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共8页。
屈原列传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屈原列传》是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是司马迁《史记》里面一篇优秀叙议结合的文章,融入了史公对屈原强烈的感情,这篇文章展现了屈原的光辉人格和司马迁优秀的叙事和说理艺术。
学
情
分
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过众多文言文,积累了重要的文学词语和句式的常识,但他们读起来还是较为困难,许多词语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才能理解,且由于缺乏对传统经典论著深层的理解,对人物的观点和行为体会不透彻,学生思考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不足,多元解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师需要重点引导。
教
学
目
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掌握、推测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概括本文层意,熟读文章并背诵第3段,总结历史经验。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情境提升辩证思维能力,体会细节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发现屈原形象的光辉,理解太史公对屈原的内心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发扬璀璨的楚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和斗争精神,以史为鉴。
重点
能掌握、推测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概括本文层意,熟读文章并背诵第3段,总结历史经验。
难点
发现屈原形象的光辉,理解太史公对屈原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湖北省秭归县的乐平里是伟大爱国诗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诞生地,位于富有传奇色彩的香溪河畔。
乐平里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
今天,穿越时空的回声越发清晰,让我们重回荆楚大地,再去爱他所爱的故土,让我们去探寻向死而生的屈原。
(播放“乐平”图片)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共鸣与学习的热情。
知人论世
1.屈原
屈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职务,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期楚国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和教育文化等事项的官职。屈原来到溆浦之后,马上被这里丰富、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所吸引,他深入研究、广泛收集当地民俗风情,创作了《涉江》《离骚》《九歌》《天问》等诗歌,完成了从政治家到诗人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资料链接——溆浦
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地形闭塞。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各自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这里民风淳朴豪放,有法祖敬天、崇尚巫风的习俗。流放溆浦期间,屈原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每创作一首诗歌,都要用当地方言念给老百姓听,请他们提意见,因此屈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楚地印记。
(播放图片:屈原流放路线图)
3.时代背景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一 百多个国家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其中楚国和秦国最为强大,秦国最善于打仗,而楚国的版图和财富又超过了秦国,两强相争,谁也不服谁。这两个国家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当时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齐国, 如果楚国与齐国联合,楚国就可以称雄天下。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屈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
屈原出身贵族,但是他却不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理想,追求美政,即改革内政,实行法治,举贤授能,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
了解屈原及作品、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整体把握
理清结构
穿越千年迷雾,让我们与屈原对话,探究伟大爱国诗人被贬的原因,让我们去做公诉人,为清清白白、坦坦荡荡的老实人屈原翻案。(目的:设计情景,提高多角度思维能力)
1.请大家阅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时给文章分层,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屈原的人生阶段,找出记叙和议论的段落,注意做好标注。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5个阶段分别是,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既绌——王怒而迁——怀石自沉。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品读内涵
把握主题
阅读前两段,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进一步注释。重点解释:属、与的意思。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2.教师出示前两段涉及的背景:
楚国各种官僚由世袭贵族轮流担任,也就是唯出身论和血缘论。这就使得底层大批贤能之士报国无门。
屈原看到了背后的弊端,也知悉改革的代价,但他仍挺身而出,可权臣和贵族们并不想要屈原的这种清醒和勇气。
他们一起设陷阱、进谗言,说他“居功自傲”“不把怀王放在眼里”终于他们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王怒而疏屈平”。
【互动】 阶段一:屈原是否有错?你是否想为屈原辩驳?为什么?
【教师出示】
太史公评语: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老师驳语: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教师总结】落日余晖,屈原的落,是地位之落,曾有一位君主与他议国事,如太阳落山时的傍晚阳光。
阅读4—7段,(1)学生分享重要字词句式。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
顾反:回来。反,通“返”。
(2)教师提问:怀王一共被楚国骗了几次?结果怎样?
三次。第一次: 仪与王约六里。结果: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第二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结果: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三次: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结果:怀王死于秦。
(3)教师提问:为什么屈原又被启用,出使齐国,体现了什么?
联齐抗秦是他的一贯主张,对联齐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清楚,其次,屈原具有出色的外交才干,善于谈判应对,说服对方。 另外, 齐国是一个学术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齐王招揽天下学士,提倡自由讲学和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人称稷下学派。 屈原知识渊博,博闻强记,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到齐国后,还可以广泛结交社会各方面人士和各学派学者, 这十分有益于开展外交活动。
但屈原此次出使使命艰巨,因为以前齐国和楚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搞了许多次军事和外交摩擦。
(4)必备侦探技能——现场还原
教师提问:屈原看到齐王以后,会怎样说服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想象,给出屈原的说服计划。
他带领随从,日夜兼程,到达齐国。在齐国国君接见的大殿上, 屈原首先向齐国国君传达了楚怀王的问候, 并为齐楚两国以前的不愉快向齐国君臣致歉。 接着话题一转, 娓娓陈述起齐楚结盟的重要性来。他纵观天下大势,集中分析了秦国远交近攻外交政策对六国的严重危害,并严肃指出,六国再不结盟联合起来,就会遭到强秦各个击破的危险。他特别指出,最近些年,秦国君主一直采取“善魏攻齐”的战略, 矛头直指齐国, 对这个东方文化大国是势在必得。齐国以一国之力是难以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的。
齐国、楚国这两个国家应该捐弃前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家戮力同心,抵抗暴秦。 最终,齐国君臣心悦诚服,答应和楚国联起手来,共同对付秦国。
随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在楚国郢都会集,顺利结成“合纵”联盟,并共推楚怀王为六国的“约纵长”。 不久,六国开始展开对秦的军事行动。 秦国被迫调整战略方针,由进攻转为防御,并把发展的重点由中原方向转向西南。
阅读8—9段,(1)学生分享重要字词句式。
(内,通“纳”,接纳,收纳)
(2)思考秦国与楚国结盟的真正原因, 你觉得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屈原怎样的精神品质?
结盟给秦国以喘息的机会,让楚国走上了一条亡国的道路,间接促成了屈原的悲剧。
两国会盟的所在地——新野(古称“棘阳”)就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辖区的溧河铺镇,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叫做“溧河”,历史上称“棘水”,春秋战国时期,棘水是楚国和秦国的界河,河东是楚国,河西是秦国。屈原看清秦国的企图,是为了破坏齐楚抗秦联盟,所以力阻。但他的坚持被视作偏执,竟被盛怒的楚怀王断然流放。
阅读10—11段,(1)学生分享重要字词句式。
嫉:1.嫉妒.2怨恨。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2)思考司马迁如何评价怀王的行为?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现在君主是这样的不贤明,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呢?
(3)文段有什么关于屈原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细节描写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刻画了屈原忠心鲜明的个性;增强了表现力。
【互动】阶段二:屈原是否有错?你是否想为屈原辩驳?为什么?
阅读第10段,找找重要的文言词语,思考这里写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怎么理解他们两人的观点?
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哺(bū埠):吃,食。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薄酒。
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门)汶:浑浊的样子。
皓(hà)皓:莹洁的样子。
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通过渔夫的反衬,文章体现出屈原矢志不渝的信念。
5.教师出示:屈原的志向来源于什么?楚文化的滋养到底是什么?
楚文化精神之一即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风,如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绝句,写到秦始皇,其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湖北档案信息网 》
6.教师出示楚地的图片和视频,并总结:这都是屈原热爱的土地。
7.阅读11-12段,分享重要实词,思考:太史公为什么垂涕?如何理解太史公的“怪”和“爽然自失”?
祖(名词作动词);同死生,轻去就。以……为同,动词的意动用法;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轻
司马迁不仅赞成他的贤能政治的主张,并且认为屈原就是贤能兼备的人。
但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还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
他感慨屈原的怀才不遇,也感叹自己所受到的屈辱,因而垂涕。
8.互动:侦探技能——心理推测:
以屈原的学问和才干,到哪个国家不受欢迎?为什么他非要跳江殉国,而且是在楚国早已抛弃他的情况?
因为屈原拥有忠君敬事的执念,拥有对社稷苍生的执念。
太史公执着于他的家族使命,执着于未尽的事业,深深地体会到了屈原的滋味。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屈原的死,犹如泰山压在太史公的心头,或许他也曾想像屈原那样毅然决然地赴死,可是,那样他的死只能如鸿毛。他读到《鵩鸟赋》,看到要把生和死等量齐观,要把官场上的去和离看得很淡,太史公不由得“爽然自失”。死,为背负社稷之重;生,也是为天下苍生,或许不用分清轻重。
9.思考:本文的写作还有什么特色?
从写法上来看,《屈原列传》采用了多种手法进行叙述和议论。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传”和“评”的结合。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传”有“评”,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屈原的形象,体会到太史公难以抑制的对屈原的情感,也让文章的节奏变得多样。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给读者展现了屈原卓越的政治才能、不朽的文学才能和对后世的影响,层次丰富,表现了司马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通过精读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且以关键问题检测学生的理解。同时补充历史信息和细节,加深学生的体会。
穿越历史,回到现场。情景创设,更能与屈原达成共鸣。
掌握重要情节、具体细节、写作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同时探源追究,补充楚文化的知识,深入理解屈原精神的来由,达成与文中人物对话的目的。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阅读《怀沙赋》节选,思考屈原是如何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
在诗人看来,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决不能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故而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理想,是一种持续的追求,没有所谓的终点,是屈原一辈子都在为“楚国的明天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执念,是一种为了停止痛苦而存在的追求,有明确的终点,现实的污浊让有执念的屈原结束了理想不得的痛苦以身投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贬谪诗人,也是学界公认为执着意识最突出的代表,他以自己忠贞不屈的人格以及至此不悔的爱国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人,如苏轼等。他们虽然是贬谪士人,身处逆境饱经磨难,却仍然持守着昔日的信念,不为命运所屈服,在抗争中显示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悲剧的力量。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如同屈原的精魂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以及绵绵不断的奋进力量。
启发学生做一个爱国的人。
作业布置
作业:1.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请结合本文所学,写一段300——400字的文章片段。
2.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性恶论与性善论,霍布斯与卢梭,创作背景,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