由材料可知,画中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中期,宋、金数度缔约议和,临安朝廷勉强维持偏安之局,画中场景仿佛暗示南宋胡、汉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主从异位”的变化,且画中人物服饰特点与宋、金相符。由上可知,此画托古喻今,蕴含着对当下局面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凭一幅画无法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且这并非作者本意,C项错误。
    答案:D内容
    具体措施
    行政
    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
    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________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__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__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目的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措施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________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辽的兴起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
    宋辽战争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辽和议
    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________”。
    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原因
    (1)军队不断扩编,导致________直线上升。
    (2)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________队伍也不断膨胀。
    后果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内容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____、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________,取代募兵制。
    影响
    (1)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影响: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战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________战绩卓著。
    和议
    (1)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将岳飞杀害。
    (2)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___”。
    对峙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____________的局面。
    行政—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相关学案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易错提醒,名师指津,图说历史,社会情境,图解历史,学习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解历史,名师指津,社会情境,特别提醒,学习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