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答案)
展开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课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单元 | 第三单元 | 学科 | 历史 | 年级 | 纲要上 |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 ||||||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 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960年北宋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偏安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官僚体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 ||||||
重点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 ||||||
难点 |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本,学案 学生准备:课本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播放视频《两宋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 思考:两宋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 吸引学生注意 |
讲授新课 | 展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展示一框题的相关概念:燕云十六州: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三司:宋代于广州 、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 展示材料:思考宋初社会面临的问题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引出该如何处理,学生讨论
展示二府三司制的权利分割过程
根据材料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今上下内外,皆先有法以待之,是法之密也。(然而)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 ——叶适《水心别集》卷10 材料四: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思考强化中央带来的影响 根据设问,自主学习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 完善习题
| 学生快速浏览 做好相关知识储备,读
阅读相关课本材料,独立思考
过程繁琐,小组讨论
进行听讲,让学生复述夏朝的论证
讲解结束后学生负责背诵巩固。
思考,讨论
自主学习 | 明确这堂课的任务 知识储备
通过实物史料的出土进一步论证相关结论,提高核心素养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常考题型,史料价值题
重点知识,重点巩固
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小结 | 梳理时间脉络 | ||
板书设计 | 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 王安石变法 四、 南宋的偏安 | ||
课后作业 | 同步练习册 | ||
课后反思 | 亮点:在整堂课的备课与讲授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要精心设计具有创意的历史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不足:本课不足之处在于,在准备讨论题目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把全面的、最新的、教科书中暗含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建议:在本节课讲授之后,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些标准,必须要做到1.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全面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熟悉这个阶段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熟悉每个同学的个性特征。高一学生都需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划分水平,教师要有深人的认知,才能在设计问题时做到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