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课内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 解析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3页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4 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课内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课内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4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八年级上·重庆江津·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选文内容或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代表作《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文中描写春冬之水,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先总体描写三峡的地势绵长、高峻,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灵活多变,参差变化,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4.世间最美好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的心在笑。联系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郦道元、李白的愉快之感分别来自哪里?
    【链接材料】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①俊秀,皆为惠连②;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③以坐花,飞羽觞④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节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群季:诸弟。②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③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④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
    【答案】1.快 同“缺”,空缺 消失 延长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3.C 4.郦道元的愉悦之感来自春冬二季,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些无不使作者趣味丛生,使其发出由衷的感叹;李白的愉快之感来自他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之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不以疾也”句意:没有那么快。联想成语法,奋笔疾书: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疾:快;
    (2)“略无阙处”句意: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触类旁通法,阙:同“缺”,空缺;
    (3)“哀转久绝”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课内迁移法,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鸟的踪影。绝:消失;
    (4)“属引凄异”句意: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法,引:延长。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
    (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曦:太阳;
    (2)荣,茂盛;峻:高;良,甚,很。
    3.本题考查队文章内容的理解。
    C.“然后分别写了夏天、秋天和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有误,先写了夏天,再写了春冬之时,最后写秋天的景象;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使作者感受到了趣味良多,这是他愉悦之感的来源;由连接材料“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可知,文章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据此可知,李白的愉快之感来自他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之事。
    【点睛】参考译文:
    《三峡》: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链接材料】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浓,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宴饮的惯例,罚酒三杯。
    (19-20八年级上·重庆万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2)晓雾将歇( )
    (3)五色交辉(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
    8.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耸入 消散 交相 指人间 6.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②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7.C 8.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歇,消散;欲界,人间。
    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沉鳞,指潜游的鱼;竞,争着。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仰视→平视→俯视”有误,应是“仰视→俯视→平视”,故选C。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解答此类题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结合《三峡》内容可知,三峡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出了猿叫声的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本文主要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猿叫声此起彼伏,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3-24八年级上·吉林·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苏轼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之一。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4)庭下如积水空明
    11.文中用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月下美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1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13.本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谈谈你对这种复杂微妙的心境的理解。
    【答案】9. 北宋 唐宋八大家 10. 高兴 考虑,想到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11.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12.围绕“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豁达乐观的人”来回答并答出两点即可。 13.围绕“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高兴。
    (2)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4)句意: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1.本题考查意象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②这里也指“被贬之闲”。由于贬官谪居,作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而作者从小就有凌云壮志,但屡次被贬,他何尝想做这样一个闲人呢?从中我们又可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总之,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表面上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实际上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包含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的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闲人的自慰罢了。
    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3-24八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互相轩邈:
    (2)鸢飞戾天者: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6.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地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17.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4.(1)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至、到达 15.(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2)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16.D 17.示例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到达。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急湍:湍急的江流。甚箭:是省略句,完整的应是“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猛浪:凶猛的巨浪。若:像。奔:指飞奔的马。
    (2)柯:指树木的枝干。横柯:横斜的树枝。上蔽:指在上面遮蔽。犹:像。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话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以及作者自己对山水的向往,而不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直接烘托山水景物的魅力;
    故选D。
    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作答时从文中任选一种手法来分析即可。
    如: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几句,既有静态地描写水的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游鱼细石,又有动态地描写湍急的水流和凶猛的浪涛,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水迅猛的特点;同时这里除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还通过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泉水声、鸟鸣声、蝉鸣声和猿叫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富春江两岸的生机与活力。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生机。
    如: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且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点睛】参考译文: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儿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看到。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也不停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23-24八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寡助之至( )
    (4)攻亲戚之所畔(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三里之城”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B.居天下之广居
    C.甚矣,汝之不惠D.始此,跳往助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是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之一。试结合具体内容简单阐释。
    【答案】1. 围 放弃 极点 同“叛”,背叛 2.B 3.示例: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然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②句意: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
    ③句意: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④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三里之城”意为: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之:助词,的。
    A.动词,到;
    B.助词,的;
    C.助词,主谓间取独;
    D.代词,代指愚公;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故:因此;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固:巩固;险:险要;威:威慑。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接着作者列举战争事例,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进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结合“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接着作者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进而论证想要“人和”就先“得道”的观点。据此可知,选文围绕“人和”这一论点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推理严密,极具说服力。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3-24八年级上·吉林松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这段文字是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 所写。
    6.请解释(甲)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4)亲戚畔之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9.除了治国、作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普遍意义吗?请举例阐释。
    【答案】5. 战国 孟子 6. 围 放弃 极点 同“叛”,背叛 7.(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示例:除了治国、作战,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譬如不顾世界人民的健康,海洋里排放核废物的行为,必然引起世界人民的坚决抵制。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围。
    (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
    (4)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2)故:所以。有:要么,或者。胜:取得胜利。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得:人和。
    第二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句话最能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除了治国、作战,孟子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着普遍的意义。在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天下的民心,不能只顾及本国的利益。这样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如,某些国家一直提倡的本国优先,本国第一的原则就实质上中断了全球化进程,必将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3-24八年级上·河南鹤壁·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诵读·明其言】
    10.下面对文段中的词语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用语境推断法判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的“顺”意义相反,解释为“背叛”。
    B.“天时不如地利”中的“时”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与“春冬之时”(《三峡》)中的“时”意思相近。
    C.“委而去之”中的“委”,古义是指派妇女背禾苗,在这里引申为“委托”。
    D.可由现代汉语的“环绕”推断“环而攻之”中的“环”意为“划定区域”。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诵读·演其声】
    12.有同学认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体现了孟子“雄辩”之风,要读出磅礴的气势,请说说你的理解。
    【诵读·传其蕴】
    13.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汉文帝是“得道者”还是“失道者”。
    链接材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①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②衣不曳③地,惟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④廪庾⑤尽满,而府库余财。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直:同“值”,价值。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曳:拖到地上。④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⑤廪庾:粮仓。
    【答案】10.A 1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2.示例:①此句运用排比句式,义正辞严地指出高高的护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坚利的武器、充足的粮食都不能阻挡守城者弃城而逃,从反面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②连用三个“非不”,以双重否定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③诵读时应语调逐渐上扬,语气坚决,读得铿锵有力。 13.汉文帝是一个“得道者”。 他实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使得国家前后七十年没有大事发生,百姓生活自给自足,粮仓是满的,政府有多余的钱,所以他是一个“得道者”。
    【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顺:归顺,顺从。分析正确。
    B.“天时不如地利”句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时:时令。“春冬之时”句意为: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时:时候。理解有误。
    C.“委而去之”句意为:舍弃并且离开它。委:舍弃。理解有误。
    D.“环而攻之”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包围。理解有误。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域:限制;封,划定;疆:疆域;固:使……牢固;以:凭借;险:险要。
    1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可知,本句运用排比句式,义指出了有利于守城一方的各种条件:高高的护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坚利的武器、充足的粮食,然而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从反面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依据句中三个“非不”可知,本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现出作者否定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人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依据排比句式和双重否定句式可知,当诵读时应语调逐渐上扬,语气坚决,读得铿锵有力。
    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汉文帝是一个“得道者”。理由:依据“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句意可知,他实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依据“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惟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他节省宫廷开支,使得国家前后七十年没有大事发生;依据“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可知,他能使百姓生活自给自足,粮仓是满的,政府有多余的钱。所以他是一个“得道者”。
    【点睛】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链接材料:
    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 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汉文帝曾经想造一座 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造价要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到武帝初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之情。
    B.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包含对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15.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行冠礼)B.父命之(教导、训诲)
    C.与民由之(理由) D.往之女家(同“汝”,你)
    16.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词性及意义。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居天下之广居。
    18.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9.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请选一例加以分析。
    【答案】14.A 15.C 16.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 她,指女子 17.(1)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18.(1)大丈夫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3)大丈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威武)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19.示例:文段中用“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阐述了“大丈夫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提出景春的观点,一个“诚”字加重肯定语气,可见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和崇拜。选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理解有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析。
    C.句意:和百姓一起遵从它。由:遵从。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丈夫之冠也”句意:大丈夫行冠礼的时候。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为结构助词,无义。
    “母命之”句意:母亲教导她。之,代词,指出嫁的女子。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关键词:是:这;焉:怎么;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关键词:居:居住;广:宽广。
    18.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分析。
    结合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用自己的话理解就是: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题干“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找出文章的对比之处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者将其进行对比,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3-24八年级上·湖南常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必敬必戒( ) (3)与民由之( )
    2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介胄之士不拜B.不得志,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无陇断焉D.一怒而诸侯惧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答案】20. 真正,确实 谨慎 遵从 21.A 2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3.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24.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3)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其:代词,自己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C.焉:疑问代词,怎么/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该句中“公孙衍、张仪”为该句的主语,“岂”是疑问词,故在“岂”前面断开。
    故断句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惧,害怕;熄,平安无事。
    24.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可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中可知,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可知,大丈夫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的三从四德。(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末)阅读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 诚
    (2)必敬必戒 戒
    26.翻译下列句子。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7.本文作者孟子,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思想家。
    28.“富贵不能淫”中的“淫”是惑乱、迷惑的意思,这里是 用法。
    29.孟子为什么要举“妾妇之道”的例子?
    30.文中哪个词语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写照?请试举一例来证明后世对此理想人格的践行。
    【答案】25. 真正,确实 谨慎 26.(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27.儒 28.使动 29.孟子举“妾妇之道”的例子是要含蓄地说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30.大丈夫。文天祥宁死不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顺:顺从;正:常法;道:规则。
    (2)第一个“居”,居住,住进;第二个“居”,住宅,这里喻指“仁”;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喻指“礼”;大道,正确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孔子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富贵不能淫”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2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中所写的妾妇之道“是以以顺为正”,而公孙衍、张仪他们听命于权贵,算不上大丈夫。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委婉地表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问,结合“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词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写照。
    二问,文天祥宁死也不接受元朝统治者的高官厚禄,不肯投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正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表现。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23-24八年级上·湖南益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 举: (2)行拂乱其所为 拂:
    (3)人恒过 过: (4)而后喻 喻: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3.文中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4.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31.(1)选拔,任用;(2)违背;(3)犯错误;(4)了解,明白 32.(1)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2)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3.文中第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通过举例论证,有力地说明了只有经受艰苦磨练,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 34.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以及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也至关重要。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举:选拔,任用。
    (2)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
    (3)句意: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过:犯错误。
    (4)句意:然后才能被人所理解;喻:了解,明白。
    3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困:忧困;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然后:这样以后;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3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通过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从底层奋斗至高位的历史人物,作者以事实为依据,有效地证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这些人物在各自的时代和领域中都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却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充分说明了苦难和磨砺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这些事例的列举更加紧凑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通过连续使用“举于”这一结构,作者不仅强调了这些人物都是从底层被选拔任用的,也凸显了他们所经历的磨难与最终的成就之间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的理解。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完文章后,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决心是成功的基石。只有敢于直面困境,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目标。其次,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辛勤劳动和不断积累。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吸取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加以改进。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样不可或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进步。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为成功创造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持续的努力、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放合作的心态。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条件,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走向成功的道路。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3-24八年级上·重庆开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 国恒亡
    D.必先苦其心志 得志,与民由之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普通人经历磨炼也可以取得成功。
    B.第②段前两句先反面论证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理文,在论证的思路上,由个人说到国家,层次清晰。
    D.本文篇幅短小而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38.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勾践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选自《史记》)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④后患。驱天下以从⑤欲,罄⑥万物以自奉,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⑦……遂以四海之尊,殒⑧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胆囊,胆汁极苦。④虞:考虑。⑤从:同“纵”。⑥罄;用尽。⑦戢:止息。⑧殒:死亡。
    【答案】35.C 36.(1)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能。(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7.B 38.越王勾践被俘返回国内,焦虑思考如何复仇,并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环境磨炼自己,发奋图强,最终灭掉了吴国,是“生于忧患”的体现。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死在平民百姓的手中,子绝断孙,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发:被任用/显露;
    B.拂:违背/同“弼”,辅佐;
    C.恒:都是常常,往往;
    D.志:意志/志向;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重点词语: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与分析不当。根据第②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先从正面论证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而非“先反面论证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故选B。
    38.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根据【链接材料一】“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越王勾践被俘返回国内,焦虑思考如何复仇,并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环境磨炼自己,发奋图强,最终灭掉了吴国,可知,他“卧薪尝胆”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根据【链接材料二】“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死在平民百姓的手中,子绝断孙,被天下耻笑,可知隋炀帝的表现和结局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链接材料一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斗丛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最终消灭了吴国。
    链接材料二
    他倚仗国家富强,为所欲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造成的。他在位的时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来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宝物供他一个人玩赏,挑选各地的美女供他一个人淫乐,寻找异域奇珍供他一个人消遣。他居住的宫殿极其华丽奢侈,修筑的台榭无比瑰丽雄奇。这就必然造成徭役烦琐,战争不断。……就这样,至高无上的君王——隋炀帝,到头来为叛贼所杀,死于非命,他的子孙也被杀尽,最终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这难道不叫人痛惜吗?
    (23-24八年级上·北京海淀·期末)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相与步于中庭 喜形于色
    B.劳其筋骨 上自劳军 任劳任怨
    C.征于色 天山共色 春色满园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入之迂也 推陈出新
    40.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此他的内心受到了触动,他的个性更加坚强,他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B.通过这些使他内心深受打动,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他的才干不断增长。
    C.这样就可以使他的心意改变,使他拥有坚毅的品质,使他的能力提高。
    D.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41.学习上文后,有同学找到下面两则材料帮助大家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其中一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一
    王①自往请之②,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③;微④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⑤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周赧王)十年。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取材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三》)
    材料二
    幽王⑥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⑦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尽取周赂而去。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注:①[王]赵武灵王。②[之]指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③[鄗hà]古县名,在今河北柏乡北。④[微]如果没有。⑤[丑]以为羞耻,羞愧。⑥[幽王]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⑦[佞nìng]能说会道,善于奉承。
    【答案】39.A 40.D 41.示例:材料一,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使赵国强盛起来,体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解析】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在;
    B.使……劳累/慰劳/劳苦;
    C.脸色/颜色/颜色;
    D.在国外/出去/创造出;
    故选A。
    40.本题考查翻译。
    所以:通过这些来……;动:使……受震撼;忍:使……坚忍起来;曾益:增长。
    因此翻译为: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故选D。
    4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示例:材料二,周幽王重用奸佞,亲小人,远贤臣,烽火戏诸侯,导致身死国亡,体现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
    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材料一: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周赧王十年,赵王进攻中山国,夺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只好献出四城求和。
    材料二:幽王任命虢石父为卿士,管理国政,国人都有怨言。虢石父为人巧言令色,擅长阿谀,贪图财利,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黜了申后,赶走了太子。太子的外公申侯很生气,联合缯国、西夷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征召诸侯的军队,诸侯的军队却都没有赶来。于是申侯所率联军在骊山下把处死了幽王,把周王室的财物洗劫一空才离开。
    (23-24八年级上·河南周口·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惩山北之塞/惩恶扬善
    B.且焉置土石/语焉不详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
    D.汝心之固/固若金汤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4.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请结合内容概括。
    45.文中“妻”和“智叟”对“恐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
    【答案】42.C 43.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4.①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老力衰,人员少:愚公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5.相同点:“妻”和“智叟”在“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上提出了相同的疑问。
    不同点:“妻”的疑虑中有担心和关心,“智叟”的质疑和阻拦只有嘲笑和轻视。
    【解析】4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苦于/惩罚;
    B.哪里/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C.都是“扛”的意思;
    D.顽固/坚固;
    故选C。
    4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易,换;始,才;反,同“返”,往返。
    4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章第①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意思是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可概括为:山非常高大;
    根据文章第②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意思是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意思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可概括为:年老力衰,人员少;
    根据文章第②段“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意思是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意思是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可概括为: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文中“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愚公之妻是支持愚公的行为的,之所以质疑是因为远谋的原因,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计划。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的异同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3-24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以专家自居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
    4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2)出入之迂也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8.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9.文中穿插“邻人京城氏之孀娈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50.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局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局相比,哪一个更好? 请简述理由。
    【答案】46.D 47. 苦于 曲折,绕远 尽、全 指草木 48.(1)你也太不聪明了。(2)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49.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下文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50.示例一:借助神力移山更好。理由: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靠人力移山难以成功,借助于神力,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示例二:设计为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理由:有助于表现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解析】4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居住/当、任;
    B.顽固/巩固;
    C.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D.均为:听说,听闻;
    故选D。
    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2)句意为: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迂(yū):曲折、绕远。
    (3)句意为: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毕:尽、全。
    (4)句意为: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4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2)句重点词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9.本题考查文中主要情节的作用。通读全文可知,这个情节写的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家有个刚开始换牙的七八岁的小孩都跳着前去帮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大家都对愚公的这个提议十分赞同,愚公移山的做法深得人心;然后下文紧接着写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很愚蠢的行为,并劝阻愚公,二者的做法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50.本题考查结尾内容理解。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认同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也可不认同,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有序即可。
    示例一: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根据“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对于移山有着坚定的信心,结尾以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能更好地体现出对愚公执着的赞美,更能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通过自力更生改造自然的愿望。
    示例二:借助神力移山更好。本文为一篇寓言故事,具有神话色彩,古代人民擅长发挥想象,创造神话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根据“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可知,愚公用自己的坚定信念与实际行动感动了天帝,使得天帝也来帮助愚公,提前结束了移山行动,这体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表达了对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意志的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用发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去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3-24八年级上·重庆长寿·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中的“置”,通过勾连旧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中的“置”,可解释为放置、安放。
    B.“叩石垦壤”中的“叩”,结合诗句“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叩”,可知其意为“敲、打”。
    C.“杂然相许”中的“许”,根据其偏旁是“讠”,可以推测其意与“言语”相关,可解释为“赞同”。
    D.以今证古。“何苦”的今义是“何必烦恼”,那么“何苦而不平”中的“何苦”的意思是“何必烦恼”。
    5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3.下列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两方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愚公提出移山,家人纷纷响应,就连邻居的小孩也参与其中,可见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文中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搬走了两座大山。这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54.愚公移山和“二翁”登泰山的意图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先秦散文。佚名《二翁登泰山》)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答案】51.D 52.(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 53.C 54.前者造福子孙后代;后者实现登山夙愿。
    【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D.有误,“何苦而不平”意思是还用发愁挖不平吗?“何苦”:为什么发愁(担忧);
    故选D。
    5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2)句重点词语:匮:竭尽的意思。而:但是。苦:愁。
    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是妻子出于对愚公的关心而提出的疑问,并不是否定愚公移山;
    故选C。
    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知,愚公移山的意图是造福子孙后代;
    结合材料中“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是山余亦未登”可知,“二翁”登泰山的意图是实现登山的夙愿。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用发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去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镇里。一天,甲翁带着酒去乙老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非常高兴。乙翁说:“以前我曾经去冀州、雍州游玩,但是没有登过泰山,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登泰山吗?”甲翁说:“这个泰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这话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将近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说的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翁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来到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宿休息,凌晨开始登山,乙翁想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扶我。”从太阳出来到傍晚,已经来到了泰山的半山腰。
    (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5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同“披”, 穿着)B.天子且至(将要)
    C.居无何(为什么)D.请以军礼见(请允许)
    56.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C.此/真将军矣D.于是/天子乃/ 按辔徐行
    57.对文章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细柳营,写霸上、棘门军只是为了与细柳营形成对比,从而表现细柳营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严谨。
    B.为了突出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描写周亚夫的语言、动作等方面。
    C.汉文帝慰问细柳营的经过写出了一波三折,显得很有戏剧性。
    D.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58.翻译句子。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59.“群臣皆惊”句中“惊”字简洁传神,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群臣”为什么“皆惊”?
    【答案】55.C 56.C 57.B 58.(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2)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59.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而“惊”;为文帝深明大义而“惊”;为文帝礼仪周至而“惊”。
    【解析】5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句意:过了不久。无何:不久;
    故选C。
    5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主语“亚夫”与“乃传言开壁门”之间断开,故停顿为: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句意: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主语“其将”与“固可袭而掳也”之间断开,故停顿为: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D.句意: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于是”为连词承接后文;主语“天子”与其动作行为“乃按辔徐行”之间停顿,故停顿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故选C。
    5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描写周亚夫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理解错误。
    故选B。
    5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字词:
    ①约,规定;驱驰,策马疾驰。
    ②为动,被感动;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5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表现理解“惊”的丰富内涵。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等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军纪严明、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群臣不禁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群臣对周亚夫这种“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参见文帝的方式而“惊”,也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因为他们觉得周亚夫这样做是怠慢了皇帝,有损天子的威严。文帝对周亚夫的“不敬”没有一丝责怪的意思,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叹:“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可知,文帝的称赞更让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点睛】参考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以疾也
    联想成语法 奋笔疾书: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1)
    略无阙处
    触类旁通法 止有剩骨《狼》“止”通“只”。只有。
    (2)
    哀转久绝
    课内迁移法 千山鸟飞绝《江雪》这句话可理解为千山万岭不见鸟的踪影。
    (3)
    属引凄异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法 引:①拉弓;②延长;③表达;④牵引;⑤引导;⑥长度单位。
    (4)
    句子
    词性
    意义
    丈夫之冠也
    (1)
    (2)
    母命之
    (3)
    (4)

    相关试卷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04 句子衔接与排序(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04 句子衔接与排序(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句子衔接与排序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04句子衔接与排序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02 词语运用(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02 词语运用(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2词语运用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02词语运用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8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8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8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