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 解析
      专题14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3页
    专题14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4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4 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4 诗词鉴赏(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4诗词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写作方法。试分析一下本首诗的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2.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描绘了一幅客途行舟的美丽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日月交替之景,传递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情感真挚,画面感强烈。
    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画面。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描绘春潮涌涨,江水浩渺,船行江中的情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持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帆悬”表现帆直直地高挂在船上的样子。如果风顺且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取象宏大。
    示例:
    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江风和顺,船帆平静地悬挂着,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表现诗人人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江上既顺风,又是和风,帆高高“悬挂”。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表现诗人看到辽阔的江景时内心非常欢快愉悦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表现诗人淡淡的乡思愁绪。
    由此可见,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了北固山充满活力生机的初春景象,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3-24七年级上·云南保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在写景的同时又点明时令特点,并渲染出凄凉哀愁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左迁”就是降职。“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者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3.D 4.①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赏;②作者寄情于明月,朋友见明月如见作者。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手法
    D.这首诗的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夸张。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明月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思念和关怀。作者把“愁心”寄与“明月”,明月普照大地,无处不在,就像作者对朋友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诗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陪伴那不幸的迁谪者;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愁心带到远方的友人身边,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
    (23-24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歌讲究炼字,简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
    6.因其诗文多豪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请你结合本诗的诗句解读刘禹锡的豪迈之情。
    【答案】5.“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6.诗人虽被贬官,但在本诗中一反“逢秋悲寂寥”的常情,确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诗人愈挫愈奋,可见其豁达、乐观、豪迈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晴空一鹤排云上”句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其中“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排”形象地写出了白鹤向天空中奋飞,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不仅表达了鹤飞翔的力度和迅猛,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生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奋发有为的情怀。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句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依据句意可知,诗人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其中“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出诗人自信、乐观豁达的胸襟。
    (23-24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有同学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对题目中的“寄北”产生了疑问,“北”是指哪里,“寄北”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8.“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7.北指长安,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8.①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②两个“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使诗歌回环往复,增添了缠绵曲折的情致。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复信依据写作背景。可知,所以,“北”指长安。当时诗人在巴蜀任职,而妻子儿女住在长安。《夜雨寄北》中的“寄北”是写一首诗歌,寄给北方的亲人,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能力。
    “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意是今夜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依据写作北京可知,是诗人给妻子写这首诗歌时,窗外正下着大雨。所以,“巴山夜雨”是现在正在下的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意是何时能够回至家中,同你在西窗下剪烛夜谈,追述在巴山夜雨思念你的心情呢。本句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设想将来见面并畅谈雨夜之景和思念之情。两个“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之妙,增添了缠绵曲折的情趣和兴致。
    (23-24七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妙处。
    10.小文同学默写诗句时,经常把“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芦管”写成“黑管”,请结合【知识卡】给他讲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知识卡】芦管,管身为竹或铜制成的,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bì)篥(li),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在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选自“360 百科”,有删改)
    【答案】9.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10.吹奏芦管,是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易引发思乡情绪,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从“似雪”“如霜”两个词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似雪”“如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凄清,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知识卡可知,“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芦管的曲调哀伤,夜晚处在边塞,戍守边疆的征人,听到此曲容易引发思乡愁绪,与本诗的内容、情感贴合,而写成“黑管”,容易使读者不知所云。
    (23-24七年级上·甘肃酒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诗的前两句中,“僵卧孤村”道出了风雨夜诗人 的处境,诗歌的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 。
    12.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案】11. 凄凉(或孤寂、悲凉、年老体衰均可) 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命运; 12.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强烈感情,至死不渝;即使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也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统一国家的愿望。
    【导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爱国情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说明诗人尽管身处孤独无助的境遇,但依然心系国家安危,志在沙场报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将现实风雨交加思绪延展至梦中驰骋疆场的铁骑,形象地表达了他未竟的雄心壮志,卧听风雨象征儒将的内心抗争。整个诗塑造了不屈服于生活困境、心怀国家的高尚人格。
    1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1)“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凄凉的气氛。
    (2)“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前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结合“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作者在自然界的风雨声中,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因此,“风吹雨”也具有了特殊含义,其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作者是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所以,诗歌的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命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再分析诗词中的画面,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莒南县分析作答。“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时境遇凄凉却“不自哀”,而是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可见其爱国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雨夜,他想到的是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在梦里驰骋沙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3-24七年级上·广西来宾·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点出诗人出发的时间是在秋天的夜晚,夜色朦胧晦暗。
    B.“入”和“流”两词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点秋夜行船。
    C.四句诗有五个地名,点出行程变化,写惜别情思,语短情长。
    D.这首诗写诗人第一次离开四川,表达对家乡山水的依恋之情。
    14.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A 14.示例一:抒发诗人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入”和“流”两个连用的动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点出秋夜行船之快。
    示例二:抒发诗人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李白乍离乡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指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全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思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这里写出了在月光的映照下夜色澄澈空明,选项“夜色朦胧晦暗”表述不正确;
    故选A。
    14.本题考查分析情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是: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怀乡之情。
    (23-24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钟山即事①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②。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此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之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南京),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的姿态。③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的“无声”和最后一句中的“不鸣”,写出了钟山之幽静。
    B.这首诗抓住了春色之美,描写了钟山美丽幽静的春景。
    C.“竹西花草弄春柔”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草随风舞动的优美情态。
    D.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16.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 “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C 16.示例一: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看法有道理。“一鸟不鸣山更幽”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集中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不同意。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更显其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解析】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C.“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误。“竹西花草弄春柔”一句,弄,舞弄、摆弄的意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西花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防春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诗人惬意闲适的情感和对钟山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和情感表达。“鸟鸣山更幽”和“不鸣山更幽”都是很妙的诗句,可以结合自己对诗句的关键字词的感受来赏析其妙处。
    示例一:我认为王安石改得很妙,“不鸣山更幽”这样以没有鸟的鸣叫声来衬托山间幽静的氛围,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再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王安石正处于变法失利、辞去相位的境地,所以“一鸟不鸣”的这种幽静山色也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失意。
    示例二:我觉得王安石的话挺有道理。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王安石变法失利、也辞去了丞相之位,隐居于钟山一侧。虽然他已经退出了大宋的政治舞台,但内心依旧很不平静,过去的成败得失,现今的朝政形势,将来的朝廷变革,还时时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安石这种心境就必然在诗中有体现。所以“一鸟不鸣山更幽”就不仅仅是描写山中景色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失意,以及对热闹春天的期盼。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示例三: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有声衬无声,用鸟的鸣叫声更能突出山间的幽静,也能表达了作者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23-24七年级下·江西萍乡·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
    C.诗人采取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
    D.“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18.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
    【答案】17.C 18.示例:“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第一二联是面,“东园”、“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光无限,“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据此分析可知,诗人采取的事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而非“由点到面”。
    故选C。
    18.本题考查炼字。
    颔联“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把水中游鱼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结合标题“仲春郊外”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23-24七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除夜①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③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
    19.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就是“旅馆”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B.“寒灯”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C.“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思”到新的一年,作者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自己增添新的白发。
    D.这首诗写除夕之夜,深思苦调,表达直接,感人肺腑。
    20.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9.D 20.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内心孤独寂寞;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故乡今夜思千里”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故选D。
    2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诗歌大意: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由此可知,本诗时间——除夕之夜, 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转凄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在除夕夜,平添了作者的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又隐含着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23-24七年级上·湖南株洲·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冽,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
    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
    C.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虚写手法,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
    D.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
    2.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1)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2)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用语清新。(3)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说法错误,首联的下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归声”写惜别,并非表达时间之长;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颔联“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意思是: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颔联写新交而离别。本句寓意,只说是像鸟啼寻求伴侣那样,可以把韦司士当作朋友进一步交往。对句表遗憾:没有办法呀,春天来了,韦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所以本联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②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展现了一幅初春清晨图,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浓浓的乡村气息。
    B.前两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水、叶子、日光等,透露出无限凉意。
    C.“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作者将抽象的“凉”写得具体可感。
    D.这首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寄情于景,极具感染力。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答案】3.A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生动形象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A.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水灌满了稻田,稻叶整整齐齐;清晨,大地笼罩着霭霭轻烟,日光穿透了林木。这是描写初秋清晨之景,选项“诗歌前两句展现了一幅初春清晨图”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的意思是: 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诗人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用“爱”和字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黄莺愉悦的欢腾和啼鸣,一片生机盎然,同时借助黄莺飞到青山发出悦耳的啼鸣,间接的表达了在新凉中的欣喜、惬意的感情。
    (23-24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万里桥
    岑参
    成都与维扬①,相去万里地②。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选自《全唐诗》第198卷)
    【注】①维扬:扬州,三国时属东吴。②相去万里地:三国时,蜀汉大臣费祎在成都万里桥乘船出使东吴,说:“万里之下,始于此桥。”
    5.围绕“万里桥”,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6.这首诗语言朴素又饱含深情,“尽垂泪”传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作答。
    【答案】5.①相关的历史往事;②桥上所见的江景;③楚客过桥的情形。 6.传达了远游的悲伤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相去万里地”意思“相距一万多里地”,结合注释②“三国时,蜀汉大臣费祎在成都万里桥乘船出使东吴,说:‘万里之下,始于此桥。’”可知,有相关的历史往事;
    根据“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描绘的景象可知,有桥上所见的江景;
    根据“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可知,有楚客过桥的情形。
    6.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意思是:楚地的游子过此桥,东望故土无不思乡流泪。“尽垂泪”表达了“楚客”过桥时引发的远游的悲伤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城南二首(其一)
    [宋] 曾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B.“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量大、水势猛的特点。
    C.“一番桃李花开尽”写出了桃花和李花竞相绽放,赞美了它们的美丽与生机。
    D.“惟有青青草色齐”写出了雨后的青草翠绿欲滴、茁壮生长的姿态。
    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一句的妙处。
    【答案】7.C 8.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桃李凋谢与小草青青对比,突出了青草的生机勃勃,表达了对青草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
    C.有误,第三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联系第四句“惟有青青草色齐”可知,诗人将桃花、李花易凋谢与小草的生机勃勃进行对比,突出小草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的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热闹的桃李开时灿烂无比,然而现在都已经凋谢了。默默无闻的小草却依然碧绿一片。桃李虽美却易凋谢,小草平凡却绿色长驻。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小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对比中,也蕴含了哲理:那些美好的东西多不长久,平凡的东西却往往有着顽强的韧性与生命力,可以长久存在。
    (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虫
    唐·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9.该诗末句的另一个版本是:“声声来向卧床前”。你认为是“来向”好,还是“移近”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0.清代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本诗中“犹恐愁人暂得睡”一句“曲”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答案】9.“移近”好,形象写出秋虫声音由远及近的情形;“来向”不具有这一表达效果。 10.表面写秋虫鸣叫令“愁人”难以入睡,实则为“愁人”因内心苦闷而难以入眠。
    【解析】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首先明确:“移近”好。“声声来向卧床前”意为:一声声渐渐靠近卧床之前。“移近”指慢慢靠近,形象写出秋虫声音由近及远的变化过程;“来向”仅写出秋虫声音来到床前,并无此表达效果。因此“移近”好。
    1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意为:做人贵在正直;做诗人贵在含蓄委婉。“犹恐愁人暂得睡”意为:好像唯恐愁人能睡得安稳。诗人表面写秋虫鸣叫令“愁人”难以入睡,实则借秋虫鸣叫之声反衬“愁人”内心惆怅难以入眠的苦闷之情。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3-24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②,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释】①《秋词二首》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入骨:犹刺骨。③嗾(sǒu):口中发出声音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1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我言秋日胜春朝”通过议论间接表达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B.其二写登高风自来,就连清冷的霜风也会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C.诗人在两首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D.这两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
    12.其二“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1.A 12.诗人以拟人的修辞、反衬的手法,用“春色嗾人狂”反衬秋天的清静、高雅,令人肃穆、深沉。秋天不像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尽管被贬但是乐观从容的心态(答到“喜爱”“乐观从容”等)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分析。
    A.“间接”表述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通过议论直接表达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者感情。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23-24七年级上·山东日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3.从古典诗的体裁看,这两首体裁都是 中的小令,“天净沙”属于 名。
    1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它和后一首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3. 元曲 曲牌 14.《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衬托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春》中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天净沙”属于曲牌名。
    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比阅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大意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美好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天净沙•春》这首小令的大意是: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院子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这里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陶醉,内心的喜悦。
    (23-24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赋新月
    [唐]缪氏子①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注释】①缪氏子:意思是一个姓缪的孩子,唐朝开元年间人。据说,他从小聪慧能文,7岁以神童召试,以月自喻作《赋新月》,得到唐玄宗的赞赏。
    15.在上面两首诗中,诗人分别借月亮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16.月亮除了可以传达上面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外,还可以传达怎样的情感?请你列举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
    【答案】15.李白借月亮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缪氏子借月亮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别看我现在年纪小,长大后要成就光照天下的大伟大事业)。 16.示例:(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里的月亮传达的是从心头油然的乡思。
    (2)月亮还可以表达思乡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皎洁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诗人将“明月”人格化,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赋新月》在这首诗里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诗的意思是说,别看我年纪小,长大了可要做光照天下的大事业。
    16.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及情感。
    1、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诗人们往往借助月亮的形象来传递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明月形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思乡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2、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痛。诗人们通过月亮的形象来传递自己与亲人、朋友离别的伤感和不舍。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借助月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传递出离别的伤感和无奈。
    (23-24七年级上·湖北黄石·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足:充足。
    17.下列对诗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左迁”和【乙】诗中的“谪”都有降职贬官的意思。
    B.【甲】诗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节令是暮春,又含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
    C.【甲】诗中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乙】诗中“相携”“就”二词表现了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
    18.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愁心拟人化,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李白诗中的“愁”是对王昌龄的命运的担忧及对友人的怀念(含义),它是涵盖全诗情感的“诗眼”(作用)。
    《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所以王昌龄的“愁”是左迁之愁(含义),作者以“莫道”句表达自己远离愁绪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作用)。
    (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①
    [唐]王昌龄
    沅溪②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③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昌龄触犯权贵被贬于龙标时所作。②沅溪:今湖南元江。③弦歌:指音乐和歌声。④不曾空:不曾缺失。
    19.【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 ”二字照应。
    20.这两首诗歌共同借用“ ”意象来诉衷情。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多重含义,常用于代指人的高洁品格、抒发怀人情感以及对时间哲理的思考。结合原诗分析,【甲】诗借这意象表达 ;【乙】诗借这意象表达 。
    【答案】19.左迁 20. 明月 甲诗借这意象抒发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关切/对好友的同情与关切的情感 乙诗借这意象抒写保持/坚守高洁品质的志向。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
    乙诗中“莫道弦歌愁远谪”的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谪”的意思是“贬谪”。甲诗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的意思是“降职”。由此可知,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的“左迁”一词照应。
    20.本题考查意象理解。
    (1)根据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和乙诗“青山明月不曾空”都有“明月”可知,两首诗歌共同借用“明月”意象来诉衷情;
    (2)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的情感。
    乙诗“青山明月不曾空”意思是: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此句中“青山”“明月”是诗人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诩,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③愁眠。
    远梦归侵晓④,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断雁:失群之雁。 ③警:惊醒。 ④侵晓:天快亮的时候。
    2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首联中的“无良伴”“自悄然”写出诗人独宿旅馆,无人相伴的孤寂落寞。
    B.颔联借助寒灯、断雁等意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托物寄情,含蓄蕴藉。
    C.诗人借“思旧事”来写自己难以入眠的原因,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尾联色调清丽明快,诗人跳出乡愁,转而艳羡“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
    22.这首羁旅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
    【答案】21.D 22.颈联写了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天已大亮。因远离故乡,书信更是难达。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归家无望的思乡与怅惘、孤寂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最后一句是用对比、反衬手法写的。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故选D。
    2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旅宿》 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23-24七年级上·福建厦门·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雨寄北 【乙】闻雁
    李商隐·唐 韦应物·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故园①眇②何处?归思方悠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南③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②眇:仔细察看。③淮南: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这首诗大约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语言朴素自然,道出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B.甲诗“何当”的意思是“何时将要”,苦涩而无奈,由虚转实,时空交错。
    C.乙诗从“故园”到“淮南”,从“思”到“闻”,结构巧妙,意境澹远。
    D.两首诗的体裁相同,均为绝句,写法也大致相同,都是借清冷的秋景抒怀。
    2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位背井离乡的诗人分别用哪些景语,传达怎样的情语?
    【答案】23.B 24.(1)甲诗的景语有:“巴山夜雨涨秋池”(巴蜀之地的绵绵秋雨,池塘);情语有:表达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愁苦;对亲友的思念,渴望重逢。
    (2)乙诗的景语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淮南秋天夜晚的雨,大雁);情语有:表达对家乡亲友深深的思念。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意为: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应是由实转虚;
    故选B。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诗写景句子“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诗人描写巴蜀之地的绵绵秋雨和涨满的池塘,抒发漂泊在外的孤苦无依和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之情。
    【乙】诗写景句子“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意为: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诗人描写淮南秋天夜晚的雨和天上飞翔的大雁,抒发对家乡及亲友的深切思念。
    25.(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
    【注】①此诗是江总晚年归乡,路过薇山亭时,正值重阳节,由感而发所写。
    (1)重阳节诗歌朗诵会上,潇潇想朗诵甲诗。请你结合朗诵技巧——语气、重音、停连,帮她设计甲诗画线句子的朗读,并说说理由。
    (2)两首诗都写到了“菊”,说说诗人借“菊”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示例:朗诵方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遥怜”和“故园菊”之间稍作停顿,语气略带无奈和哀伤;重音放在“遥怜”、“故园菊”和“战场开”上,以突出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整个句子的语速可以稍慢一些,以表现出诗人的深情和凝重。理由:该设计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怜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2)相同点: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故乡的深深忧虑和哀思;乙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详解】(1)本题考查朗诵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歌情感把握。
    解答时,首先理解甲诗的情感基调和主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画线句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怜爱,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然后,分析画线句子的语气、重音和停连。在语气上,应该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怜爱和无奈;在重音上,可以强调“遥怜”、“故园菊”和“战场开”,以突出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在停连上,可以在“遥怜”和“故园菊”之间稍作停顿,以表现出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深情凝视和思考。最后,根据上述分析,设计朗诵方案。
    示例:朗诵方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遥怜”后停顿,声音悠长,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将“应”字作为次重音,与后三字“傍战场开”自然衔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在战争中境况的忧虑与无奈;整句朗诵时,语速缓慢,音色略带沙哑,以增强情感的深沉与凝重。理由:该设计能够充分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战乱时代的沉痛感慨,使听众在听觉上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和情感对比分析。
    解答时,首先分析两首诗中“菊”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情感。在甲诗中,诗人通过“故园菊”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暗示了战乱中的故乡景象;在乙诗中,诗人也通过“篱下菊”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后,比较两首诗中“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首诗都借助“菊”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诗中的“菊”更多地与战乱、故乡的遭遇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故乡的深深忧虑和哀思;而乙诗中的“菊”则更多地与家乡的美好生活、宁静景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最后,总结作答。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相关试卷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1 散文阅读(二)(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1 散文阅读(二)(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1散文阅读二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21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0 散文阅读(一)(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0 散文阅读(一)(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0散文阅读一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20散文阅读一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